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头裹黑白色布,包头两端饰以各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服饰特点
他们用大方块
银牌作纽扣,胸前挂满银牌和银泡,再用许多红色小绒球作装饰。据说胸前的银饰等,是为了显示她们的富有。
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
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 ,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男性:
男子多穿蓝、黑色
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
胸前红布
德昂族妇女的彩色横条纹裙子醒目而别致。关于这三种筒裙花色的来历,德昂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远古时候,德昂族杀牛祭祀,三个姐妹帮忙按牛,被杀伤的牛在地上挣扎,牛尾上沾染的血甩在她们的裙子上。后来,他们便各自按着裙上血渍的位置和颜色深浅织制了新筒裙,从此流传至今。还传说,姐妹们在吃牛肉的时候,因为不小心牛血滴落在胸前,将衣襟染红。所以,
德昂族妇女胸前都缝有两条红布,这就是牛血染红衣裳的标记。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区别支系:妇女衣裙因民族支系不同,有花、红、黑三种色调的不同称谓,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花崩龙筒裙”(德昂旧称崩龙),下边镶有四条
白带,带之中有16.5厘米宽的红布相饰。“红崩龙筒裙”,横织着显著的红色线条。“黑崩龙筒裙”,上织几条深红色布带,其间衬夹着几条小白带。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德昂族腰箍
德昂族妇女还有在腰部装饰“
腰箍”的
传统习俗。她们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行走时,腰箍随着双脚的移动而伸缩弹动,叮叮作响,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带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达到三十多根左右。它的多少一般与岁数有关,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龄的表示。腰箍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腰箍送给心上人佩带。
关于腰箍的来历,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很旧以前,德昂族祖先是出自葫芦中。当初从葫芦里出来的人都长的一模一样,分不出彼此,妇女们出了葫芦就东游西逛,满天乱飞,不愿意跟男人一起生活。后来,一位神仙把人们的面貌区分开了,男人们又将藤篾腰箍拴在妇女的腰上,从此,妇女们就再也飞不动了。后来腰箍就变成了妇女们的一种美丽饰品,流传至今。腰箍来源的传说,是德昂族人民对曾经经历过的古代生活的天真解释,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为
父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逐步淡化,而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喜好,腰箍也就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体现了德昂族崇尚劳动美的民族心理,成了勤劳能干的象征。
腰箍——年龄的表示
德昂族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行走时,腰箍随着双脚的移动而伸缩弹动,叮叮作响,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带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达到三十多根左右,妇女腰箍的多少一般与岁数有关,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龄的表示。此外,腰箍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腰箍送给心上人佩带。
德昂族筒裙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
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
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根据民间传说反映,德昂族妇女筒裙的
纹饰与其先民崇拜龙和大鸟的图腾关系密切。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这里还有个传说。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
德昂族饰品
1、德昂族人民很喜欢银饰,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银
项圈,银耳筒,耳坠等。2、德昂族有
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
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德昂族男子过去一般在胸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以虎、
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以为装饰。
3、在
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
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
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4、此外,在德昂族的装饰品中五色绒球尤为引人注目。妇女们在缝制新衣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的小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些花。不论是妇女或男子的包头,两端也都钉上一 些绒球,青年男女的耳坠上也饰以绒球,挂包的四周用小绒球装饰。更为显眼的是,青年小伙子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犹如数十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 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
5、
挎包:德昂族称挎包为“喝巴”,“喝巴”通体均用自织(腰机)土布缝制,底色各地各支系所用不一,过去所谓“黑崩龙” “花崩龙” “红崩龙”等他称,皆为根据各支系德昂族(原称“崩龙族”)服饰的花色而名之。尽管如此,德昂族挎包和服饰一样,都有一种饰物必不可少。这就是人们称为“崩龙花”的彩色绒球。小小绒球,一到了德昂姑娘手里,立刻活了:不同色彩 不同排列 不同位置 不同饰式,皆可怡然成趣。
德昂族的头饰
德昂族的头饰和五色绒球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各地区各支系的德昂族男子头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通常缠两端饰以各色绒线球的黑色或白色布包头。他们认为缠戴包头是成年男子庄严而神圣的事情,所以在传统婚礼上要举行隆重的取戴包头仪式。
仪式一般在婚礼的第三天举行,届时,一对新人在歌手们的簇拥下,返回新娘家领取包头,到新娘家大门口时,男媒人拿出洁白的包头,放在祭盘上,然后唱起悦耳的“对歌调”:“新郎咋个不露头,莫非是看不起我们的破
竹楼?嫌我们织不起花枕头?”歌手对答道:“新郎不露头,是他怕害羞。只要把洁白的包头交到手,他一定拿它紧紧裹着头。哪个敢抢它,就尝到长刀的锋刃……”伴着歌声,新娘在媒婆的陪同下向父母、亲属、宾客等敬拜、赠物。赠礼仪式进行到尾声时,由新娘家一位长者,把包头缠系在新郎头上,以此来祝贺新婚夫妇和睦相处、万事顺心。
各地德昂族妇女的头饰略有不同。过去妇女剃光头,裹黑布包头,有的已婚妇女留长发。但许多姑娘都蓄发裹两端坠有彩色绒球的布包头,有的也用白色羊肚毛巾包头。
德宏地区的妇女剃光额前头发,脑后留长发,梳成大辫,包黑蓝色镶有花边的布包头,将大发辫由脑后缠于包头之上。有的地区妇女蓄长发,梳发辫盘绕于头顶,不过包头。各地妇女都喜欢戴大银耳坠、耳筒和银项圈。青年女子的耳筒大多用
石竹制作,外裹一层
薄银皮,银皮上箍着八道马尾,前端还镶有小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是的闪着耀眼的光芒。有的地区的德昂族姑娘脖子上套者十几个粗细不等的银项圈。老年妇女多带雕刻精致,并涂有黑、红漆的竹管
耳饰,显示出德昂族妇女的粗犷之美。
在德昂族的配饰中,五色绒球是别具特色。这种绒球是先用一小缕毛线扎成球形,再染成红、黄、绿等色制作而成,男子包头布的两端、姑娘的项圈上、男女挂包的四周都要钉上它们。更引人注目的是,青年男子在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如同数十朵鲜花盛开在她们的胸前和颈项间,光彩照人,别有风味。德昂族男女全身随处可见的五色榕球饰,集中反映了德昂族的审美追求,是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幸福美好的心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