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
汉语成语
德不配位,汉语成语,拼音:dé bù pèi wèi 意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无法与他的品德行为相匹配。
名词解释
简单概括:其中“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配”就是相配、符合、相当、般配、匹配。 然而,对于德,我们还必须有个更加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其他含义
同时,“德”的另外一个本意为道德、品行。
篇海类编》:德,德行。这里的德行,于外之称行,在心为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荀子·非十二子》则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所以,“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这里的“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参考资料
德不配位.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0 11:36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其他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