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荃(1778-1864年),初名金城,字应礼,号钰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家居
文儒坊。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榜眼,授编修,升工部尚书、经筵讲官,赐紫禁城骑马。一生总裁会试一次,典乡试、分校京兆试各三次,“门生半天下”;又督办多起重要水利工程。同治三年(1864年)重宴鹿鸣,特加“太子太保”衔。
人物生平
少年俊才
在福州廖氏家族第五世兄弟中,廖鸿荃年龄较小,却最聪明,身体最弱,寿命却最长,享年81岁,生于乾隆甲辰(1784年)十月十七日,卒于同治甲子(1864年)农历九月十五日。
由于身体弱,廖鸿荃9岁才入学,记忆力却相当惊人,过目成诵。私塾老师十分吃惊,逢人就说廖鸿荃是天上星宿下凡,将来必成大器。
嘉庆三年(1798年),廖鸿荃14岁,以优异的成绩和
林则徐一起考入当时福建省最高学府
鳌峰书院。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学业上的疑难问题,为日后为官为政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廖鸿荃是当时鳌峰书院三大才子之一。
会试总裁
嘉庆九年(1804年),廖鸿荃20岁中举,5年后中进士。宫廷殿试时,他才华出众,深得皇上赏识,钦点鼎甲第二名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赐紫禁城骑马。朝廷对廖鸿荃的重用,甚过同朝一些状元,处处重视他。
嘉庆二十一年五月,林则徐日记记载和廖鸿荃同朝侍班的经过,反映了一个侧面:初七日,“寅刻入贤良门,黎明上御门,在丹墀下侍班。事毕,适是日翰林院保送御史十人引见”。“廖钰夫居首”。
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廖鸿荃奉命典试陕甘途中,突接父母先后去世的噩耗,立即赶回福州奔丧服阕。期间,他也没闲着,主讲厦门玉屏书院,宣讲国学。
廖鸿荃担任过江苏浙江学政,还多次主持各地及全国性科举考试。历任陕西乡试正考官、顺天府(北京市)乡试副考官、殿试读卷大臣,门生半天下。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会试,他担任大总裁。正是在这次戊戌会试中,他力荐曾国藩,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
曾国藩很感念廖鸿荃的知遇之恩。在他日记、书稿中,每提及廖鸿荃必尊称“廖老师”。他日记中多次记载拜见廖老师。成为一代重臣、手握大权后,百忙中的曾国藩每收到廖鸿荃的来信,必印批“应复”。
深谋远虑
在清代官场中,廖鸿荃以生活俭朴、办事稳重著称。当时京都世禄之家,生活极为奢侈糜烂。廖鸿荃十分厌恶,超然洒脱不入俗。《
福建通志》廖鸿荃传记记述他,“以俭约风世,一敝裘十余年不易也”。一件皮毛大衣十几年舍不得丢弃,这在当时穷奢极欲的高官大吏中十分罕见。史传评述他:遇事总是顾全大局,深思远虑,周密慎重,待人温和深厚,不轻易表态,“盖深得古大臣之道焉”。道光皇帝对廖鸿荃进行多方考察,很赞赏他的才干和谨守操行、办事慎重的作风,十分器重他,提拔廖鸿荃为工部尚书,其夫人魏氏封为一品夫人。
清宫遇有大事,也叫廖鸿荃办理。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道光帝宠爱的皇后钮祜禄氏去世,道光皇帝亲自祭奠,命廖鸿荃和惠亲王
绵愉等人总理丧仪。朝廷有大徭役大工程,皆委派他督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委派廖鸿荃督修盛京(清朝故都沈阳)工程;二十二年,河南杨工漫口,廖鸿荃奉旨兼署漕河总督,前往治理。当时旧黄河自桃北萧庄至云梯关外,海口淤塞,在改河道问题上人们争议十分激烈。主张改河道一方提议黄河应改道由灌口入海。廖鸿荃前往现场反复勘察,认为改道筑堤,费用巨大,加重百姓负担,而且改道后各路河水为黄河占据,势必阻遏河水原来向支流疏通的渠道,为患更烈。所以力主堵筑漫口,挽黄河回归故道。他竭力反对劳民伤财又埋下隐患的治河方案。对这次挽黄河归故道的治理效果,各种史料均一致称赞:“省费便民”、“民甚称便”。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是廖鸿荃60岁生日。道光皇帝为表示对他的敬重,御书“福寿”字,并将古玩珍品、丝织品作为生日礼物,赐赠给他。
受命危难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农历六月,黄河中、上游连降暴雨。涨水迅猛,出现了三万六千秒立方米的洪水流量。二十七日黎明,河南中牟县九堡险工处决堤,奔腾咆哮的洪水,席卷万里平原大地,村庄庐舍荡然无存,死亡无数,淹及河南、安徽两省十多个县,中原一片泽国。
朝廷震惊,急忙召来廖鸿荃,命他前往督办筑堤抗洪。为加快抗洪抢险进度,皇上召见时他奏请多派大臣和熟悉河务的官员。朝廷即派礼部尚书
麟魁和他分驻东西两坝。麟魁管东坝,廖鸿荃管西坝,分工办理。
国难当头,百姓受灾。廖鸿荃心急如焚。这一年他年届花甲,仍以身作则,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史料记载:“鸿荃驻西坝,躬亲督率,昼夜无闲。”从前治理黄河条件差,采用树枝、秫秸、石头等物,用绳子捆紧制成圆柱形物体的水工建筑物,称之为“埽”,用以保护堤岸,防止洪水冲刷。每次筑埽进占,都要奏报皇上。史料记载:“每奏进占,西坝必多成数埽”,足见廖鸿荃督办西坝,既认真效率又高。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突然朔风骤起,黄河水暴涨,东坝因虫蛰失五占。廖鸿荃分管的西坝安然无恙。这显然不是廖鸿荃责任。有人提议,西坝没有出事,廖公可以据实奏报,不承担责任,廖鸿荃笑而谢之,仍与同僚共同承担责任,会奏请罪,奉旨解职。史载:鸿荃“不以西坝未蛰申辩也”,这就是廖鸿荃道光二十四年被免职的经过。这只是承担领导责任的一般行政处分。
在一封家书中,曾国藩对廖鸿荃被免职,黄河大工不成,发出深深的慨叹:“实国家大可忧虑之事,如何如何!”几年后,朝廷又重新起用廖鸿荃,还授予他许多荣誉称号。
告老返乡
道光三十年(1850年),朝廷重新起用廖鸿荃,先后任命他为实录馆总裁、太常寺卿(清官署长官)。咸丰二年(1852年)冬,廖鸿荃年近七十,告老返乡。皇上赏还尚书衔,致仕归里。他本想就此颐养天年,不问政事。不料,咸丰三年二月,廖鸿荃刚返回故里,圣旨接踵而至,“命在籍前任太常寺卿廖鸿荃、光禄寺卿杨庆琛”等人,督办福建团练事宜。
当时太平军起,闽江上下游山区土匪蠢蠢欲动。于是,他会同地方文武官员和乡绅名士,募丁壮,联乡团,编保甲,筹经费,督办地方武装团练。在时局动荡中,保境安民,确保福建省及省城福州不受战祸蹂躏。为此,朝廷给廖鸿荃赏戴花翎,予以表彰。
鞠躬尽瘁
从咸丰七年(1857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四次入闽,烽烟四起,但始终都不能逼近省城福州。为加强福建的军事力量,廖鸿荃十分重视军营利器炮火的装备。他率先捐资筹集经费,聘请松江旧帅余万清监造枪炮千余杆。江西巡抚
沈葆桢听说福州制造的枪炮精良,特意赶来家乡采购军火,这些武器攻城陷阵,在战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十七日,廖鸿荃80岁生日,收到曾国藩贺礼。他致函答谢,称赞曾国藩“奏东南之凯捷,绥中外乂安,远睹台晖,倍增愉颂”。期盼“更喜捷音逖听,苏台、皖水迭报肃清。以此克复金陵,甲子上元,升平重睹”,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乱,恢复太平盛世。
同治三年,距他早年中举60年,按例和新科举人一起参加宴会,时称“
重宴鹿鸣”。朝廷加封他太子少保衔,这是授予官员极高的荣誉。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攻克太平天国天京金陵。廖鸿荃年老卧病在床,闻报喜极而起,家人扶着他酌酒称庆。这年九月十五日,他寿终正寝,享年81岁。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谥号“文恪”。
轶事典故
迎尚书公
老福州流传一则廖鸿荃道光年间返乡归里后,反英爱国的故事。
195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民间故事》有一篇《迎尚书公》。说的是道光年间,洋人要在福州城里的乌山建造洋楼,引起民愤。福州老百姓想请还乡的老尚书廖鸿荃向官府交涉。六月大夏赤日炎炎的一天,一群老百姓举着彩旗,敲锣打鼓,抬轿闯进廖家花园,将正在纳凉的老尚书廖鸿荃接走。只见一路彩旗飘扬,各路民众蜂拥而来,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涌向衙门。地方长官见是廖老尚书率领老百姓前来请愿,不敢怠慢,亲自出迎。廖鸿荃代表民意,向官府提出,应立即制止洋人在乌山石上建造洋楼。官府碍着廖老尚书的面子,惟命是听,满口答应向洋人交涉,制止洋人在乌石山建洋楼。
往常福州民俗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
陈文龙,每年总有几次抬着陈文龙“尚书公”的塑像踩街出巡。这年民间竟迎出个活的尚书公来,百年来仍传为佳话。这是该书描述的一则民间故事。
当时社会风气是“民怕官,官怕洋人”,清代官吏对涉及洋人的纠纷,避之惟恐不及。廖鸿荃在乡亲们的要求下,毅然出面为民请命,与林则徐先后投入这场斗争,反对洋人占地建楼,其爱国主义的精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