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一般指设有廊屋的历史桥梁,是中国桥梁的一种重要类型,结构独特、造型优美,其承重结构多为木构或石构的
梁桥与
拱桥,其中较有中国特色的子类型包括编木拱桥、撑架拱桥、伸臂木梁桥等。
建筑简介
廊桥亦称虹桥、
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和聚会等作用。
廊桥主要有
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
风雨桥、
亭桥等。 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廊桥之乡,木拱廊桥尚存200余座,
古廊桥尚存100余座。2005年末,浙江庆元、泰顺、景宁和福建寿宁、屏南、
福鼎等县市联合将廊桥向国家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9月30日,由福建省
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分布于欧洲(中欧)、北美的廊桥风格有别于中国,各具特色,如
瑞士小城
卢塞恩的
卡贝尔桥。
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1820座廊桥,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76座。
历史背景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
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
张择端所画的
《清明上河图》中。但有专家认为这种虹桥技术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建筑特点
亭桥如杭州西湖
三潭印月,在曲桥中段转角处设三角亭,巧妙地利用了转角空间,给
游人以小憩之处;扬州瘦西湖的
五亭桥,多孔交错,亭廊结合,形式别致。廊桥有的与两岸建筑或廊相连,如
苏州拙政园“小飞虹”;有的独立设廊如桂林七星岩前的
花桥。
苏州留园曲奚楼前的一座曲桥上,覆盖紫藤花架,成为风格别具的“绿廊桥”。
风雨桥,也叫风水桥,是广西侗族建筑的代表。风水桥博取民间建筑之精华,集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优美。整座廊桥从结构上看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桥下部分是3排12个木柱形、青石垒砌而成的
桥墩;中间部分为木质桥面,采用80根粗大、笔直的木柱进行悬、托、架等建筑支梁体系搭建而成,四周设有宽大、结实的木凳,可供游客休息、观看野鸭竞飞表演;桥的顶部采用桦铆连结,将亭、廊结为一体,分叉四个翘角,再用10层飞檐层层覆盖。无论是从远处还是近处观望,风雨桥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造型典雅、古朴、飘逸,犹如一把敞开的巨伞,是难得的建筑艺术佳品。可以抵御一定的洪水,比较坚固,而且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有越踩越结实的特性。工艺曾一度失传,后来由一个木匠重新凭自己的智慧重造出来。
廊桥结构
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
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
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暴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廊桥文化
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是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在北涧桥的桥头上常常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任务如
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
郁垒,
尉迟恭与
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
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
赵公明。更有一些当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桥卜,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祈福。
2006年05月25日,
泰顺廊桥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如周宁禾溪三仙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名字也很特别,三仙桥。据记载,三仙桥,原名澄明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于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为瓦木结构木拱廊桥,宽5.6米,全长27.3米。桥中央设立神龛,供奉杨、柳、倪三仙姑。她们原本供奉在离村较远的一座山上,桥建完后,禾溪村远古的先祖们为了保护桥下的鲤鱼,特地将这三位仙姑从山上请到桥屋内供奉。桥屋幔天上绘制的精美图案虽已模糊不清,但仍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人。
廊桥保护
2023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深入系统性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利用工作。
2024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初步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138座不同类型的廊桥,分布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福建共有537座廊桥,是全国已知廊桥数量最多的省份。四川通过调查发现全省共有85座廊桥,有较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