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昺,字绮城,“明经”终身,清
康熙初年,徐兆昺的曾祖徐君甫从
鄞县南乡李家桥迁到宁波的咸塘汇(今天一广场的位置)定居。
徐兆昺的堂兄徐兆昇考中了举人,选授会稽训导,训导是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徐兆昺从小跟着这位堂兄学习,这位堂兄对他的影响十分大。徐兆昺的书斋名叫“咸塘汇斋”,读书之余做一个私塾先生,过着清贫的日子。
徐兆昺最好的朋友是黄定文,黄定文是清代史学家
全祖望的再传弟子,黄定文曾向
董秉纯、
卢镐、
蒋学镛三位学习,“于是尽得谢山全太史之传,慨然有志于经世”。而且他是卢镐的女婿,在外为官多年,告老还乡后,他的儿子为他造了一座园林,叫做“息圃”,圃中种了许许多多的竹子,还有山梅数十株,又种了许多松树、梧桐、桃树、柳树,又有许多亭台楼阁。
园子落成后,黄定文邀请当时许多文人,组织了“二簋之会”,同会的有王小竹、戎艾庵、卢蓬庐、洪佩弦、何小愚、孙对涧、徐兆昺,加上黄定文,总共八人。卢蓬庐模仿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给每个人写了一首诗,给徐兆昺的诗这样写道:“城北美髯推徐公,新词笑煞杨柳风。说经早已联家学,游履时应出剡中。”从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兆昺是个美髯公,“说经早已联家学”,就是我们上文说的他堂兄对诗经特别有研究,最后一句则是表明徐兆昺最大的爱好是游山玩水,化用李白的诗:“自爱名山入剡中。”
《四明谈助》开始写于嘉庆十八年前后,成稿于道光三年,十年辛苦不寻常,但成书之后无钱印刷,却在同好中互为传抄。道光五年,徐兆昺被委以诸暨学训,终于用取得的俸禄刊印此书,于道光八年成书。
《四明谈助》的体例是学《水经注》的;《剡录》是嵊县最早的一本地方志,是鄞县人高似孙的作品,他在山川志里采用郦道元《水经注》的做法,把历史事件、人物落在地点上,给人一种立体感。比如《四明谈助》里写四明山,徐兆昺把各朝代描写四明山的文字进行综述,再把王应麟的《四明七观》、黄宗羲的《丹山图咏序》,还有唐人陆龟蒙、皮日休写的《四明山九题诗》,戴表元、李暾、沈一贯、沈明臣等人写的诗文都加以抄录,再写四明山上的古迹,如谢遗尘隐居处,然后写一些道家奇异故事,最后记录一些土特产。
徐兆昺是一位杰出的文化遗产发现者,他在书中所选录的古迹,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得到了保护,而且让后来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查找这些古迹的有关资料时非常方便,许多专业地方文化工作者和业余地方文化爱好者,看到《四明谈助》,大都会有相见恨晚之感。
《鄞县志》称:“(徐兆昺)官诸暨训导。生平致力乡邦地理,尝仿高似孙《剡录》著《四明谈助》四十六卷,以地志随纪人物,经纬分明,辞义赅博,于郡县沿革、山溪险夷、旧迹原委、门阀盛衰皆可考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