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
2009年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的电影
《建国大业》是由王兴东陈宝光编剧,韩三平黄建新执导,唐国强张国立领衔主演,许晴刘劲陈坤、王伍福、刘沙、王健、金鑫、王冰、邬君梅、王学圻、修宗迪等联合主演的历史剧情片。该片于2009年9月16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
剧情简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人民为和平建国,同年8月,毛泽东唐国强饰)应邀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张国立饰)进行和平谈判。在民盟主席张澜王冰饰)的调停下,于1945年10月10日与国民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愿望,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召开一党国民大会,并对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
1946年7月,民盟成员闻一多吴刚饰)在 “民主反内战”演讲后,惨遭国民党杀害,这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张澜听闻此讯表示与中国共产党共进退, 各党派见况先后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制裁。
1948年5月,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蒋介石在风雨飘摇中就任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总统”。同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保定发表了《五一宣言》,宣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在此期间,国民党内部贪腐频生,东北战线告急,自此,反对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战场局势逐渐明朗。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前期筹备
2005年,时任市政协副主席的张和平启动了“政协委员写政协、政协委员演政协”的创意,并同时得到了市政协党组,特别是阳安江主席的大力支持。张和平当时找了4名作家,其中包括编剧王兴东王浙滨和作家梁晓声。王兴东、王浙滨是两位对题材的选择有着特殊敏感的作家,提出想写第一届全国政协的诞生。想法出来后,在电影形式和电视剧形式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电影的形式。于是《建国大业》第一版电影剧本的主线,是围绕第一届政协召开前夕国共两党波澜壮阔的搏斗过程展开的。
剧本写出来之后,张和平把它拿给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看。阳安江觉得很好。广电总局副部长赵实也觉得很好。为进一步推动这件事,张和平又专门去找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汇报。贾主席全力支持这个事,还批示让所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看剧本,并要求将其打造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力作”。
(参考资料来源:)
片名由来
影片的片名很早就定为《建国大业》,因为字少,庄重,响亮,风格有点像颜真卿楷书。其中也有《开国大典》的影响。曾有人提出中国之“国”古已有之,何由再建?但《建国大业》之“国”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确实建立在1949年。团队也曾推敲过叫“建国大业”还是叫“建国大计”,最终觉得还是叫“建国大业”分量更重一些。后来,在史料中,他们看到毛泽东在迎接宋庆龄到北平时说的就是“欢迎你来与我们共商建国大业”,就更确定了这个片名。
剧本创作
《建国大业》围绕第一届政协召开前夕国共两党波澜壮阔的搏斗过程展开。切入点的选择灵感来源于王兴东在1999年创作编写剧本《共和国之旗》时,曾有幸到中央档案馆查找史料,惊奇发现史料十分丰富的第一届政协,于是,便筹划了《建国大业》。为着剧本的充分性和细腻性着想,王兴东还采访了参加第一届政协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人雷洁琼。除此外,王兴东在2007年作中国政协作报告时,王蒙主席也曾给他叙述了很多第一届政协的故事。
角色选择
在韩三平和黄建新做出本片制作计划后,很快就有近20位演员调整档期后到位。最早定下来的演员有陈凯歌、冯小刚、葛优等人。等这些人到位后,很多演员知道了这个消息,主动联系剧组,问还有什么角色。大家分别来看剧本挑角色,争相客串,结果来的腕越来越多。影片拍完后,周星驰还曾打电话给韩三平,想要客串出演。
本片是唐国强从1996年以来第14次在银幕上扮演毛泽东,唐国强拍摄时56岁,而1949年的毛泽东,正好也是56岁。经过多年的揣摩,唐国强无论是从气质还是形象,都非常切合当时毛泽东的状态。
场地取景
本片在南京地区选取了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历史建筑实景拍摄,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行取景拍摄。导演组在上海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拍摄,上海作为解放前是民主人士的重要聚集地,虽年代久远,但其建筑保护的非常好,仍可见当年的风貌。因此将科学会堂、车墩影视基地作为主要拍摄地;除此外,上海的老洋房也成为该片的取景地,其中在浦江饭店拍摄时有将近200名演员共同出席。
本片大部分故事发生在重庆,但随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庆很多原来的建筑和场地都消失了。导演也曾首先考虑过重庆选景,比如红岩村、南山蒋介石旧居等地,但是现场由于周围有很多现代建筑,极易穿帮。最终,导演决定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在北京现场搭景,另有一部分戏份用电脑特效制作。
(参考资料来源:)
特效制作
为了突破主旋律影片固有的束缚,该片的主创团队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大胆的尝试。正常情况下一部故事片的场景在45~60个左右,而此片最终拍摄使用了近90个场景,使得全片的视觉元素从根本上得到了丰富。在丰富的创作大背景下,本片共完成特技镜头128个,修补穿帮特技65条,对全片使用的资料片进行了数字化修复,进行了全片中间片调色,对所有拍摄镜头逐帧进行了划痕、脏点的数字化修复,全片的电脑视觉技术贯穿始终。
幕后花絮
(参考资料来源:)
配乐
背景音乐
电影《建国大业》的音乐种类很多,共包含民乐歌谣流行乐乡村乐等60种,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将战争时的艰难困苦,以及表现胜利后的喜悦,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建国大业》中有大量片段需要音乐衔接的衔接,可见,所需音乐的制作量在这部电影中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无论是描写一望无垠的草地,还是气势磅礴的高山,都需要背景音乐来烘托。在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时候,为了烘托民主和谐的气氛,配乐用了五种音乐合奏来表现这段场景,苏格兰乐声的演奏让观众感到正义感。不仅如此,《建国大业》中对人物的音乐描绘,也全面探究了《建国大业》的音乐艺术魅力,比如在毛主席阅兵时采用激情高涨的音乐,展现出毛泽东的气概。当毛主席做出肃然起敬的动作时,画面给到了士兵都流下了胜利的泪水,此时的音乐是飘逸流离的,进而牵动观众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设计
在电影中,1949年的1月份,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在北方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 而淮海战役就在这个时间里面获得了胜利。在这个场景里面, 《国际歌》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元素, 五位中共中央的常务委员, 在一起唱起了这首革命者耳熟能详的《国际歌》, 高歌中表明了这些革命者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电影从《国际歌》唱罢之后戛然而止, 随之进行的吉他独奏以及男声民谣低沉地唱着, 这样对于《国际歌》这段音乐显然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反面衬托,这首民谣是伴随着一阵吉他的独奏响起来的, 这种吉他是箱琴, 箱琴的音色非常独特, 如同石头一点点地打破湖面的平静,这种波动非常轻柔平淡, 但是却能够撩动人们的心弦。这对于激烈的秧歌舞、欢快的《国际歌》而言, 更是一种情感的跨越, 更好地刻画了当时国共政治领袖们内心的感情图景。
(参考资料来源:)
主题曲
影片《建国大业》的主题曲《追寻》由青年作曲家舒楠担当作曲, 著名词作家张和平填词, 国内一级男歌星孙楠倾情演唱。孙楠通过自己嘹亮的歌喉, 将历史重大事件的那种荡气回肠抛向高潮, 让观众真正体现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不容易, 那一段岁月的波澜壮阔。电影中间有一个插曲是《红旗颂》,这是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乐的成功案例, 奏出了最华彩的乐章, 奏出时代最强的音符。让听众亲身聆听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脚步声, 让听众感受了一次国家命运脉搏的跳动声, 更让听众领悟到我国革命先烈那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英雄气概。片尾曲名为《红》,对影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具有延伸剧情内涵、引人深思的表现作用。可以说,这些序曲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的意义, 通过人们熟悉的曲调和民歌, 变革他们的节奏, 延伸他们的文化内涵, 找到音乐与电影的契合点, 通过象征和隐喻等表现手法创作主旋律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
相关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海外展映
2019年9月2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展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开幕,《建国大业》是电影展放映的六部中国影片之一。
票房信息
2009年,该片首映半日票房1477万,创造首映日票房新纪录,首周累计放映4天半,取得1亿2436万元票房,刷新国产片首周票房纪录。
上映第二周,该片票房再度进账1亿2000万,跌幅仅为3.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各大院线的票房产出来看,《建国大业》的票房产出各有消长,整体保持着非常优质的市场曲线,有些院线甚至出现逆增长的现象。其中,影片在北京新影联院线拿到近1373万票房,环比上涨6.6%左右,累计票房超过2660万;影片在中影南方新干线进账1297万,环比下滑18%左右,累计票房2882万左右;影片在上海联合院线进账1360万,涨幅高达23%,累计票房2527万左右;影片在中影星美院线拿到1600万,环比上周跌幅仅为9.7%,累计票房3380万左右;影片在万达院线进账1425万左右,跌幅不到5%,影片累计票房2954万左右。
该片累计总票房为4.2亿。
影片特色
叙事手法
《建国大业》既然是作为献给建国 60周年度贺礼上映,其主导度情绪表达就应该是积极的、面向未来的、鼓舞人心的,故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共产党在政治上与国民党的博弈和最终获胜的成长史,而不是正面战场本身。影片并没有着重刻画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国共在战场上的正面冲突,而是用字幕和少量镜头带过,这样做可以防止观众心理波动过大,防止过度悲伤影响了影片主基调。当然,既然台词和字幕要分担解说战况的任务,缺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台词中解说背景的成分过多,使得对话结构太碎,不够紧凑,与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不符,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使观众出戏的问题。
视觉风格
构图美学
《建国大业》作为致敬新中国繁荣发展和各党派精诚合作的献礼,除了高饱和度的色彩,最明显的就是其构图美学了。片中两大构图技法是对称构图和框架构图。开场国共代表步入大厅、毛蒋二人接受采访的镜头就体现了这一点。画面多用长条地毯、成排的吊灯、楼梯作为对称线或辅助延伸线,画面看起来干净利落又宏大壮观,有效扩大视觉空间。同时,以大厅穹顶和房梁构成的框架为画框,不仅使画面拥有了油画般的质感,也制造出一种间离效应,让观众不沉溺于画面或声音本身,而是带着历史的眼光审视这场戏。
声画转场
《建国大业》中声音转场有趣之处是在转场瞬间赋予了声音潜台词。如影片中有一组平行剪辑展现国民党、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分别商议党派去向,在这组镜头的不断切换中,背景音乐没有中断或更换,而是用了一段完整的音乐。这正暗示我们尽管党派间有纷争有冲突,但终有一天硝烟散去,这个国家内的各方力量会汇成一股,共同推进新中国的繁荣复兴,也只有愿精诚合作而非一党独大的党派,才有未来和发展。
仿史料视效
仿史料的画质和音质都远好于真实史料,这是为了让观众拥有更舒适、不跳脱的观影体验。影片中有不少镜头是对正常画面进行了仿古做旧的胶片处理,让这些镜头看起来像是历史上曾保留的战争或谈判素材。在阅兵、国旗飘扬的画面中,当屏幕上的色彩从泛黄逐渐变得鲜艳,历史的长河流过,时光流转,一眼万年,新的时代已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体现历史更迭和民族复兴”,也是这部电影圆满完成的任务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 )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建国大业》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电影传奇,长达140分钟的影片,就有170多位明星参演。影片中除了受众熟悉的知名特型演员外,另有刘德华、李连杰、成龙、章子怡等艺人,每个角色都能独当一面。(电影评介 评)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前的故事,围绕“军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战略方针,紧紧抓住“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这个核心事件,着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统一战线,实现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政治目标。该片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肝胆相照、和衷共济,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经曲折艰辛,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建国大业》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视听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2:35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