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英(1702—1773),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垟底张村人,居
平阳西郭(今平阳昆阳镇西门)莲池巷。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中举人,翌年成进士。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受命去贵州,历任瓷安、平越、清平等县知县,皆有政声。不久便致仕归来,年七十余而卒。张南英归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就是编修《
平阳县志》(俗称乾隆志)。乾隆《
平阳县志》编修历时一年多,成书二十卷,于1758年完成,深得当时许多人的好评。该《志》由公元1694年(康熙三十年)开始,记事时间共63年,全书约50万字。张南英晚年应知县
何子祥的聘请,主持
崇正书院。著作除乾隆《
平阳县志》外,还著有《中亭集》,大多已遗失。
张南英从小聪颖过人,青年就考中生员。公元1732年(清
雍正十年),张南英中
举人,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中进士。据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是近三百年历史中,平阳科举不振,全县仅有3名进士,张南英便是其中的一位。至今,在平阳县二十一都瀛里张村(今苍南县舥艚镇垟底张村)张氏宗祠前还保存一对旗杆石,便是当年张南英中举时其族人所立。公元1738年(
乾隆三年),分发
贵州。历任瓮安、平越、清平等地知县,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皆有政声”。但他无意仕途,任职期满即归返故里。
张南英返乡后,接受平阳知县徐恕聘请,与钱塘孙谦共同编修乾隆《平阳县志》,历时一年馀,于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成书20卷,共计50馀万字。据记载,时人对这部方志的评价为:“事增文减,体裁整密(翰林编修杭世骏)”;“博而覈,详而不滥(
温州知府李琬)”。在《平阳县志》完成后,知县徐恕又聘请张南英为
龙湖书院山长,主讲龙湖、崇正书院。此后张南英又到县城南郊十二都西塘文溪书院任教,他以年近花甲之躯,翻铁岭走荒郊,为培养农家子弟不辞劳苦。两百多年后的民国《
平阳县志》记载:“文溪书院,在张南英主讲时称盛一时。”
刘绍宽曾说:“吾乡道(光)咸(丰)以前,绩学能文之士,颇不如前代。盖自清沿明制,以四书艺取士且数百年,兼以地处偏隅,科目不振,士人习于贴括之学,遂皓首矻矻,不能自舍,无暇再治他业。间或为诗歌文辞,皆于场屋委顿之馀,分其精力而为之,故根抵皆不甚深厚。虽乾(隆)嘉(庆)以来,海内经师鸿硕辈出,而吾乡阙如(《厚庄诗文续集》)。”诚如刘绍宽所言,在清中晚期之前,平阳诗歌著作虽存留较多,总体质量并不高,张南英的作品跻身其中,却是文采斐然,让人耳目一新。
张南英有四子,在
书香门第的熏陶之下,也皆能诗。长子元品,字上(尚)可,号蓉斋,有《莲池诗抄》(已佚)、《庚申集》;次子元器(
张綦毋)有《潜斋诗稿》、《张潜斋先生诗》、《橘庄草稿》、《张潜斋先生诗稿》、《船屯渔唱》,另有《二乐堂文集》(已佚);三子元吾,字人可,有《桐窗吟草》(已佚),四子元启,字正可,号兰畦,有《兰畦诗抄》。张南英为官清廉,宦游多年,并无留下丰厚家产,其四子遂多以教授生徒或躬耕陇亩为生,因此得以亲近自然,了解民生,兴之所感,赋之以诗,皆非无病呻吟之作。诚如张元品弟子在其《庚申集·跋》中所写的:“所历崇山峻岭,览草木之旉华,听禽鸟之变声,足荡涤其心胸,抒写其怀抱,风雅颂之兴勃焉。自春徂夏,风凄雨晦之间,有触斯鸣,或古或律,或长章或促节,篇页不多而诸体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