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祥
清平阳知县
何子祥(1707~1771),字象宣,号蓉林,平和(今福建云霄县)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三十年由浦江知县调任平阳知县。上任伊始,便与县丞萧垛兴建龙湖等书院、昆阳等义学,观澜等社学,又建社仓十余所以备荒。疏浚了县城内外淤塞百余年的河道(内河八百余丈,外河三百余丈),县城面貌为之改观。
人物生平
其时平阳粮禁甚严,凡过路谷米,都被兵差扣阻以牟利。何察访民情后,便发布《米准流行示》道:“诚以天下一家,丰歉之际,彼此通融。济民善政,莫大于此。”“将军岭以至石塘、赤溪、蒲门等处,计程五十里,人民数千家,边山边海,地硗寒,早稻止一季,不比岭内一岁两收(而地土深厚者所收又倍)。是以该地农民早稻未登场时,每过岭买米以接青黄,而岭脚地棍哄同营民,私自拦截抄没。”“此后如有此等仍蹈旧习,准该地居民赴县控告,本县按律究议,断不少宽。”
主要成就
开凿钱仓河
何子祥任内显著功绩是开凿钱仓河(南乡河),引梅溪水经南雁第一桥至岱头,与西塘河相接,可溉田?万余亩。竣工后,又规复了江口陡门,改名五福陡门(意谓它能给5个都农民带来福泽)。此后灌溉所及,瘠土都成沃壤。当地农民每当收获时,便以手加额道:“这是何公所赐!”
江南肥艚的阴均陡门,系宋嘉定元年(1208)所建,右依山,左接阴均大埭,迤逦至南监场(芦浦)。560多年来,四乡的水由此入海,八都农田都赖以灌溉。每当多雨季节,陡门宣泄不及,河水又被阴均埭所阻,积成一片汪洋,晴干五六日后始露田塍。居民拟于阴均陡门左侧再建一陡,然而费用巨大。何子祥以为,此尚可照亩科派。但埭基系无底涂泥,拆堤造陡,如陡不成而堤已坏,又将奈何?遂召集当地绅民计议,得出添设木枧(过水槽)法:把合抱大松树锯开,当中挖漕后再合拢,箍上铁圈,枧外凿一水眼,长与宽相等,在眼中设置槽板,可开可关。10条水枧排水可抵一座陡门。这样,既减少了千余两银子开支,也大大节省人工。何子祥毅然照办,把这方案予以推广,还写了一则《南监造木枧记》,说明“凡事难以胶柱而鼓瑟,惟其时其地之宜而已”。
这是乾隆三十二年的事,他已3年任满。因政绩优异,被加通判衔留任。前后共7年,因病乞休不得,卒于任上。殁后月余,灵柩发回故里。道经钱仓,当地男女哭着挽留,过一宿后放行。钱仓埭头、及江口等处都建了何公祠纪念,并以其诞辰为祭日。
建“炉峰书院”
1751年何子祥进士及第后,并没有马上被授予官职。他先在漳州“霞漳书院”讲学,后担任平和“南胜书院”山长。
乾隆二十三年,何子祥果然不负前盟,在马铺石鼓村后尖尾山麓动工兴建“炉峰书院”。炉峰书院不仅以仕途功名为目的,还努力培养通儒典、行孝义、学有所长、修身齐家、能继承祖上遗志的谦谦君子。何子祥主持制定《何氏家训》,规定:子孙不以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为能,而更强调品德教育,以孝义为重,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若有可以出仕者,便给予资助和勉励;若学业无所成,也教其如何治家理财,使其自食其力、温饱无忧。
虽然书院是由何氏出资创办的,但书院不但允许同邑的异姓子弟就读,也欢迎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深造。《炉峰书院开馆启》开宗明义地表明:“愿罗邻里乡党之英流,以资敬业乐群之广益”。这一点在炉峰书院的建设结构中也得以体现,书院设寝室、置炊具,便是为了“以供族子及异姓之来学者”。
炉峰书院振兴了云霄的文化教育,从此以后“闻吾乡文武登巍科不绝,子弟蜚声黉序,指不胜屈。”在此受教的何元剡、何天锦、何元鼎、何大授先后凭借孝廉美名被起用,且致仕后谦恭勤谨。而何祥图等人,谢绝出仕,在乡里扶贫济困、铺桥造路、便利乡民,并以孝义持家,兴旺家族。
人物评价
遗著有《蓉林笔抄》四卷。座师韩彦曾在序中说:“数年来,从浙至苏者,往往传说其居官实政,到一处留心一处,非特贪墨者逊其廉介,即谨饬者亦弗逮其刚决有为。”这部笔记正显示他“盖儒林也,循吏也,而又进乎文苑矣。”
参考资料
福建党史方志网.福建党史方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