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
赤眉军将领
徐宣,字骄耭,赤眉军将领,东海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原为县衙狱吏,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称帝之后,以其通《易经》,推为丞相。赤眉军被刘秀击败后,投降被赦,终老乡里。归降刘秀时,应对得体,被刘秀称为“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人物生平
投身赤眉
徐宣原是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临沂县县衙之中的一名狱吏,通文墨,晓《易经》。
王莽末年,民不堪命,天下大乱,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郡(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樊崇聚集100名饥民在莒县(今山东省沂莒县)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在樊崇的影响下,徐宣与同乡谢禄杨音分别聚众响应,加上琅琊郡东莞(今山东沂水)人逄安的队伍,共有数万之众,他们合兵一处,投奔樊崇,共推樊崇为帅,号称“赤眉军”。
转战四方
徐宣等人投靠樊崇之后,先随樊崇率领部队在泰山整顿一个时期,又杀回莒地,攻县城未下,转战姑幕(今诸城西部)。天凤六年(公元19年)赤眉军大败田况统领的官兵,歼敌万人,随之乘胜重返泰山,后又到东海郡的南城(今枣庄市北)屯驻休整。赤眉军的胜利,震摄了王莽集团。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命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10万大军前往镇压。赤眉军与官兵相遇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激战,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王匡逃跑,兼丹被杀。随后赤眉军横扫山东、河南一带。
这时刘玄的“更始”政权在洛阳建立,派使招抚樊崇。樊崇与徐宣、逄安、谢禄、杨音等二十多人跟着使者去洛阳觐见刘玄,都被封为列侯。由于受到刘玄的歧视与排斥,樊崇、徐宣等人乘刘玄迁都长安之机,潜回军营。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军大军西进。进入颍川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占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下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一部由徐宣、谢禄等率领,攻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西至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击杀了更始河南太守。
为了攻占长安,赤眉军分兵两路,分别从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和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向关中进军。刘玄得报,急命定国上公王匡、将军成丹守武关,抗威将军刘均守备河东、弘农。不久,樊崇、逢安打破了武关,穿越了秦岭北上,进入弘农郡。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进军弘农,攻破了刘均把守的陆浑关。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两路会师,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阌乡(今河南阌乡东南)连败更始军。
出任丞相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进抵华阴(今陕西华阴东),立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因为徐宣识文断字、学过《易经》,是赤眉众将中的文化人,被首领们共同推举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将领中自将军杨音以下都封为列卿。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徐宣等人随樊崇率军攻破长安,推翻更始政权。
兵败投降
赤眉军在推翻更始帝刘玄仅四个月后,因粮食补给困难,不得不暂弃长安,向陇(今甘肃庄浪东南)就食。建武二年(公元26年)九月,又因隗嚣的袭击及大雪阻挡,回军再入长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主力20余万人终因补给断绝,弃长安东归。此时,刘秀派部将冯异等先行占据华阴、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堵住了赤眉军东归要道。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东归至华阴与冯异军相遇。华阴、湖县两战,赤眉军虽战败汉军,但仍未改变其饥疲困境。随后,被冯异军击败于崤底(崤山谷地),损失8万余人。樊崇率余部10几万人折向东南,又被刘秀亲率的重兵包围于宜阳,虽经苦战,终因粮尽力竭,被迫投降。
刘秀下令将樊崇、徐宣、逢安、杨音、谢禄等三十余位赤眉首领之罪全部赦免,将他们全部安置在洛阳定居。还赏赐给他们每人一处宅院,良田二顷。
终老乡里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天,樊崇、逄安密谋逃出洛阳,召集旧部东山再起。事泄被处死。徐宣没有参与这一计划,后来与同乡杨音一起回到家乡居住,卒于家中。
轶事典故
成语铁中铮铮、佣中佼佼,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现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才能出众,原意是废铁之中的稍微可以用的铁,平凡人中比较出色的人。
赤眉军被刘秀打败之后,樊崇带着刘盆子、徐宣、逢安等三十多人肉袒(赤裸着上身)着赶到汉军营地中跪下乞降。刘秀传诏县厨赐给赤眉军食物,饱餐一顿。
次日一早,刘秀陈列兵马于洛水之旁,令刘盆子君臣列队观看。又问樊崇等说:“是不是后悔了呢?我现在放你们回营去,你们可以再率领军队鸣鼓相攻,一决胜负,我并不想你们来勉强服从我哩。”徐宣等叩头说:“我们出长安东都门时,君臣商议,向圣上归降。百姓可以在事成之后与他们一同欢乐,但在开始时是很难同他图谋的,所以我们没有事先告诉群众。今日归降,好比是从虎口中逃出而归慈母,真是欢喜之至,没有什么悔恨的。”
刘秀说:“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
历史评价
刘秀:“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
司马光:“昔汉光武待王郎、刘盆子止于不死,知其非力竭则不降故也。樊崇、徐宣、王元牛邯之徒,岂非助乱之人乎?而光武弗杀。盖以既受其降,则不可复诛故也。若既赦而复逃亡叛乱,则其死固无辞矣!如谊等,免死流之远方,没齿不还,可矣;杀之,非也!”
史籍记载
后汉书》、《东观汉记》均有事迹记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13: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