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古港
广东省雷州半岛南端古港
徐闻古港,旧址位于今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西南五里乡的二桥、南湾、仕尾村一带,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大约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87年之间,汉武帝派遣黄门译长面向全国招募海员。组队完成之后,他们带着丝绸、黄金等物品,乘坐大船,从徐闻、合浦出海,沿北部湾向南而行,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返航。仅单程就历时一年有余。航程之长,史无前例。这段传奇经历被东汉史学家班固记录在了《汉书·地理志》中,这也是正史中首次书写“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古港也因此顺理成章地被打上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的标签。《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曰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无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汉之绎使自此还矣。”
从徐闻古港出发的这次远航,本是汉武帝想开辟一条绕过匈奴直达西域的“蹊径”拍板执行,谁知没有如愿到达西域,却意外地打开了一条通往海外的贸易通道。大船不断行进,船上运载的货物沿途售卖,有些则经由印度转销至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由于中国人买卖公平、态度友好,再加上商品物美价廉,所到之处掀起了阵阵抢购狂潮。作为交换,外国的香料、宝石、金银饰品、琉璃器皿、奇石异物等亦从海路运来中国。这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当时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可能是从这次远航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创收的灵感,汉朝统治者谋议良久,决定对沿海的港口城市加强管理,开通对外贸易,徐闻便是第一批试点。据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汉朝在徐闻县设置了左右候官,掌管军政事务和对外贸易。候官者,候人也,顾名思义,也就是古时候迎送宾客的官员,用于此处可谓形象。徐闻县境之南的空地上还建起了一个个大仓库,里面囤积着数量惊人、品类繁多的商品,以供应对外贸易所需。同时,大批汉人包括普通劳动者、富商巨贾、政府官员、士人等纷纷南下,徐闻港(三墩港)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地,贸易繁忙。徐闻城因港而兴,盛极一时。
那个时候的徐闻古港,既是我国商船驶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出发港,也是大秦(罗马)、天竺(印度)、波斯(伊朗)等国船舶抵达中国的目的港。远行的船只从这里出发,将国产的陶瓷器、丝织品运输到世界各国,并换回香料、琥珀、珍珠、宝石等舶来品,以供皇室享乐。同时,它也吸引着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商人带着货物来此贸易,故而“千帆竞发”是常有的画面。因往来船只太过密集,就连距离徐闻港十公里远的三墩汉港,也开始参与互市贸易,并为外国商船补充淡水、食品和货物,史称“大汉三墩”。除了国家层面的对外贸易,民间的经商往来亦于此时逐渐形成。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货物中转港和集散地,古老的徐闻港不仅停靠着众多远洋的大小船舶,同时也汇集了许多精明能干的中外商贾。
遗憾的是,后来由于东汉三国时局动荡、远洋航路改变、古港泥沙淤积等原因,到了唐宋时期,徐闻古港也就渐渐地没落了。然而它与合浦古港联袂书写沟通东西的向海之路的传奇始终印在人的脑海里。2017年1月,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揭晓,徐闻古港成功入选,同年9月,在正式投入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徐闻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首次被写入历史课本。
现代发展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徐闻西南沿海以原大黄乡华丰岭为主的村庄、田野发现大量汉墓群,出土大量陶器,铜铁器和珠饰。1993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专家通过大型探方发掘,在徐闻县原五里乡的二桥,仕尾村发现大范围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大量有文字的”万岁”瓦当,绳纹、乳钉纹理板瓦,筒瓦和陶器,以及“臣固私印”.尔后出土有文字的“宜官”、“帝君百石”、“曲目”等印纹砖等,由此可证此处是汉代徐闻县治所在地和徐闻港遗址。
2000年6月,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亲临徐闻考察调研论证,确定徐闻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考察
2001年3月6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珠江文化研究会再度组织专家、学者到徐闻考察、调研,并召开了“徐闻-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专家论证会”,进一步确认汉徐闻港在今徐闻县原五里乡的二桥,南湾,仕尾的半岛形岬角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而附近的二桥,南湾,仕尾也应是汉徐闻县治所在。
2001年11月,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珠江文化研究会和湛江政府联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南方港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并出版岭南文史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发现成为2001年人民日报华南版十大新闻之一。
2002年12月9日至2003年1月1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市博物馆、县博物馆再次对徐闻汉代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西汉早期(相当南越国时期)的文化地层。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出土的文物印证了有关史料的记载,佐证了汉代徐闻城行政级别,职官的层次,并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建筑营造法式、铸冶工艺、陶艺、渔猎、农耕、商牧、航海、纺织、对外贸易、军事斗争、社会风俗习尚都从中得到反映。
保护
徐闻县文化部门对全县汉代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并建立档案,县政府先后发出《关于公布徐闻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关于保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的通告》,把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严格执行保护管理规定及政策,使汉代遗址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保存下来。成立徐闻县历史文化研究领导小组,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一系列有关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文集;建设博物馆,充分展列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文物、图片和相关资料。还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建设道路,美化二桥、仕尾、南湾等村庄村容村貌,在此基础上建起大汉三墩旅游景区,景区凸显了徐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史料
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舆地志》记:
龙泉淡井,县西南三十里,讨网村即旧县地,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井号龙泉,天旱祈雨取此勺水,甘雨立至.。
三墩号称“小蓬山”。.峙立大海,为古讨网港天然屏障.。每墩均有泉井,景致非凡,故誉为徐阳八景--瀛岛联壁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拨贫,诣徐闻.”
神座,又称上马凳.原为一天然巨石雕成,七十年代被毁,民间视为神物,现重新恢复原貌,供人观瞻。
八卦航标灯座位于南山镇(原五里乡)仕尾岭高崖上,临海湾不足10米。该座以一天然巨石雕琢而成,呈八角形,径2米,深40厘米,八角均饰八卦纹,为典型的汉唐代导航灯座。
二桥 、南湾考古探方遗址
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记:“讨网村即旧县址,前临海,峙三墩”。
此处是汉之徐闻城(讨网村)。惜讨网村名仅延用到清未。199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偕湛江各市,县及高州,茂名等市县文化局,博物馆有关人员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大型探方发掘,开掘5x5米探方15个,面积350平方米。地层堆积为四层,二、三、四层均为汉代文化层。发现遗址有墓葬、灰坑、房屋、遗址、水井、烧土面及柱洞等。
墓葬出土水波纹折腹盆一件,陶罐口沿和陶碗、陶网坠.
灰坑20个,出土大量瓦绳纹瓦片,瓦当碎片,素面带釉陶片和小方格纹戳印陶片,水波纹陶片。
房屋遗址4个,出土大量瓦片和火烧土。
水井一个,出土瓦片、釜罐、杯、砖、钵碎片、铜箭镞1个。
二桥,南湾发掘出土的遣物主要是陶器,釜、罐、瓮、盆、钵、碗、器盖、器座、陶棒、陶纺轮、陶网坠等一大批文物建筑材料以绳纹板瓦和筒瓦为主,有一万多件,还有部分的汉砖,瓦当和石制的小建筑物件。
在该遗址还采集到“万岁”瓦当,灵芝纹瓦当,龟纽铜印“臣固私印”,“十五”陶文板瓦,“凸”布纹板瓦,“白”字陶纹筒瓦,“X” 、“五”字印文瓦,“俞”字纹陶罐碎片等.。 汉徐闻城堡高台遗址
位于原五里乡二桥村西高以崖壁,临港头湾,落差约10余米,全长500多米。崖上高台自西向东倾斜,20多万平方米地段表层散布各种汉陶汉瓦碎片。崖壁发现明显的泥、砂、石合筑的夯土层。在2002年12月9日至2003年1月17日,在高台遗址的探沟里发现相对完整的卷云箭镞纹、绳纹瓦当,出现铁器、铜器、怪兽纹小铜铺首、陶罐等高级别的西汉早期文物,疑为汉代驻军兵房。
游览徐闻古港
据清康熙《粤闽巡视纪略》记载,三墩“突起海中,号小蓬山”。不少人认为,这里的“小蓬山”誉指的是仙岛蓬莱。笔者对此虽未作过考究,不过在民间传说中,三墩确是被称为小蓬莱的。
传说除秦始皇外,汉武帝也是痴迷于求仙得道梦想长生的人。为寻访仙人,他曾一次又一次地东出海上,却无功而返。汉武帝不死心,改派手下官员沿海南下寻仙。官员乘舟搏浪,开始了艰难的寻觅。一天,舟至徐闻县讨网村(位于今南山镇二桥村、仕尾村一带)南面海上,心灰意冷的官员顿时双目一亮。因为他们发现前面浩淼的海面上,凸现着三处绿色的小岛。时,风轻浪细,海面笼罩着薄雾,三处小岛似美女遮着纱巾,若隐若现,如幻如真,妙不可言,官员疑为找到了传说中的蓬壶仙景,不由得心花怒放,脱口叫绝。此后,三墩就有了“小蓬莱”之称。
那天,天晴日丽。我们到了仕尾村海岸边。风微海静,脚下边,细浪软语。南望海面,波光掩映中“小蓬山”立现眼内。“小蓬山”由三个小岛组成,俗称头墩、二墩、三墩,合也称三墩。“小蓬山”近旁,另有一处叫屡时墩(亦名娄时墩)的沙洲。大海无垠,浪色如银,“小蓬山”和屡时墩似特意镶嵌于银海中的一串绿翡翠,岛色波光相映竞美,加上海鸟翔叫,舟影如画,把海湾点缀得煞是神妙迷人。难怪乎旧《徐闻县志》把这些洲岛称之为仙境三壶中的瀛洲,冠予“瀛岛联壁”的雅号,列为徐阳八景之一。“小蓬山” 原先须乘船才能上去,现因为修铁路码头,筑有海堤伸接,头墩和二墩人可行涉上去。
“小蓬山”及屡时墩上林木撑翠,嫩草吐绿。旧县志记载三墩上有龙泉淡井,井水甘甜。那天,我们上了二墩,在树荫间青草上嬉风纳凉,听潮观景,非常惬意。墩边有神龟石,这里一堆,那里一群,形似乌龟,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动,令人啧啧称奇;据传,这些神龟石为人们茶余饭后留下了一串优美神奇的传说。墩边还建有宝塔式的灯桩,极为醒目。转面北望,南山村到港头村一带,青树抹黛中竖立着座座白色楼房,海岸曲伸中勾勒出恬美的海湾。可惜此地虽称瀛岛,却像清人诗句中所说的,“借问登瀛诸学士,何人到此得长生”!
仕尾村至二桥村一带,为汉代生活遗址。西汉设置合浦郡徐闻县后,其郡治及县治该设于此。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砖汉瓦汉陶器铜器等文物。那天,我们在觅古寻踪中浏览了疑为古城堡遗址的台地,观看了古时遗下的、说法不一引人遐思的巨型“石槽”、“上马凳”等,令人遗憾的是大量文物已流失,另有一些为各级博物单位所收藏,未能当场大饱眼福。
仕尾、二桥、南湾村一带,为一角状陆地(岬角),前伸入海。在这陆地两侧,各有一古港口,东侧系三墩港,西侧是港头港,这两港一带就是名闻遐迩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遗址之一。《汉书?地理志》中载述,汉代朝廷派出的贸易船队,从“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句中的“徐闻”,指的就是眼前的港口。二千多年前汉王朝的船队携带丝绸、黄金等物,正是从眼前的港口启航,争流赶潮,犁波破浪,浩浩荡荡,最远航程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与沿途东南亚、南亚诸国进行举世闻名的丝绸等贸易及友好交往,用惊人的智慧、毅力和罕见的文明,辟出了一条灿烂的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沿仕尾村、二桥村海岸边观看,只见港头港和三墩港“港门”相连。港头港宽而长,内港伸入陆地,据村民介绍,过去伸接旧下田村,长约三、四公里。三墩港也不短,纵深二公里左右。双港并列,“港门”外有“小蓬山”阻浪,内港有两旁陆地挡风,加上港深而长,可集结停泊大量船只,古人选择此地作为与海外进行交通贸易的丝路始发港,可谓慧眼识宝。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议论,由今及古,抒发着思古之幽情,眼前幻化出西汉时的情景:港里,舸舟多如浮叶;海面上,商船往来穿梭;岸上,城郭屹立,房舍翘脊飞檐,鳞次栉比;岸边,货堆如山,人群熙攘,其中有达官贵人、大商富贾、服装怪异的域外人……好一幅繁忙热闹的古港图!可惜斗转星移,的古港已非昔日面貌。现港头港和三墩港的内港已被开垦为农田,港头港的一截还被辟为盐田,双港只有“港门”地带供船只抛锚,印证着昔日的繁荣和辉煌。令人称奇的是,在一些生态环境已遭破坏的,三墩港外港至南山村边,还长着一片葱茏的红树林,苍翠欲滴,这是否预示着这一带古港将梅开二度,永葆春光呢?
不错,现新修的粤海铁路通道已开通,铁路终点站的北港及轮渡码头就建在古港一侧的南山村边港湾中。这是一处新型的、中国最大的外海港口。观游此地,可见蟠堤锁浪,栈桥凌空曲伸;每天,车来轮往,列车若铁龙翔渡,别有一番景致。丝路始发港的进一步开发,此地将活画出一幅古代和现代相结合、古味和新意和谐统一的最美图画。
探索兴衰谜团
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人们不但关注三墩那秀丽的风景,而且更关注三墩那段兴衰史。因为三墩一带作为汉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的徐闻港,在历史上曾经是兴旺繁荣的古港口,从当时徐闻汉港所设郡治的管辖范围来看,可以说当时徐闻汉港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的大城市。因而人们不禁要问:当时那么繁荣兴旺的徐闻港后来为什么变成一个衰落的港口呢?为揭开徐闻古汉港的兴衰之迷,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探索徐闻汉港兴衰的历史谜团。
徐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南疆重镇,陆路驿站、海道要津和滨海县治、郡治,并且曾经是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及整个海南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合浦置郡始于汉武帝元鼎元年,郡治就在徐闻县汉港。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辖徐闻(今雷州半岛全境)、合浦(今广西南部沿海一带)、高凉(今阳江茂名、湛江的廉江、吴川一带)、临允(今新兴)、朱卢(今海南)五县,辖地范围西起东兴、东达新兴和阳江、南至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岛、北到广西玉林,基本与后来的南北朝越州郡版图一致。另据《方舆纪要》云:“南滨大海距交州,固两粤之蕃控蛮夷之襟要。”说明徐闻地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由此也控制住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海域,从而奠定汉代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徐闻港从汉代兴起后,一直到三国、东晋南北朝时,对外通商贸易都相当发达。由于东汉前期(公元前117年前后)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因此,中西方的陆路交通受到阻塞,以至南方海路交通显得更加重要。而徐闻港地处琼州海峡,是当时船舶沿岸航行到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后由于陆地的延伸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使徐闻港不再是航行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路了。虽然二干多年来名称依存。但当年的港口旧址,已经是沧海桑田,湮没无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其兴旺,又是什么原因使其衰落的呢?
中山大学教授沈荣嵩曾在《岭南文史》撰文认为,港口的兴衰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演变的。沈教授从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中发现,徐闻港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口岸,在两汉时期比较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西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创了官方的海外贸易,使徐闻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由于秦始皇打通五岭统一中国以后,在西汉时期才巩固起来。汉王朝前期采取一系列奖励农耕,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的政治经济措施,经过五六十年相对稳定时期,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明帝时,已是“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两汉时期国内不设关禁,商业通行无阻。从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又开创了官营的海外贸易。汉王朝经常派遣直属宫廷的黄门译长,率同应募的船员们,带着黄金和丝织物,从徐闻或合浦上船,出海远航,和海外国家进行官方的外交活动和贸易,交换明珠、宝石及其它奇石异物等珍宝而归,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因此,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是徐闻港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徐闻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当时的海上交通贸易。
徐闻港地处我国大陆南端,扼守琼州海峡,是当时船舶沿岸航行的必经之地,是我国与海外交通接触最早的地区。是两汉时期我国商船驶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出发港,也是大秦(罗马)天竺(印度)波斯等国的船舶到达中国的目的港。由于两汉时期对海外贸易有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在边境的几个港口:徐闻、合浦及越南沿海进行互市贸易。同时,两汉时期在徐闻派驻有左右侯官,掌管军政事务和对外贸易,在那里屯积着大量的货物和海外商人进行交易。并且许多远洋的中外船舶也在此港停靠,补充淡水、食品和货物。因此,徐闻港在两汉时期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港和集散地。
至于徐闻港衰变的原因,沈教授认为是由四个原因构成的:
一、东汉后期,政治进入黑暗时期,地方官吏和豪强集团的斗争日益加剧,经历了一场大混战,最后形成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汉、吴三国的割据局面。政治上的动荡,必然造成经济衰退,也一定影响对外贸易的开展和贸易政策的改变。同时在三国时代,交趾(即越南)一度反叛,攻打合浦等地;使徐闻、合浦至东南亚各国的航路受到严重阻碍,以至使徐闻这个繁荣的贸易中转港受到严重影响。
二、晋代以后,番禺(广州)港已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秦通五岭,珠江三角洲已日渐开发,番禺已成为西江、北江、东江的三江货物集散地,而且梅岭孔道的畅通使广东与中原的联系和商业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船舶吨位增加、抗风能力加强,不必急于舍舟就陆,以至番禺(广州)就逐步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我国交通海外诸国的主要港口。
三、远洋航路改变,使徐闻不再成为中转港了。《新唐书?地理志》确切地记载了,唐贞元年间(785—805)宰相贾耽所记述的从广州出发到印度洋的航路。这条航路,大部分航船乘东北季风从海南岛东部海面经七洲洋直下南中国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唐代以后,航经徐闻港的远洋船已显著减少,以至使徐闻港逐步衰落。
四、受自然因素影响。徐闻古港讨网港(三墩港)逐渐被泥沙淤积,以至日久之后变成荒墟。
时过境迁,徐闻古港毕竟已成历史遗迹,而发展与汉港相关的旅游产业,合理有效的地开发利用汉港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资源,恐怕是汉港遗址对现实的最大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汉三墩旅游区”建设的日趋完善,徐闻汉港又将为天下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3: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