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斌
原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
张正斌(1935年-2007年4月10日),上海市人,海洋物理化学家,中国海洋化学学科带头人,海洋物理化学学科奠基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八届民盟中央委员,九届山东省人大常委,六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四届民盟山东省委常委,五、六届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十一、十二届青岛市人大副主任,十三届青岛市人大代表,七届民盟青岛市委副主委,八、九届民盟青岛市委主委,十届民盟青岛市委名誉主委。2007年4月10日15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曾任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主任、中国海洋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59年至1963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
1963年件调到山东海洋学院任教。
1978年由助教直接提升为副教授。
1983年提升为教授。
1986年起为博士生导师。
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内蒙古师范学院和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助教。
1978年越级晋升为山东海洋学院副教授。
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晋升为教授。
1986年张正斌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海洋化学博士点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主要贡献
张正斌教授发表发表论文130余篇(不完全统计),出版专著15部(含2部译著):《水溶液吸附化学》(合译),《海洋化学》(合著)、《海洋物理化学》(1989年,合著)、《黄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学》(英文版)、《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化学过程研究》等。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张正斌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化学和海洋物理化学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次奖励。曾获得山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并于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获青岛市教育名家称号,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数十种荣誉称号。完成国家“六五”至“十五”攻关项目3项。张正斌教授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6项,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6),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山东省拔尖人才(1987,1995两次)等荣誉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2006年连续3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社会评价
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
科研和教学是张正斌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46年如一日,不论风霜雪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始终奋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那份对科研忘我的执著、对学生无私的爱,让每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人都感动不已。20年前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导了,又是古稀之人、身体又不好,休息休息吧。关心他的人一再劝他,尤其是前几年他突发心肌梗塞后,劝的人就更多了。面对善意的关心,张正斌只是摇头:“除非我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否则绝不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 斩钉截铁的话语下跃动的是他那永远年轻的心。
人生经历
张正斌教授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喜欢收藏砚台,还会自己动手雕刻印章。今天我们来缅怀德高望重的我国海洋化学奠基人——张正斌教授的时候就不能不说起他最喜欢盖的一个闲章“勇猛精进”,可以说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具体来讲,“勇”是敢于创新,敢于怀疑前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理论。“猛”则是大量精读、熟读专业的经典名著,大量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亲自进行大量的实验工作,积累大量的专业资料等等。“猛”的另一层含义是任何工作都要高效率、高速度,吸收国际新思维要快,独创新观点要快,实验进度要快,写论文要快,出成果要快。“精”是对实验数据、书写论文和发表论文、成果报奖等要宁缺勿滥,精益求精。所谓“进”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靠科学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来不断发展自己从事的学科。可以说,“勇猛精进”是四位一体的,“勇”是前提,“猛”是基础,“精”是结果,“进”则是贯彻始终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张老的一生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育人,张正斌教授都真正做到了勇敢创新、精益求精、顽强拼搏、不断进取。
张正斌1958年在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就去了内蒙古参加大青山提铀的研究工作。1962年底,调入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就没有离开过中国海洋大学。1965年前后,他参加了海水提铀、海水提重水和海水提钾等工作,为我国的海水提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70年到1976年间,作为“教改”小分队的主要负责人,他又到齐鲁石化、新华制药厂等工厂“开门办学”,在生产与实践中,探索教学经验、补充教学内容,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夏季炎热,蚊虫又多,别人都出去纳凉了,只有他坐在不足6平米的小屋中就着昏暗的灯光埋头苦读。冬季酷寒,他依然坐在灯下奋笔疾书。就这样,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的年代,张正斌通过这种实践中求真知的方法,获得了许多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并且顶着被打成新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巨大压力,写出了发表于《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杂志上的十几篇论文。20世纪80年以后,张正斌又先后参加或主持了黄河口(中法、中美等)合作调查研究工作、国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关于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综合调查及研究等工作,并主编出版了《黄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学》(英文版)、《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化学过程研究》等专著。
张正斌以他永不停息的脚步取得了一个个成功。历经40多年的呕心沥血,他不仅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5部(含2部译作),先后完成国家级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至2006年连续3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和荣誉称号达16项,而且开拓和建立了我国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这一新兴学科,推动了海洋化学的发展。他提出的“张正斌——刘莲生等温线分类图”是目前国内最完善、最普遍的等温线分类图;他提出的“交换——吸附法”提取海水中的微量成分,对蒸发法提取海盐是一次革命;他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及其普遍等温式,在目前流行的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的三大理论中,是唯一能全面表达台阶型实验线的理论。
张正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就在2004年的4月,他还亲自带着两名博士生和几十斤重的珍贵仪器,千里迢迢赶赴祖国南端大亚湾,并在到达当晚亲自到实验现场做实验准备工作,此时他已经是69岁高龄了。经过几天的日夜奋战,他们在国内外首次在实验室的天然海水生态系中发现了NO,并找出了NO在生态系中存在的条件和规律。这项研究,为赤潮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一个默默为祖国的科研和教学事业献身的人,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2003年,张正斌因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并荣获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此奖的,山东省只有四人,青岛市只有他一人。
“科研和教学并行不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张正斌一直以来的指导方针。对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张正斌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教学工作好比一座座小岛,科研工作就是把岛连接起来的一座座桥。只有岛和桥真正相连,才能构筑出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才能真正掌握住一门学科。”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张正斌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对待科研,他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1994年,他身患突发性心肌梗塞之前,他一直都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凌晨1点睡觉。虽然在他晚年时医生仍多次告诫他不要过度劳累,他却依然早起晚睡,并始终坚持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对待教学,他更是毫不含糊,张教授从教将近50年,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从未轻易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从《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胶体化学》到《海洋化学》《海水物理化学》,每一门基础课他都全力以赴地给学生讲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不论哪个层次,他都会倾其所有为他们传道授业,并进而撰写出研究生用的《海洋物理化学》《海洋化学》(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和本科生用的《海洋化学》等教材。他的《海洋化学》课程是教育部的名牌课程,他都坚持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有些课虽然已讲过几十年了,但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他仍要把讲稿看了又看、琢磨了又琢磨,第二天早上还要再仔细推敲一遍,以防出现任何纰漏。新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既能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及时了解、跟踪、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每次备课他都要翻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因此几十年了即使是同一门他讲的非常熟悉的课程,他的教案和讲稿也常常更新。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非常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不论冬夏,课堂上他都会穿衬衣打领带,精神焕发地站着一讲几个小时。1994年,他身患突发性心肌梗塞,他也没有稍有松懈。关心他的人一再劝他,年龄大了,好好休息休息吧。面对善意的关心,张正斌只是摇头:“除非我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否则绝不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斩钉截铁的话语下跃动的是他那永远年轻的心。身体刚一好,他就再一次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所有人都劝他悠着点,没想到他反而更投入了。拖着带病的身体,他每次都要从位于福山路的家中早早出门,然后在课堂上站上几个小时,课后再慢慢地步行半个小时回到家中。“张老师坐下讲吧。”面对关心和担心,张正斌很“固执”:“老师决不能坐着讲课。我在北大学上学时我的老师就这样教导我。除非我晕倒了,我决不坐着讲课。”“不领情”的张正斌依然像过去一样,穿西装打领带,几个小时一站到底,决不喝一口水。
学生们为能师从张正斌而欣慰,但同时,他们也有点担心。因为张正斌要求太严格了。做实验,他要求论文实验至少要经过3至6个月的反复操练,才能正式出数据;测定数据要经过多次重复的才算可用;一条实验曲线即使国外文献用6-8个点绘成,他也要求至少比国外多2-3倍的数据才行;凡属重要的实验发现,他都要求两人以上作重复实验,反复论证。张正斌的要求太严格了,有些学生不免会叫苦。张正斌却绝不会降低标准和要求。张正斌说:“教不严,师之惰。身为人师,在自身行为表率的同时,绝不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为得是他们将来都成才。这种严厉才是真正的爱。”
对于张正斌的“厉害”也曾有学生“记恨他”,但日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从内心十分感谢他。严师出高徒,张正斌为中国海洋化学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从教近50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目前国内海洋化学主要学术带头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高从楷院士(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杨桂朋教授、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教授,以及俞志明、王江涛、潘刚等教授和博导。另外蔡卫君、孙铭一、孟晓光、赵美训等都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看到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张正斌曾经欣慰地笑着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永远都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我要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要讲好每一堂课,要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他桃李满天下,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张正斌教授1987年12月加入民盟,这使他有了一个更好的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机会。他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他把身上的责任和压力转化为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民盟的工作中去。作为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青岛市委主委、青岛市人大副主任,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每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之前,都要围绕国家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界别特色,做好建议工作,认真撰写建议,做好发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期间,提交提案三十余件,在综合治理黄河、环境保护、加快青岛地铁建设、把青岛建成中国北方国际航空港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得到各级人大的高度重视。
在1992到2002这十年,作为青岛市民盟的主要领导人,他把盟务工作作为接触群众、倾听意见的机会,在他的励精图治下,使民盟确实成为了一个盟员之家、汇智之桥。通过盟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在政府决策中去,努力为多党合作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担任第八、第九届民盟青岛市委主委期间,民盟青岛市委被民盟中央授予“先进集体”,被民盟省委多次授予“先进市委会”等称号。在2002年卸任之后,他仍然担任第十届民盟青岛市委名誉主委。这是全市盟员和上级组织对他辛勤地付出的肯定。
几十年来,他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长期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和民盟的领导职务,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发扬民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领全市民盟盟员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6 23: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