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浜
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上海市浦东新区)
张家浜,长江支流黄浦江的主要支流。开凿于清康熙年间,因张姓首居于此而得名。为浦东新区区管河道,是浦东新区主干河道“五横六纵”中的“一横”,西起黄浦江,东至长江口,全长24.4公里,流经塘桥、潍坊、花木3个街道和张江、金桥、唐镇、曹路、合庆5个镇。主要支流有洋泾港、西沟港、曹家沟、马家浜、三八河、华漕澾、唐家浜等。并与干河浦东运河随塘河相交汇。
形成变迁
张家浜,原东起浦东运河(大湾),往西流经王港、唐镇、金桥、张江、洋泾、花木、严桥等镇境,至塘桥入黄浦江。长17.8公里。2001年4月,启动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东段)。工程西起马家浜,东至长江口,全长13.41公里,2002年5月竣工后,张家浜东段延长至长江口张家浜东闸,全长24.4公里。
干流概况
张家浜,位于浦东新区北部,西起黄浦江塘桥镇浦南路3号桥),东至长江口(合庆镇张家浜东闸),全长24.4公里(一说23公里,一说25.25公里),流经塘桥、潍坊、花木3个街道和张江、金桥、唐镇、曹路、合庆5个镇。
其东段浦东运河以西17.8公里,原属上海市川沙县,东起大湾,流经王港、唐镇、金桥、张江、洋泾、花木、严桥7个乡,西接黄浦区原辖区段。
其西段,原属上海市黄浦区浦东西南部,为黄浦区与原南市区的界河。自黄浦江分流向东,流经张家浜水闸、浦东南路三号桥、港驳船厂、泥墙圈,到杨高路七号桥流入原川沙县境内,河段长2.176公里,河面宽20米,河底宽4~7米,边坡为1:1.75。高水水深3.5米,枯水水深1.8米,潮汐河。
水文特征
张家浜高水水深3.5米,枯水水深1.8米,为潮汐河。1966年起在入浦口、入江口陆续建闸,河道的水文要素基本上受水闸的控制。
水量
张家浜长江口处,受东水闸控制,设计最大排水量为179.3立方米/秒,设计最大引水量为144.5立方米/秒。2023年总计开闸248次,时长1005.66小时,累计引水12208.52万方,累计排水6461.62万方。
张家浜黄浦江口处,受西水闸控制,设计最大排水量为88.06立方米/秒,设计最大引水量为40立方米/秒。2022年,张家浜西闸共开闸233次,引排水约922小时,累计引排水量约6640万立方米。
潮汐
据高桥(十四图)水文站历年观测资料:潮时: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48分,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38分,涨落时差为2小时50分,潮汐曲线近似正弦曲线。潮位:历年平均高潮位3.20米,最高潮位5.64米(1981年9月1日)。最低潮位-0.04米(1958年1月4日)。潮差:1965年至1985年潮位特征数值统计,涨潮差最大极值4.32米(1966年),最小极值0.20米(1970年)。落潮差最大极值4.39米(1984年),最小极值0.07米(1968年)。历年平均潮差为2.38米。
含盐度(咸潮)
张家浜受咸潮侵入一般在当年12月至次年4月左右。长江枯水期间,内河水位偏低,雨量偏少,上游径流补给不足,造成海水上溯,盐分增高,强度自南向北缓减。据高桥(十四图)水文站1979年和1980年两年盐度情况统计:1979年超过1.0‰以上有104天,最高达6.5‰,是20多年来出现的最高值;1980年超过1.0‰以上有70天,最高4.63‰。
主要支流
现行河流
洋泾港,位于上海市东部、浦东新区西部。北纳黄浦江,南入华漕澾,全长4公里余,原跨黄浦、杨浦两区和川沙县,新区成立后,全部在新区境内,为黄浦江支流。中段在本区洋泾镇中部,并贯穿全镇,将镇分为东镇、西镇两部分。北起浦东大道七号桥,流经洋泾港套闸,洋泾镇桥,南洋泾桥,过杨高路九号桥进入浦东新区东部原川沙县境内,长3800米,宽30米,水深2.6~2.8米,潮汐河。其支流有定水浜、荻柴浜、二塘浜、北漕浜、中漕浜、南漕浜、双泾浜(已淤塞)、尼姑浜(已淤塞),盛家浜(已淤塞)等。1951年水利部门全面疏浚,挖河泥16.8万余土方,使河道畅通,1969年建洋泾港套闸及防洪墙,防止江水倒灌,控制港潮水位,调节流量,挡潮蓄水;同年,洋泾船厂趁建套闸之际,又挖洋泾港河泥四万土方,加深了河床。有排洪和灌溉之利,该港灌溉面积为23000亩,排水面积为29000亩,可通行40吨以下船只,常年吞吐量为23万吨左右,是浦东主要河道之一。港上建有浦东大道七号桥、洋泾港套闸桥、洋泾镇桥、南洋泾桥、杨高路九号桥,此外还有上海港民生装卸公司的厂区桥。沿港两侧工商业发达,居民稠密,有北洋泾路、槽坊路、北浜路、南洋泾路、泾南路等。镇政府办公大楼、上服四厂、康乐食品厂、洋泾水泥厂、红星电器厂、上海纺织助剂厂以及农贸市场都设在该港附近。因受造纸、化工等厂排放废水的影响,污染严重,鱼虾水产绝迹,河水已不能饮用。
西沟港,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称西沟浦。南起川杨河,往北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等4镇境,入黄浦江。长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吨级船舶。河口建有节制水闸。
曹家沟,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名都台浦。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沟,故称曹家沟为都台浦。由三灶港(三灶浜)北流,经过川沙镇、唐镇、陆行、张桥4镇,达赵家沟。长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宽10米,可通行20吨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民围35年、37年曾两次疏浚。1953年,浚吕家浜至上海市界段,长度3.31公里,挖土70000立方米。1966年2月16日至3月8日浚新陆至陆家木行段,长度1.2公里,挖土23000立方米。1972年冬曹家沟全线浚深拓宽,总土方量为86.6万立方米。1983年冬至1984年春,对唐镇至张桥砖瓦厂及都台浦水闸至赵家沟两段截弯取直,实地开河,长度4.5公里,挖土80万立方米。
马家浜,南起川杨河通横沔港,北至沪东造船厂桥入黄浦江,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4个乡,全长11.8公里,与两条东西向河道——张家浜、吕家浜相串通,在北端西沟港已建有8米单孔节制闸。民国35年、37年曾两度疏浚。1953年浚张江至上海市界段,长度4.18公里,用工40800工日,挖土10.95万平方米。1970年冬,对三桥至陆家木桥淤浅弯曲段予以截弯取直,改道整治,长度5.1公里,其中实地开河2.04公里。20万工日,挖土25.8万立方米。
三八河,南起一六庵,北至华漕。流经北蔡、花木、洋泾3乡。长度8.6公里。1958年春先开挖南段一六庵至牛角尖的工程。因参加施工的大多是妇女,故命名为三八河。1963年12月,又开挖北段工程。
华漕澾,位于上海市浦东北部。西纳张家浜,东入马家浜全长4100米,流经黄浦区和川沙县。为黄浦江支流。西段在本区浦东南部,自张家浜分流向东。到杨高路八号桥入川沙县境内,长650米,宽17米,水深1~2米。该河形成的年代较久,以漕运为主,故称华漕澾。建国后,于1952、1957和1972年三次疏浚,截弯取直,拓宽河道,畅通了川沙、南汇、上海之间的水上运输,可通行12吨以下的船只。
唐家浜,位于浦北部,南纳张家浜。向北经浦电路、潍坊路,入俞家浜。长1155米,宽3~9米,水深1~2米,为张家浜支流,潮汐河。该浜原是沟通俞家浜、张家浜的一条河道,水量充足,河床宽达6米,后因俞家浜淤塞仅剩残段,故该浜已近干涸。至建国初,灌溉农田面积仅600亩左右,浜口只能航行送牛粪的农家小船,原设在浜附近的牛奶棚只得搬迁。浜上曾架有二座小桥,南称种田桥,北称唐家浜桥。后在种田桥处建简易水闸一座,并拆除唐家浜桥,北段今潍坊路处建水泥平桥一座,南段亦建一座水泥桥沟通浦电路。浜东原为自然村唐家浜,浜西北为洋泾中学,两侧建有村宅500余间,并开设几家小店。农田已全部征用,河两侧建造了大批六层至十七层的新村住宅,为大型的潍坊新村的一部分,浜已失去原有灌溉、通航的功能。
随塘河,在浦东新区和南汇、奉贤两县境内。北起黄家湾,往南经龚路、江镇、祝桥、老港,至芦潮港转向西行,迄于金汇港。长约100公里。1949年7月强台风袭沪,海塘崩溃,沿海人民及时就地取土抢修,在塘西约50米处开凿随塘河,并于50年代分段竣工。因新筑海塘名人民塘,故又名人民塘随塘河。面宽23~28米,底宽6~15米,底高0米。通航能力为15~40吨级,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浦东运河,在浦江新区及南汇县境内。北起杨园镇东北高界浜,南经曹路、川沙、祝桥、惠南、大团,止于南汇与奉贤县界。穿越赵家沟、川杨河、六灶港、惠新港、大治河等。长约44.5公里。各段宽窄不一,一般水深为1.5~3.4米,河底宽10~20米,底高—0.5~—1米。由于原来平行于里护塘两侧的东西运盐河窄小弯曲且淤塞,1958年开始分段疏凿,1978年竣工。以地片名浦东为名。兼具航运、灌溉与调蓄水量,可通行60~100吨级船只。为浦东新区和南汇县南北向水上运输干道。
历史河流
丁家浜,在浦东北部。北纳俞家浜流经陈家宅、谢家宅、胡家木桥等自然村,穿过浦东南路入张家浜。因沿浜丁姓多而得名。穿过浦东南路的河段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逐段淤塞,1958年后填平筑路和建房。
俞家浜,原名涅濂泾。在浦东北部。系黄浦江支流之一。西纳浦潮,东流约200米,一支南流入张家浜;主流经陈家浜、朱家滩、陆家石桥、曹家宅等自然村,东接周家浜、丁家浜注入华漕澾。河道宽阔,河汊众多,能通行驳船。明弘治年间,因傍浜建有一座俞家庙,香火鼎盛,名声日噪,遂习称俞家浜。早期此浜对居民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农田灌溉、交通运输、城乡物资交流等起过重大作用。中段沿浜居民点朱家滩曾做过运粮装卸码头。入浦口处还设立过对江渡口(后称“老白渡”)。因交通方便,西段沿岸商业逐渐兴旺。二十世纪初,该浜阻塞,仅存河形。日商在此浜两岸沿浦一带建立日清公司码头、仓库,招募大批劳力,于是沿浜增建了许多住房。随后,一些商贩亦纷纷到附近开店设滩,市面日趋繁荣。抗战期间沿浦一带曾划入清乡区,渡口停航,店摊他迁,渐趋冷落,浜亦逐段淤塞,陆续被居民填平建造住宅。今唐家浜以东一段还存断续河形。
马驼浜(南),在浦东北部。北纳俞家浜,流经今潍坊路、唐家浜路、浦电路、王家宅路,南入张家浜。早期该浜可航行小船。五十年代起填浜筑路,至1975年全部填没。
治理开发
河道整治
张家浜开凿于清康熙年间。到清同治年间,张家浜逐渐淤塞严重,由农商两界合作进行了疏浚(同治十年(1871年)、民国35年、37年疏浚过张家浜),但因未与附近小河接通,泄水受阻,河床变浅,影响两岸棉粮灌溉。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分段进行疏浚(1949年冬和 1956年,疏浚石家观音堂至大统浜段,长度8.08公里,挖土25万立方米。1966年12月1日至月底全线疏浚,挖土64.4万立方米。与张家浜闸、洋泾港闸、西沟港闸配套形成完整的引排系统,使低洼地的内涝渍害得以基本消除。同时还改善了中部地区的通航条件),使农田灌溉状况大为改观,这一带转为蔬菜作物区。但因黄浦江水从张家浜、洋泾港、马家浜三面流入,潮水相互顶托,泥沙沉淀很快,淤塞风险始终不断。
在上海解放前的困苦岁月里,张家浜流域曾经有大批难民聚居,棚户区、滚地龙集中,河道的自然淤塞加之垃圾、污水任意倾倒,导致环境脏乱不堪,张家浜一度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浜。
从1998年开始,对张家浜分西段、中段、东段进行了新一轮整治建设(投资6.17亿元,分3期),于2002年5月景观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其中:
西段(张家浜西闸至三八河),整治长度6.980公里,规划河口宽度30~40米,河底宽10~15米,河底高程-1.0米,两岸绿域控制范围10-20米;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护岸结构、两岸绿化等项目,工程1998年11月开工,2000年5月完工。
中段(三八河至马家浜),整治长度3.434公里,规划河口宽度45米,河底宽23米,河底高程-1.0米,两岸绿域控制范围20米;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护岸结构、两岸绿化等项目,工程2000年12月开工,2001年5月完工。
东段(马家浜至张家浜东闸),整治长度13.505公里,规划河口宽度63~73米,河底宽30~40米,河底高程-1.5米。其中马家浜至随塘河段未按规划整治到位,实际整治河口宽度30米,河底宽12米,河底高程-1.5米,南岸为临时性生态螺母块结构;随塘河向东实地开河至长江口,按规划整治河口宽度73米,河底宽40米,两岸绿域控制范围20米;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护岸结构、两岸绿化等项目,工程2002年5月完工。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实施张家浜(顾唐路~华东路)河道拓宽工程,整治长度0.812公里,拓宽后河口线宽度达到63米。
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实施张家浜(华东路~虹盛路,川沙路~浦东运河)整治拓宽工程,整治长度1.282米,拓宽后河口线宽度达到63米。
2003年,张家浜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被中国市政工程协会评为“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2011年,张家浜(西闸~马家浜段、随塘河~东闸段)被上海市水务局评为上海市三星级河道。,终使其从昔日的臭水浜一跃成为水清岸绿的知名样板景观河道,被誉为“浦东的塞纳河”。世纪公园就是利用张家浜河的水形成公园景观。
河道建筑
张家浜东水闸,位于浦东新区合庆镇向阳坪东首,东临长江口,与长兴岛隔海相望;毗邻合流污水一期工程,位于张家浜河道东端出海口。于2001年1月开工建设,2002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张家浜东水闸为Ⅰ级建筑级别,规模为中型水闸,主体由三座卷扬式节制闸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组成,每座闸孔宽度为10米,总宽度达30米,设计最大排水量为179.3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引水量为144.5立方米每秒。2023年总计开闸248次,时长1005.66小时,累计引水12208.52万方,累计排水6461.62万方。张家浜东水闸的中孔采用上卧式平面钢闸门形式,两侧边孔为直升式平面钢闸门,闸门内河侧设有一座公路桥与两岸相连接。卷扬式启闭机保证了水闸的运行平稳,也是在水利工程中最为常用的闸门启闭结构,并配备有一套备用电路,保障水闸运行以及引排水工作的稳定。为消除水闸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改善区域除涝形势,浦东新区水闸中心于2023年9月对张家浜东水闸进行维修改造。
张家浜西水闸,位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浦明路桥以东,外通黄浦江,内连张家浜,是一座兼调水、挡潮功能为一体的节制闸。建于1965年,闸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平方米。经过50多年的运行,水闸主体结构与设备已严重老化,并影响到日常运行安全,被市水务局鉴定为“病险水闸”。大修工程于2017年8月开工,主要建设任务为拆除老闸、新建节制闸、护岸新建、防汛通道及岸坡绿化工程,先后完成了闸室底板浇筑、闸室墩墙、内外河消力池、翼墙浇筑等主体结构工程。该工程于2018年10月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工程的建成对于调节张家浜水系的水位、保障防汛安全、改善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张家浜西闸由一孔节制闸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孔口净宽10米。闸门为升卧式平板钢门,宽10米,高6.5米,闸门重20.3吨,闸室有效长度25米,总宽12.4米。该水闸设计最大排水量为88.06立方米/秒,设计最大引水量为40立方米/秒。张家浜西水闸主要功能是挡潮排涝、活水畅流,是保障浦东新区塘桥地区防汛安全、缓解防汛压力的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汛、除涝、减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22年,张家浜西闸共开闸233次,引排水约922小时,累计引排水量约6640万立方米。2021年12月,张家浜西水闸完成了水闸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了水闸运行管理与调度的效率,为张家浜西水闸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排雨工程
张家浜排水系统。泄水范围:东起源深路、西至黄浦江,南临张家浜,北迄杨家渡、张杨路。面积2.9平方公里。张家浜地区排水,早期主要依靠张家浜、金家浜等10余条河道自流排放。1952年起,在西部沿黄浦江一带的港区工厂和民房集中地,进行填浜筑路,埋设雨水管道。1967年,在浦东南路以西的张家浜北岸,建临时排水泵站,设PVA35泵机和12″混流泵各1台,排水能力为每秒0.49立方米;主要服务江北村及附近地区,出水排入张家浜。1970年代,建造潍坊新村等住宅群,埋设排水管道,就近出浜。但由于河浜逐渐填没或淤塞,造成该地区排水不畅,每逢大雨,低洼地区大面积积水,江北村,钱家巷新村等积水深达30~50厘米。张家浜雨水排水系统工程在1982年完成设计,设计标准为暴雨重现期1年,径流系数0.5。该系统工程原安排分两期实施,以文登路为界,以西范围为一期工程,以东范围为二期工程。1984年8月,一期工程开工兴建。1985年,文登路以东地区的竹园新村提前建设,排水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开工。老白渡路、浦电路敷设总管,直径2460毫米,长974米。浦东南路、崂山东路、崂山西路、文登路等路段埋设直径800~2000毫米干管7392米。1987年,在老白渡南路、张家浜路口建成张家浜泵站,配置36ZLB-70泵机6台,排水能力为每秒13.2立方米;出水排入张家浜。临时泵站废弃。该系统共有直径450~2460毫米的管道10800米。
航道航运
张家浜航道形成于明嘉靖四年(1526年)前。 原航道黄浦江口~浦东运河,据《南市区志》《黄浦区志》,1988年定为7级航道,通航能力15吨级左右。据《川沙县续志》,通航吨位20.00吨,里程18.43公里,航道底宽6.00米,河面宽22.00米,河底标高+0.50米,航道东西走向。1990年代,该浜运输的主要货物为砂石、砖瓦和肥料,全年货运量达6000余吨。
参考资料
第二节 河流.上海地名志.
张家浜.璀璨明珠陆家嘴.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21:20
目录
概述
形成变迁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