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男,出生于1960年7月,博士学位,现任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
个人经历
学习经历
1973年-1977年,无锡市第四中学(现无锡市北高中)初中、高中
1978年-1982年,南京大学地理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4年-1987年,南京大学地理学系,获硕士学位
1988年-1989年,
牛津大学地理系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
1987年-1990年,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7年-1978年,无锡第二棉织厂,工人
1982年-1984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地质系,助教
1990年-1994年,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讲师
1994年-2000年,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
2000年至今,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社会兼职
1、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
2、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Commission Board Member)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3-)
4、国际旅游研究会(ITSA)副主席
5、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委员会副主任
6、国际SSCI期刊《Tourism Geographies》编委
7、江苏省旅游学会常务理事
8、美国South Carolina大学名誉研究员
9、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1996-)
10、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1)
11、中国旅游协会理事2008-2013
12、中国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2008-2013
13、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委员会委员(1998、2006)
14、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世界遗产评价专家组专家(2005-)
15、多个省(江西、江苏、山东)、市地方政府部门的旅游及旅游相关专家委员会委员或咨询顾问
16、国内多个大学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员
17、国际经验实验美学学会(IAEA)正式会员(2006-2010)
18、国际美学学会(IAA)会员(2010-)
19、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信息地理和书法地理、喀斯特地貌。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出版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学术论文CNKI统计总被引次数6400多次(检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主持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苏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UNESCO三清山世界遗产地游客管理规划等多项旅游规划项目。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地理结构及旅游持续发展研究,1996-1998,批准号:4957103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旅游/游憩流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效应研究,2004-2006,批准号:40371030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生物喀斯特侵蚀力的研究,批准号:4910100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分异及地方感过程的案例研究,2009-2011,批准号:40871072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硬质文物风化毁损的表面过程、微形态及机制的案例研究,2003-2004,批准号:40271017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地理影响的时空模式研究:以大九寨沟地区为例,2012-,批准号:41171121
[7] 国家旅游局重点课题:基于空间句法的山岳型景区游客流集聚影响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2013-
[8]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ormulating the visitor management plan for World heritage Destination- case of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三清山世界遗产地游客管理,2013-
[9] 建设部科研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研究,2003-2005,课题编号:20031018
[10] 建设部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评价体系研究,2003-2005,课题编号:2004012
[11] 建设部科研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2
[12] British Acadamy项目:How sustainable is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and UK.中英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性比较(中方首席专家),2007-2009,基金编号:SG-47266
规划项目
[1] 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主报告主持人),江苏省旅游,2011
[2]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旅游局,2008
[3] 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苏省旅游局,2004
[4]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江苏旅游局,2009
[5] 江苏省旅游景区规划体系研究,江苏省旅游局,2008
[6] 苏州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苏州市旅游局,2010
[7] 江苏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咨询报告),江苏省旅游局,2012
[8] 江苏省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价开发,江苏省旅游局,2005
[9] 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淮安市旅游局,2008
[10] 常州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常州市旅游局,2009
[11] 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 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六安市旅游局,2008
[13] 安徽省六安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4]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副组长2002
[15] 《中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子课题:南昌城市旅游圈旅游发展概念规划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信息地理与书法地理学、喀斯特地貌研究:
(1)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主要从事旅游流模式、旅游空间结构、旅游与信息技术、地方感、旅游影响研究,中英文发表旅游方面论文200多篇,学术论文CNKI统计总被引次数6400多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超过300次,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达15篇(检索日期为2014年4月30日)。有关旅游研究成果获得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会议论文奖2项、全国学会级论文奖3项;对旅游规划本体理论、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与规划、遗产旅游规划模式等的研究,获得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优秀规划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协会优秀软科学奖3等奖1项,省部级鉴定3项。主持完成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旅游发展规划、苏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2)书法地理与书法审美研究:张捷教授笔名葑溪,自幼爱好书画,及长兼好篆刻,擅长书法研究。现为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持,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集中于中国书法美学、书法地理学、书法景观、书法文化体系和书法文化产业方面,在中、英、日文学术刊物文集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国际SSCI检索论文4篇,国内CSSCI检索论文13篇,形成一定的国际国内学术影响。书法研究论文获得中国书协主办学术会议评奖获奖论文多次。探讨了书法景观的概念并提出了书法地理学研究体系,提出书法审美中的自然景观描述的功能类型、提出了基于书法文化链的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书法景观旅游规划的模式;提出了书法审美评价维度体系及其无差异曲线分析;首次对书法审美维度评价、书法审美的行为性评价、书法景观知觉等进行了实验美学研究,主持完成相关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相关文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国际顶级旅游研究期刊及《中国书法》《城乡建设》等国内核心杂志,发表中英文书法论文约20篇,获得《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国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全国5篇,排名第一)、第七届全国书学研讨会三等奖、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全国5篇,排名第一),多篇书法研究论文参加国际经验实验美学大会(IAEA)、国际美学会(IAA)大会交流,以及中法旅游论坛、ITSA/PATA等国际会议主题报告,应邀在香港、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多个大学做书法景观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
(3)信息地理研究:自1997起年对国内互联网信息地理学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网络文化地理问题、旅游网站空间分异及发展战略、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特征、旅游与科技信息化发展战略、主题频率与书论演进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中英文发表信息技术及情报检索研究论文20多篇,成果发表于《情报科学》等中、英文学术刊物。
(4)自然地理学和地貌遗产研究:长期从事生物喀斯特作用机制及其在文物保护和风化防治研究,在国内1991年起发表生物喀斯特微形态学及文物风化研究成果,以九寨沟、云南石林、永安石林等为例,分别对藻类、地衣的生物喀斯特侵蚀作用、藻类喀斯特沉积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地衣子实体对石灰岩基质的钻孔作用机制;系统提出了地貌遗产价值的多种评价体系及其保护规划措施;对南京六朝石刻明代石刻、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等石刻文物保护及其风化监测进行了探索;首次发现了青藏高原特有风蚀喀斯特微形态及发育机制,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九寨沟自然景观成因研究被收入《九寨沟志》并被广泛应用于九寨沟导游词。
(5)其它人文研究:包括甲骨文与殷商景观地理、空间概念学科属性和地理空间观、古诗词与地方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评价、洞箫指法及传承等的研究。
获奖记录
1、1997,青藏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演变的案例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张捷:2003年主持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获建设部全国优秀村镇建设规划二等奖。
3、张捷:2003年主持建设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获2007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张捷:2003年主持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获2007年江苏省第二届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张捷主持《苏州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获江苏省2011年旅游规划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张捷主持2006,《南京长江路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南京市首届旅游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7、张捷主持《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获2013年度江苏省旅游规划设计成果奖一等奖。
8、张捷主持《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获2013年度江苏省旅游规划设计成果奖一等奖。
9、张捷,卢韶婧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获2013江苏省社科联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10、张宏磊,张捷等《Modeling hotel room price with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获2013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11、张宏磊,张捷《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以书法景观为例》获第六届江苏省旅游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学术论文
SSCI/SCI论文
1.Zhang, J., Tang, W., Shi, C., Liu, Z., & Wang, X.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ourism: From Cultural Heritage to Landscape Symbol and Media of the Tourism Industry.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8, 11(6): 529-548.(SSCI)
2.Zhang, J., Huang, Z M. A case study on aesthe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l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5-6, S): 499-499.(SSCI).
3. Zhang, H.,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S., Lu, S., & Shi, C. Role of Constraints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Experience: An Extension of a Leisure Constraints Model.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1398–1407.(SSCI)
4. Zhou, Q,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Edelheim, J. R. Re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 Consumer-based Model Regard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Tourism Management.2013,36(3):99-112.(SSCI)
5. Qi, Q., Yang, Y.,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tourists on calligraphic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Guilin,China.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13:128–138.(SSCI)
6. Zhang, H.,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 Cheng, S., & Zhang, J. Modeling hotel room price with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1. 30(4): 1036-1043.(SSCI)
7. Yang Y., Fik T.,Zhang J. Modeling sequential tourist flows: where is the next desti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3:297–320.
8. Yang,Y., Wong, K. K. F., &Zhang, J. Determinants of Length of Stay for Domestic Tourists: Case Study of Yixing.Asia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1, 16(6): 619-633.(SSCI)
9. Zhong, S.,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 Xiang (Robert) Li. A Reformulated Directional Bias of Tourist Flow.Tourism Geographies, 2010,12(4): 607-626.(SSCI)
10. Cheng, S., Xu, F.,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 Zhang, Y.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Tea Tourism: A Case Study inXinyang,China.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0, 27(2):211-220.(SSCI)
11. Liu, J.,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WALL, G. The Geographical Space of China’s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Geographies.2008,10(1):66-80.(SSCI)
12. Zhang,C.,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nalyzing Chinese citizens' intentions of outbound travel: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2013,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published online.
13. Cheng, S.,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 Xu, F., & Zhang, H. Influence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tropisms on their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 na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JiuzhaigouNational Parkin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3): 377-384.(SCI-E)
14. Liu F J., Zhang J H.,Zhang J.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ourism region of southAnhui: A tourist flow network perspectiv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 22(6): 755-764.(SCI-E)
15. Dong, X.,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Zhi, R., Zhong, S., & Li, M. Measuring recreational valu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based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1):119-128.(SCI-E)
16. Zhong J.,Zhang J., Li D H. Nodes and field of tourist origins to ancient village - A case study of Huangcheng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7,17(3):280-287.(SCI-E)
17. Shi C Y.,Zhang J., Yang Y. Shift-share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17(2): 173-178.(SCI-E)
18. Li Y B.,Zhang J., Chen Y J. Image of Landscapes in Ancient Water Towns-Case Study on Zhouzhuang and Tongli of Jiangsu Provi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6,16(4): 371-377.(SCI-E)
19. Mao D Q.,Zhang J; Bao H 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n images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15(3): 275-280.(SCI-E)
20. Tian Y P,Zhang J, Song L H., Bao H S.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2004, 47(9): 846-864(SCI)
旅游研究
1.张捷钟世恩卢韶婧等:旅游规划中的共性与多样性博弈——乡村旅游规划规范及示范的若干思考。旅游学科,2014,29(04)。
2. 郭永锐,张捷(通讯作者),卢韶婧等.旅游者恢复性环境感知的结构模型和感知差异.旅游学刊, 2014, 29(02): 93-102.
3. 程绍文,张捷(通讯作者),胡静等.中英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为例.人文地理, 2013,(02): 20-26.
4. 李莉,张捷(通讯作者).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旅游学刊, 2013, 28(10): 23-29.
5. 孙景荣,张捷(通讯作者),章锦河等.基于泰尔系数的中国酒店业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 2013,(3): 101-106.
6. 唐弘久,张捷(通讯作者).旅游地居民对于“5·12”大地震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特征——以九寨沟旅游地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5): 669-677.
7. 唐弘久,张捷(通讯作者).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特征——以汶川“5.12”大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游客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51-261.
8. 唐弘久,张捷(通讯作者),谭如诗. “5.12”大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特点.经济地理, 2013, 33(3): 180-186.
9. 肖潇,任黎秀,张捷(通讯作者)等.城郊旅游地游客重游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以南京珍珠泉旅游风景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32(2): 148-153.
10.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卢俊宇等.基于ITCM的旅游者地方依恋价值评估——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地理研究, 2013,(03): 570-579.
11. 杨钊,上官筱燕,蔡永寿,张捷(通讯作者)等.九寨沟旅游劳工迁移微观驱动力分析.地理研究, 2013, 32(2): 347-359.
12.张捷.旅游规划理论的传统与更新的若干问题.旅游学刊, 2013, 28(9): 3-5.
13. 张敏,张捷,姚磊.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科学, 2013,(01): 23-28.
14. 周其楼,张捷(通讯作者).物联网时代信息地理研究的思考.地理研究, 2013, 32(8): 1508-1516.
15. 朱建华,张捷(通讯作者),刘法建等.自然观光地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变化及差异分析——以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6): 793-800.
16.张捷,卢韶婧,蒋志杰,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地理学报, 2012, 67(2): 230-238.
17.张捷,张宏磊,唐文跃.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75-1685.
18.张捷,柯立,俞锦标.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人文地理,, 2010(06): 98-103.
19. 尹立杰,张捷(通讯作者),韩国圣,钟士恩,李倩.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地理研究,2012,(10):1916-1926.
20.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卢俊宇,钟士恩,尹立杰.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情景分析.生态学报, 2012,32(23): 7540-7547.
21. 钟士恩,章锦河,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南京大学旅游地理学的历史回顾与研究展望.人文地理,2012,(3):156-160.
22. 张宏磊,张捷(通讯作者).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以书法景观为例.旅游学刊.2012,27(7):28-34.
23. 刘法建,张捷(通讯作者),章锦河,陈冬冬,钟士恩,张宏磊,刘泽华.旅游流空间数据获取的基本方法分析——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比较.旅游学刊,2012,(6): 101-109.
24. 李敏,张捷(通讯作者),罗浩,董雪旺,上官筱燕,蔡永寿.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旅游学刊,2012,(1): 39-48.
25. 董雪旺,张捷(通讯作者),蔡永寿,卢韶婧.基于旅行费用法的九寨沟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5:78-84.
26.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卢俊宇.居民对遵义红色旅游商业街中书法景观的认同度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2,08:1080-1086.
27. 张玉玲,张捷(通讯作者)等.中国入境旅游业对危机事件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经济地理,2012,11.
28.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孙上茜,朱建华.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为例.人文地理, 2012, 27(6): 130-136.
29.蒋志杰,张捷(通讯作者),李丽,聂守宏.小尺度环境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地理学报, 2011,66(6):821-830.
30. 董雪旺,张捷(通讯作者),刘传华等.条件价值法中的偏差分析及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九寨沟游憩价值评估为例.地理学报,2011(2): 267-278.
31. 李敏,张捷(通讯作者),董雪旺等.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地理学报, 2011,66(12):1695-1706.
32. 杨钊,张捷(通讯作者),蔡永寿等.基于中外五区比较的旅游劳工行业流动规律分析.地理研究,2011(3): 447-462.
33. 杨效忠,张捷(通讯作者),彭敏.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1,31(10):1189-1194.
34. 张郴,张捷(通讯作者).中国入境旅游需求预测的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研究.地理科学,2011,31(10):1208-1212
35. 李敏,张捷(通讯作者)地理科学,2011,31(12):1533—1540.
36. 韩国圣,张捷(通讯作者)等.天堂寨景区农村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分析.地理科学,2011,31(12):1525—1532.
37. 董雪旺,张捷(通讯作者),章锦河.旅行费用法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的若干问题述评.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1): 1983-1997.
38.张捷(通讯作者),刘法建.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旅游规划原理》评述.旅游学刊,2011, (2): 95-96.
39. 尹立杰,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等.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例.人文地理,2011(5): 49-53.
40. 卢韶婧,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等.旅游地映象、游客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以桂林七星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1(4): 121-126.
41. 张宏磊,张捷(通讯作者),史春云等.感知距离与游客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人文地理,2011(5): 117-120.
42. 程绍文,张捷(通讯作者),徐菲菲.自然旅游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的比较.生态学报,2010,30(23):6487-6494.
43. 程绍文,张捷(通讯作者)等.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态度的影响----对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地理研究,2010,29(12):2179—2188.
44. 刘法建,张捷(通讯作者),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45. 刘法建,张捷(通讯作者),章锦河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46. 刘法建,章锦河,张捷等.旅游同城化的概念、策略及案例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3:168-172.
47. 刘泽华,张捷(通讯作者),吴小根,史春云.特殊时段旅游客流时间分布对旅游地理结构响应研究——以北京,黄山,西安TDD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人文地理,2010,25(1):129-133.
48. 王岚,张捷(通讯作者),曹靖,乌铁红,蔡永寿,杨青霞.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可进入性评价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人文地理,2010,25(2):144-148.
49. 乌铁红,张捷(通讯作者),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旅游学刊,2010,28(6):66-72.
50. 杨国良,张捷(通讯作者),彭文甫等.区域旅游关联与景区(点)系统分形结构的关系——以四川省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257-265.
51.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韩国圣,王岚,张宏磊.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人文地理,2010,25(2):31-36.
52.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柯立,尹力杰,李倩.国外边缘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旅游学刊,2010,28(8):81-88.
53. 程绍文,张捷(通讯作者),梁琳,韩国圣,杨钊.我国旅游网站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旅游学刊.2009,24(2):75-80.
54. 蒋志杰,张捷(通讯作者),韩国圣,曹靖.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9,24(1):77-85.
55. 李东和,张捷(通讯作者).国内旅游现象空间分异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2009,24(5):96-100,70.
56. 李娜,张捷(通讯作者).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变化研究———以九寨沟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132-137.
57. 廖仁静,李倩,张捷(通讯作者),卢韶婧,祁秋寅.都市历史街区真实性的游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旅游学刊.2009,24(1):55-60.
58. 卢松,张捷(通讯作者),苏勤.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景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28(2):536-548.
59. 祁秋寅,张捷(通讯作者),杨旸,卢韶婧,张宏磊.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旅游学刊.2009,24(11):41-46.
60. 田谆君,张捷(通讯作者),史春云,曹靖.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人文地理.2009,107(3):49-53.
61. 乌铁红,张捷(通讯作者),李文杰,曹靖,刘泽华.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89-194.
62. 乌铁红,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曹靖,蔡永寿,杨青霞.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感知态度和购物行为的关系———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旅游学刊.2009,24(5):36-42.
63. 许振晓,张捷(通讯作者),Geoffrey 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地理学报.2009,64(6):736-744.
64. 杨效忠,张捷(通讯作者),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地理学报.2009,64(8):978-988.
65.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任黎秀,李倩,董雪旺,李敏.旅游流空间模式的基本理论及问题辨析.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05-712.
66.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任黎秀,罗浩,李敏,董雪旺.基于社会经济属性的中国省际出游力研究———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案例比较.经济地理.2009,29(1):153-159.
67.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任黎秀,张宏磊,王岚,周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空间行为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103-107.
68. 钟士恩,张捷(通讯作者),周强,董雪旺,李敏,刘泽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流空间集中性.地理研究.2009,28(6):1562-1571.
69. 卢松,张捷(通讯作者),李东和,杨效忠,唐文跃.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
70. 章锦河,张捷(通讯作者),王群.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书法地理与信息地理
1.Zhang, J., Tang, W., Shi, C., Liu, Z., & Wang, X.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ourism: From Cultural Heritage to Landscape Symbol and Media of the Tourism Industry.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8, 11(6): 529-548.(SSCI)
2. Zhou, Q,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Edelheim, J. R. Re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 Consumer-based Model Regard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Tourism Management.2013,36(3):99-112.(SSCI)
3. Qi, Q., Yang, Y.,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tourists on calligraphic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 Guilin, China.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13:128–138.(SSCI)
4. Zhang, H.,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S., Lu, S., & Shi, C. Role of Constraints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Experience: An Extension of a Leisure Constraints Model.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1398–1407.(SSCI)
5.Zhang, JHuang, ZM: A case study on aesthe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l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5-6, S): 499-499.(SSCI).
6.Zhang J, Zhang J H, Xu Z X et al.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Gottesdiener H, Vilatte J C.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France: University of Avignon, 2006: 919-922.
7. ZHANG Jieet al: On audiences’ appreciation behaviors in gallery and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art works: case of the 2nd China’s national Lanting Calligraphy Exhibition. In Bordens KS ed: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Bienni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 (Chicago, IL US). Published by IAEA &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Fort Wayne, 2008. 109-112.
8.ZHANG Jieet al (2006):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 In Gottesdiener H & Vilatte JC (e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Avignon, France. pp919-922
9.ZHANG Jieet al (2006).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esthetic dimensions on Chinese calligraphy-with case stone inscriptions of Han Dynasty (206BC-220AD). In Gottesdiener H & Vilatte JC (e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University of Avignon, France. 2006. 700-703
10.张捷,芦韶婧,杜国庆.都市観光地区における书道景観の空间分化と文化认知―日中両国の比较として―。立教大学観光学部纪要第15号(日本东京:立教大学),2013:3-15
11.张捷.新惠泉歌——缀泉字歌惠泉四十绝.无锡文博, 2013(1): 13-16.
12. 张宏磊,张捷(通讯作者).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以书法景观为例.旅游学刊.2012,27(7):28-34.
13.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卢俊宇.居民对遵义红色旅游商业街中书法景观的认同度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2,08:1080-1086.
14. 肖潇,张捷(通讯作者),孙上茜,朱建华.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为例.人文地理, 2012, 27(6): 130-136.
15. 张捷,张向华.传统六孔洞箫高音域指法发掘与文化地位拓展.美育学刊,2011,2(4):85-92.
16. 张捷.无声的评价.中国书协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批评卷).荣宝斋出版社,2010.
17. 尹立杰,张捷(通讯作者),张宏磊等.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例.人文地理,2011(5): 49-53.
18. 柯立,张捷等.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岩溶,2010,29(1)87-92
19.张捷.书法故事、地方文脉传承与书法的空间生产-南京、北京书法文脉与城市书法景观的案例。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0.张捷.书法审美无差异曲线分析.全国第七届书学研讨会文集.郑州:黄河出版社,2010.
21.张捷.书法文化链与“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关于中国书法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的评述和展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8(3):81-88.
22.张捷,饶薇,王小伦.主题内容频数相关分析与历代书法理论演替关系研究.情报科学,24(12):1822-1827.
23.张捷.书法文化与旅游.康尔(编):八方高论-南京大学人文艺术系列讲座讲稿集萃.南京大学出版社, 244-255.
24.张捷,黄正明.书法风格分类的实验美学研究-汉隶及对比碑刻公众审美知觉心理实验分析.张杰(编):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论坛获奖论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5.张捷.中国书法文化与旅游闲暇业互动发展研究.人文旅游.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6.张捷.书法景观—一种中国特色旅游闲暇空间的文化符号.理想空间,2005,13:121-122.
27.张捷,卢韶婧,蒋志杰,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地理学报,2012, 67(2): 230-238.
28.张捷,张宏磊,唐文跃.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地理学报,2012, 67(12): 1675-1685.
29.张捷,柯立,俞锦标.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人文地理,2010(06): 98-103.
30.张捷.书法景观公众知觉与书法美育及文化传承.美育学刊, 2011(05):60-63.
自然地理
1. Tian Y P,Zhang J, Song L H., Bao H S.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2004, 47(9): 846-864(SCI)
2. 王兴山,张捷,秦中.岩石侵蚀速率测算方法研究综述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4): 447-454.
3. 秦中,张捷.试评地表形态研究的趋势——以Geomorphology为例.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1-5.
4. 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02): 90-96.
5. 王兴山,张捷,秦中.石灰岩石刻文物表面硬度与生物风化研究——以南京明代石刻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381-384.
6. 秦中,张捷,刘沛.碳酸盐岩表面过程分析及应用.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4-8.
7. 秦中,张捷,彭学艺等.四川乐山大佛风化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 2005,(06): 928-934.
8. 章锦河,张捷,梁玥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35-744.
9. 秦中,张捷,田友萍等.石灰岩表面早期风化的分形识别.地学前缘, 2005,(01): 155-156.
10. 秦中,张捷,王腊春.北盘江流域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调控.中国岩溶, 2005,(01): 53-57.
11.张捷,秦中,王兴山等.硬质文物毁损研究综述及展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365-372.
12.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地理学报, 2004,(05): 763-771.
13. 秦中,张捷,都金康.水体污染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4): 384-388.
14. 田友萍,张捷,宋林华等.气生藻类在云南石林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01): 75-88.
15. 田友萍,张捷,宋林华等.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研究.中国岩溶, 2003,(03): 39-47.
16. 田友萍,张捷,宋林华等.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蓝藻(蓝细菌)研究.生态学报, 2002,(11): 1793-1802.
17. 田友萍,陈建群,张捷等.云南色球藻科新分类群.植物分类学报, 2001,(03): 280-282.
18. 周寅康,王腊春,许有鹏,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动力系统研究.地理科学, 2001,(01): 41-45.
19. 周寅康,王腊春,许有鹏,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地理研究, 2000, 19(3): 277-282.
20. 周寅康,王腊春,许有鹏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动力系统研究(英文).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520-522.
21. 周寅康,付重林,王腊春,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可预报时间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1999,(04): 118-122.
22. 周寅康,包浩生,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混沌演化特征研究.地球信息科学, 1999,(02): 7-11.
23. 周寅康,王腊春,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混沌特征.自然灾害学报, 1999,(01): 42-47.
24. 李升峰,王富葆,张捷等.西藏昂仁湖全新世硅藻记录与环境演变.科学通报, 1999,(03): 320-323.
25. 周寅康,包浩生,张捷.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吸引子维数研究.地理科学, 1998,(04): 71-76.
26.张捷,李升峰,周游游.细菌、真菌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研究及其意义.中国岩溶, 1997,(04): 82-89.
27.张捷,聂献忠,李升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喀斯特研究的旅游业意义.中国岩溶, 1997,(04): 106-112.
28. 周寅康,张捷,王腊春等.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信息维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1997,(04): 92-96.
29. 周寅康,张捷,王腊春等.长江下游地区近五百年洪涝序列的R/S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1997,(02): 80-86.
30. 王富葆,李升峰,张捷等.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喜马拉雅山隆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04): 329-335.
篆刻成就
张捷教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颇有造诣,并将艺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首次对书法审美维度评价、书法审美的行为性评价、书法景观知觉等进行了实验美学和量化研究,主持完成相关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相关成果发表者国际顶级旅游与景观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