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灼华,男,汉族,1963年9月生,
湖南长沙人,农工党成员,1983年7月参加工作,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分子病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教授。
人物履历
1983.07—1986.07
湖南医学院遗传研究室技术员
1986.07—1989.07 湖南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硕士研究生
1989.07—1990.02 湖南医学院遗传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90.02—1991.07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1.07—1995.08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分子病理学博士研究生
1995.08—1996.07 美国LaJolla癌症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07—1998.12 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1998.12—2003.03 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96.08—2000.04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病学系助理教授)
2003.03—2008.09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0.05—2010.11美国Burnham医学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8.09—2010.12 中南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12—2013.04 中南大学副校长、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04—2016.05 中南大学副校长
2016.05—2016.12 南华大学校长,中南大学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
2016.12—2017.12 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中南大学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
2017.12—2018.01 农工党中央常委、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中南大学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
2018.01—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
担任职务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工作分工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联系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联系衡阳市政协。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主委:联系衡阳市委会、株洲市委会。联系中南大学校本部支部、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支部、湖南大学基层委、湖南师范大学基层委、湖南农业大学基层委、长沙理工大学总支。联系省委会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协调处室:参政议政处。
南华大学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审计处;联系分管衡阳医学院。
职务任免
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2023年1月17日,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张灼华为省政协副主席。
人物成就
人物荣誉
1998年获美国Charles A. King Trust Research Fellowship, The Medical Foundation;
199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B类);
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1年获美国V Scholar, The V Found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07年获美国The Leon J Thal SEED Grant Program Award, CIRM.;
2007年获评为首届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2009年获聘为“湖南省特聘专家”;
2009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排名第2);
2010年获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 年获“全国归国留学生先进个人”;
2012 年获卫生部“出生缺陷”行业基金首席科学家;
2012年获全国侨联“帕金森病创新团队”;
2013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社会兼职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Biochemical Journal 成员;
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理事;
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
Editorial Board, the BBA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成员;
湖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
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Editorial Board,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评审委员,荷兰癌症基金, 加拿大CIHR等研究基金评审委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湖南省政协常委;
湖南省知识份子协会副会长;
湖南省百人计划协会会长;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常委
学术成果
张灼华分别在Cell、Nature和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Neuroscience 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被引用1700 多次。
他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证明整合素(integrin)介导的细胞粘附是贴壁细胞生存的必备条件(PNAS 1995);发现了第一个活化整合素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R-ras 对整合素活性的调节途径(Cell 1996)。
他的研究还证明早老素(presenilins)是淀粉样蛋白形成的关键酶的组分, 为老年痴呆症的Aβ假说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Nature 1998; Nat Cell Biol 2000);
发现了三个帕金森病相关基因 (parkin, PINK1, DJ-1)通过同一途径发挥功能(PNAS 2006; J Clin Invest 2009; Arch Neurol 2010);
发现了第一个由PINK1和DJ-1突变引起的帕金森病双基因遗传模式(digenic inheritance) 家系, 为证明多个基因通过同一途径引起帕金森病提供了人类遗传学依据(Hum Mol Genet 2006)。
在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他的研究被同行引用超过3500次。
2011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神经变性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201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卫生行业基金项目“严重致畸致残出生缺陷检测新技术平台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201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神经变性机制创新引智基地”。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