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国民党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张群(1889年5月9日-1990年12月14日),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今属天府新区)人,国民党元老。保定军校肄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光复上海战役。1913年讨袁失败,再赴日学习。1916年回国,任浙江省督署参谋。1917年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1919年返四川任省警务处处长兼成都市警察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兼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署长,同年又兼同济大学校长。1929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后任上海特别市市长。1932年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1933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5年任外交部长,后改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兼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秘书长。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1947年任行政院长。1948年改任总统府资政,并当选国大代表。1949年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同年底从香港到台湾。1950年当选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曾兼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1951年又兼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1954年改任“总统府”秘书长。1957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后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及主席团主席,“总统府”资政,“国大代表”。
人物履历
1889年5月9日(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十)生於四川省华阳县。早年就读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
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同年加入同盟会, 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1911年返国参加光复上海之战。沪军都督府成立,任军务处军械科长。后任蒋介石组织的第二十三师参谋。
1913年参加反袁战斗,失败,走日本。
1915年回国,任浙江省督署参谋。
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
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任河南省警务处处长兼开封市警察厅厅长。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兼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同济大学校长(1929),上海特别市市长(1929-1930),上海市市长(1930-1932),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年12月-1937年3月);险被酆悌阴谋刺杀。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 ,行政院副院长(1938年1月-1939年1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位。
1932年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0年至1945年任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
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
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曾任行政院长
1948年5月转任总统府资政,同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
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同年底从香港去台湾,任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
1949年1月28日,与陈立夫、郑彦棻同来溪口与蒋介石“度岁”4月5日,张群再到溪口。4月7日,蒋介石同张群商谈,“准备对李宗仁坦直以利害”。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行政院政务委员。12月8日晚,张群“自昆明飞返成都”。12月9日上午,复与余程万、李弥、龙泽汇等飞往昆明。“飞机在昆明被扣”12月12日,张群由昆明脱险抵达香港。12月16日到台湾,蒋于正午约谈,“聆取其在昆明被扣之详情”。
1950年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
1951年兼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
1954年5月至1972年5月任台湾当局“总统府秘书长”。生性奇俭,曾有意与蒋介石竞选总统,为蒋所劝退。
1957年兼任台湾当局“国防会议”秘书长。
1972年后长期担任台湾当局所谓“总统府资政”。
1989年退休,是国民党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七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及主席团主席。
1990年12月14日因肾功能衰竭病逝台北,寿101岁。著有《中日关系密录》、《谈修养》等。
人物轶事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在日本各见习营的中国士官生纷纷离开日本回国。张群与蒋介石偷渡回上海,立即参加了陈其美领导的上海起义。起义成功后,于11月4日组成了都督府,陈其美被推举为都督,黄郛为参谋长,张群任军务处军械科长。后张群在黄郛任师长的第二十三师任团参谋,团长为蒋介石。1912年春,张群升任营长。这一时期,张群与蒋介石、黄郛关系甚密,并结拜为兄弟。
1912年10月,张群在上海与马育英结婚。马与张群同岁,江苏昆山人,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两人生有二子二女,长女幼时夭折,存二子一女,长子名继正,次子名继忠,次女名亚兰。
辛亥革命后,张群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希望到国外去留学,继续读书深造。在北京政府稽勋局局长冯自由的支持下,张群在婚后不久携夫人北上天津,准备由陆路前往英国。但是,此时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举行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这对袁世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打压国民党,袁世凯派出杀手南下,准备刺杀国民党要人。在天津的黄郛得知这一情况,担心在上海的陈其美的安全,遂遣张群于3月初由天津前往上海报告。之后,张群转往南京,准备搭乘津浦铁路返回天津时,听到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3月20日在上海车站遇刺的消息。
宋教仁遇刺身亡,使国内舆论大哗。孙中山由日本返国,认为“非去袁不可”,力主兴师讨袁。“二次革命”于7月发动。张群在陈其美催促下,放弃去英国的计划返回上海,参加“二次革命”,任上海讨袁军副团长(总司令是陈其美,团长是蒋介石)。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大肆搜捕国民党人,张群携夫人和其他国民党人亡命日本。这时,恰巧日本政府宣布保留辛亥年在日本联队的士官生的学籍,张群于1914年再度入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翌年毕业。因为国内袁世凯正阴谋复辟帝制,回国不大可能,加上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迫使袁世凯接受,使中国人在日本生活有不安全感,所以张群应友人之邀,到南洋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爪哇,在首府巴达维亚(Batavia,印尼独立后改名为雅加达Jakarta)的中华学校教书,暂避风头。
1915年12月,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宣布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奋起反袁,发动护国运动。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起义讨袁。张群此时响应护国运动,从爪哇回国,投身反袁,曾任国民党浙军参谋官。
1916年6月袁世凯病亡,段祺瑞继起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翌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孙中山坚决反对,竭力“护法”,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张群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他以《民国日报》和《中华新报》的代表身份,参加新闻界访日代表团赴日,在东京等地的一些集会上讲演,揭露和反对段祺瑞向日本政府借款,扩大军力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行径。回国后又撰文《中日亲善之疑云》,批评日本的对华政策。
新政首脑
1928年1月7日,蒋介石复职总司令。张群随后回国,继续担任总参议,旋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长,还兼任过一段时间同济大学校长。
由于张群的推荐,原属北洋时期的政学会成员如黄郛、杨永泰、吴鼎昌熊式辉陈仪吴铁城、翁文灏等,改换门庭,积极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成为国民党内一个主要的政治集团,人称“新政学系”。这是一个熔旧式官僚、新派学者和政客名流于一炉的松散的政治组织,品质既杂,水准不一,关系微妙。1931年“新中国建设学会”在沪成立,这是“新政学系”走向公开的标志。新政学系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担任过蒋介石秘书的杨永泰,一度成为宠臣,另一个就是张群。杨永泰被刺杀后,张群成了“新政学系”的唯一领袖。政学系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拢各党各派,增加蒋介石政权的实力。其中,张群起了重要作用。张群在蒋介石身边,被称为做“糨糊、胶水工作”,许多实力派、反动党派,几乎都通过张群而与蒋氏结合。所以有些人又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张群是“蒋介石的怀刀”,为蒋氏出谋划策,四处游说。蒋氏经常把最不放心、最难处理的事情交给张群去办理,张群也最能领会蒋氏意图,而不折不扣去执行。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原大战时入关援蒋,都因为有张群的周旋奔波。民社党首领张君劢、青年党主席曾琦等,都由张群介绍给蒋介石。一些地方军阀,杂牌队伍,也通过张群拉拢而依附蒋介石。
张群的效劳得到蒋介石的信赖与回报。1928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张群任总参议,并任中央政治会议外交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张群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旋即被任命为上海兵工厂厂长;接着升任军政部第一政务次长,兼理兵工署署长。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张群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月因张定璠放走白崇禧被撤职而出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中央执行委员一职,一直连任到国民党的“六大”。
1932年,行政院改组,张群辞去上海市长之职,改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策划对付鄂豫皖边区根据地的红军。随后不久,他改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北平市整理指导文化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3年7月,张群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此时湖北境内的红军力量强大,蒋介石虽然已于一年前亲自坐镇武汉调集重兵“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和洪湖根据地,但红军根植于工农大众之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张群主政湖北的重要使命是加强政权建设,推行保甲制度,清查户口,编练民团,修筑工事,搜查缉捕,继续“清剿”,以保证蒋介石向江西红军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可免后顾之忧。是年夏,长江洪水暴发,湖北许多地方受灾,张群忙于赈济灾民,整顿税收,平衡收支预算。
1935年12月,张群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群出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7年11月,上海陷落,南京吃紧,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加紧进行“调停”活动,张群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谈判。由于日本占领南京后,态度更加强硬,谈判破裂。次年1月,中日两国先后召回大使,两国外交关系断绝。
1937年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称“陪都”。张群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秘书长,1938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群都在蒋介石身边,出谋划策。
1940年7月,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在重庆成立,蒋介石自兼委员长,实际工作由张群负责,邓汉祥为秘书长。这个委员会罗致了川康各界头面人物。会内设置秘书处,办理日常工作,遇有重大问题,则向张群直接汇报请示。
1940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任命令,派张群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同时兼任成都行辕主任。张群抵任之初,即提出增强抗战力量、充实建国基础为努力之两大目标,并以“崇法务实”、“存诚去伪”勖勉同僚。其为政重点是:协调四川与西康两省之军政干部,使其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以四川全省之人力粮食与财富支持抗战。
张群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六年多,在安定川、康,抚绥地方,抓好川康经济事业、增强抗战经济实力的同时,参预中枢大政,联络各党派,谋取战时合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国共内战,蒋介石全面溃败至台湾后,1949年12月,张群从香港乘轮船去了台湾。张群在蒋介石统治台湾的岁月里,继续得到重用,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秘书长兼“国防会议”秘书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他为建立和维护蒋介石与日本的关系奔走甚力,1952年衔命访日,洽商日台合作,相互“恢复使馆”。1957年以“总统特使”身份访日,促进双方经济合作。1963年5月,又去日本,劝日本“采取坚决的反共政策”。次年8月,再去日本鼓吹“共同反共”,要日本对中共实行贸易限制。
1990年12月4日,张群因心肾功能衰竭在台湾去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15:20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