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立于
布达拉宫前,又称“十全记功碑”。据《
卫藏通志》记载,御制十全记碑与其琉璃瓦歇山顶碑亭是遵
乾隆命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造的。1965年因
拉萨市城建需要,将十全记碑和碑亭按原样迁于布达拉宫背后
宗角禄康公园的大门内侧。现已被迁回扩建后的布达拉宫广场。
御制十全记碑,与内地清碑形制全同,均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额放形,额枢四周饰以雷纹,额内枢上还饰以卷草纹。碑由碑首、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34米,宽1.44米,厚0.46米,正面、背面均为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身高2.07米、宽1.32米,厚0.38米,边框线刻二龙戏珠;碑座为龟形,龟身呈椭圆形,通长2.5米,宽1.8米,前足紧收,伸脖抬头,龟背正中横置一高出龟背0.05米、长1.6、宽0.58米的垫台,碑身置于垫台下中。龟座下为一正面宽2.02米,侧面长2.42米的大石托台。碑额正面右侧阴刻篆文“御制”2字,左侧阴刻一竖行
八思巴文,背额右侧阴刻4列正楷藏文,左侧阴刻一竖行蒙文;碑阳右侧刻汉文17竖行,左侧刻满文17竖行;
碑文为乾隆皇帝于五十七年(1792年)亲撰,记述了他在位五十七年的十大武功(其中包括两次驱除入侵
西藏的
廓尔喀部),由
四川总督囊惠龄,
驻藏大臣和琳及驻藏帮办大臣成德刻立。御制十全记碑1996年被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西藏的南方领邦廓儿喀王国大举入侵西藏,进犯我国边疆,占领了吉隆、定日、日喀则等地,洗劫扎什伦布寺等后藏许多地方,迫使七世班禅退避拉萨,西藏人民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于是,达赖、班禅急报中央政府,乾隆皇帝接受达赖、班禅的请求,派福康安王带领雄厚兵力,分别从青海,四川两路进藏。这次
反侵略战争,受到西藏地方藏族人民热烈拥护和支持,旗开得胜,进展顺利,第二年便把廓尔喀军队赶出国境。1793年,福康安接受廓尔喀国王投降,同时又会同西藏地方有关人员,共同议定整顿管理西藏地方条例,形成了“
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从此,确立金本巴瓶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即达赖、班禅转世继承人抽签制度,藏兵训练制度,财政与贸易改革等制度,进一步控制了西藏地方。
乾隆碑不仅记录了清政府派兵入藏驱逐外国侵略者,巩固祖国西南边疆的事迹,而且也列举了改革西藏地方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意义,是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纪念碑。此碑对于研究
清朝中央政府治理
西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清朝时期拉萨碑刻的形制、刻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