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径山茶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其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多重满足。
生产情况
2004年,余杭径山茶的总面积达3.05万亩,生产优质径山茶超过700吨,总收入突破1.5亿元。
2013年,径山茶种植面积仅5.27万亩,全年产茶约10000吨,茶叶产值达6.4亿元,茶叶亩产超过万元。
产品荣誉
1979年,径山茶被浙江省列为省级名茶。
1991年,径山茶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和2002年,径山茶先后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名牌产品”证书。
2003年和2005年,径山茶先后被正式核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浙江省著名商标。
2004年和2009年,径山茶先后两届蝉联“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
2010年,径山茶基地获“浙江省茶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径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径山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7月27日,径山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产地环境
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由于受多次地质运动和强烈的地表径流,又是东南沿海突然隆起之山,更显雄伟挺拔,相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上。这样的地理条件,使来自东南的温湿季风易进难出而形成激烈对流,形成多云雾、多漫射光和长年湿润多雨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径山茶自然品质的形成。受浙北茶区纬度和径山山脉等综合因素影响,气温相对较低,茶树在漫射光下生育,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使茶叶香气四溢。径山茶区常年降水量大于1400毫米,适应茶树喜湿润的特点。径山茶区的土壤,分布最广的是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疏松深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pH值在5.6—5.7之间,为茶树栽培的最佳土壤条件。径山茶产区所处的地理纬度、山体特征、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成为径山茶独特品质特点的物质基础。
历史渊源
径山因径通天目而闻名,是天目山的东北峰,因建于唐、盛于宋的径山万寿禅寺而成为了佛都名山,自宋至元堪称东南禅林之冠。在宋代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号称“江南第一山”。唐天宝元年(742年),江苏昆山行僧法钦(714年—792年)云游至径山,即在此开山结庵,成为了径山寺的开山鼻祖。唐大历三年(768年)其徒崇惠赴帝都
长安(今
西安)与
太清宫道士斗法获胜,被
唐代宗李豫赐为“国一大师”之号。除了万寿禅寺外,径山还有化城寺、法华寺、吉祥寺、石泉寺、大理寺、釜托寺等寺庙,现大都还存有遗址。
径山茶与山齐名,始栽于唐,盛于宋,元、明、清时的径山茶仍享誉不衰,形成了源于自然、崇尚自然,讲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独特品质和风味。据历史记载,在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唐代,径山便开始植栽茶树、制作茶叶,可以说,径山茶是浙江历史最为悠久的茶之一。叶清臣、吴自牧、欧阳修、田汝成、谷应泰等名人对径山茶的独特品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由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奉为“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陆羽一度隐居双溪将军山麓。并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日本僧人也多次到径山参学,开展文化交流。据史料记载,“径山茶宴”是南宋时期从径山传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径山拜师的日僧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回国,“径山茶宴”也随之传入日本,他还将从径山带去的茶籽进行播种,又仿径山茶制作方法生产了日本的“碾茶”。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径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乡,把在径山期间学到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礼仪在日本广为传播。径山茶从起初来客招待、品茶论佛,发展到宋代的“径山茶宴”,继而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演变发展为今天之“日本茶道”。径山遂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径山的禅文化与茶文化同兴盛于唐。农禅并重一向为佛教之传统,植树、种菜、栽茶和制茶、饮茶,相沿成习。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第一棵(批)径山茶是由国一大师法钦亲手栽种,专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法钦在住持径山寺期间,常与其他僧人和来客品茶讲经、谈佛论禅,真可谓“茶入口中,佛在心中”。而相传“茶圣”的陆羽用来烹茶品茗的一股山泉,也已成为了与径山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一个古迹:天下第三泉——“陆羽泉”(已列入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代不少名人像诸遂良、沈括、邓牧、章太炎等都曾在径山之地留下过他们的踪迹。李白、苏轼、陆游、徐渭、范成大、张羽、王守仁、吴焯等文人墨客还为径山留下了200多首诗词佳赋。特别是《径山藏》的刊刻,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大盛举。
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禅茶文化积淀,使径山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载体和符号。
1998年,余杭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时,就在原来制订的产品标准基础上,协会起草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DB33/T257径山茶》标准。该标准涵盖了茶园及鲜叶生产标准、加工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
此后,又经2005年和2010年两次修订,标准更趋完善规范。每年协会都要组织多次培训,以确保茶叶品质始终过硬。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径山茶产地范围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余杭街道、闲林街道、中泰街道、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瓶窑镇、良渚街道共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宜鸠坑、翠峰、龙井长叶、浙农113等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200米至500米,坡度15°以下应随坡开垦,坡度15°至25°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土壤为酸性红壤或黄壤,pH值4.5至6.5,有机质≥2%,土层厚度80厘米;地下水位距地表≥10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栽植: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或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采用扦插方法。栽植密度每公顷6万至7.5万株。
2.施肥:生产茶园按100千克干茶施纯氮18千克至20千克,其中2/3以腐熟有机肥作基肥,1/3以无机肥作追肥。
3.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4月上旬至4月下旬人工采摘。采1芽1叶和1芽2叶。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摊放→杀青→理条→揉捻→干燥。
2.加工要点:
(1)摊青:摊放时间一般为6小时至12小时。
(2)理条:采用斜锅,锅温80℃至90℃,手工操作,先抛后理,抛理结合。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紧结匀整绿润,汤色绿亮,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匀绿亮。
2.理化指标: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径山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径山茶的检测机构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