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记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专家
张学记,1964年2月出生于安徽凤阳,生物医学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
人物经历
1964年2月,张学记出生于安徽凤阳。
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获得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
1994年,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
1995年—1999年,先后在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化学传感器中心、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起,任职于(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历任研究员、化学部部长、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
2013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3年1月—2015年12月,任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17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19年1月,任深圳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深圳大学副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学记提出“智能传感”概念,在深圳大学组建了智能传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生物芯片,建立了中国国内首家芯片化的智能生物传感平台。截至2021年8月,平台运用精准医疗慢病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卫生安全检测领域,已经与中国国内100多所高校的实验室进行交流与合作。基于疫情使用的智能体温计和人群体温集中监测系统就是在此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无接触式连续测量人体体温,温度精准度达到了医疗级别。
张学记围绕肿瘤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从组织层面的多模态肿瘤成像探针构建,到分子层面的复杂生物样品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发展了基于功能纳米探针与仿生微纳界面的肿瘤诊断新方法。
张学记组建了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6月中心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7年,组织筹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2019年4月,其领衔的人才团队与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单位在南京六合高新区联合组建的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还组建了安徽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截至2019年1月,张学记已在《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ACS Nano)》《化学科学(Chem. Sci.)》《分析化学(Anal.Chem)》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引2万余次,编著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
截至2021年4月,张学记已获得发明专利150余项,已有30余项技术产业化,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截至2019年1月,张学记已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仪器研发专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及欧美国家科技项目几十项。
截至2019年1月,张学记已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100多次。
人才培养
在张学记的带动下,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前行。他重视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先后邀请了数十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选派十余名学生去美国和欧洲进修。截至2017年9月,已累计培育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生。
2021年9月,张学记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真正的人才不是单纯看发了多少论文,有多少引用,不是单纯用数字衡量,而要看他有多少科技创新成果,能给科技进步带来什么样的发展。要改变科技人才评价的机制和标准。科技人才评价要坚持多元化,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要突出创新能力,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张学记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下,他刻苦读书,20余年的求学经历锻造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也坚定了他学成报国的理想信念。
张学记出国留学后,在生物化学传感器件领域取得成就,外方多次希望他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不为所动。“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出国时就没想永久留在国外,在我内心深处,从未改变过报效党和国家的愿望!”张学记如是说。
人物评价
“张学记始终怀抱着一颗爱党爱国之心,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不辞劳苦,不计得失,树立了为人为师的楷模。”(千龙网评)
“张学记是国际生物传感领域的先行者和权威专家。”(轻工标准与质量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9 15: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