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
四川、
重庆的
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服装
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
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康巴人的藏装更为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
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农牧区分
康巴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篷,这种帐篷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性格
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朔艺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板闻名全藏,是名副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文化
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地处该州德格的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它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朴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藏区文化所有文版典籍的70%以上均藏书于该印经院,藏区文化所有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近30万余块。所藏典籍、刻板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包容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及整个藏民族文化的所有精髓,创世界之最,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誉。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宝库,也是中国乃至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民族
康巴这个地区仍然保持着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文化的特点。就民族而言,有汉、藏、彝、纳西、羌、傈僳、白、独龙等10多个。就语言而言,康巴地区能找到许多令人震惊不己的许多语言小孤岛,从康定往西,木雅语、道孚语、新龙的扎巴语,就是历史上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你来我往的结果。就宗教而言,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在此发展,有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五大教派。此外,康区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还有藏区独一无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既求同,又存异的优良文化传统。就社会组织而言,如果说卫藏地区过去是典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则康区社会形态除了封建农奴制(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在社会组织方面,既有与西藏统一的基巧、宗、庄园等,又有分布于各地,互不统一、八方割据的土司头人,如德格土司、明正土司、霍尔五土司等。此外还有游牧部落组织和保留原始父系氏族残余的“帕错”和“果巴”组织,以及妥坝的母系氏族残余组织等;就婚姻而言,丁青、芒康、白玉等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的婚姻形态——
一妻多夫制婚姻。此外还有建筑、艺术、风俗等,也处处表现其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们这次从成都到昌都上千公里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山一文、一沟一寺、一坝一节,如康定的“安觉寺”、甘孜的“德贡布寺”、昌都的“噶玛寺”等的建筑风格是最典型的多民族建筑技术交融的结晶。在康定、巴塘一带,一个家庭就享受着汉藏两种文化交汇的日常生活,他们既过藏历春节,也过汉族中秋节;既讲汉语,又讲藏语;既供佛像,又贴对联;既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装,又穿汉装、西装,既相信山神、信仰来世,又相信市场,信仰金钱;既崇拜大慈大慧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康巴的自然环境山高水深,出门不是登山就是下山、下水。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康巴人不但体质上高大,而且心理上追求高大。正是这些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传统,历史上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威震藏区强悍无畏的康巴斗士以及信徒万千的康巴高僧大德。
文化发展现状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这种资源上的绝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四川文化产业的规模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至少,四川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进器之一。
创意助推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亮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文化娱乐、音像分销、艺术培训等方面。其中,数字娱乐、动漫游戏产业异军突起,形成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居全国第一。四川省已成为中国三大数字娱乐、动漫游戏产品消费地区和产业中心。
文化娱乐方面,
四川省电影公司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全国八大票房上亿元的院线。
四川省积极加快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组建了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四川出版、四川新华发行、四川党建期刊和成都日报、成都文旅等7大国有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其中,2个集团资产总额超过30亿元,3个集团纳税额超过1亿元。同时,鼓励集团之间在资本、网络、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四川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已成熟:从全国GDP总值过万亿的其他八省市的实践来看,“过万亿元”几乎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节点,如今四川已在全国第九个“过万亿元”;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来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有大项目作“引擎”;从四川资源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响亮的
城市品牌,使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已具深厚基础。
文化介绍
康巴妇女服饰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康巴汉子
昌都地区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现有昌都、江达、贡觉、类乌齐、丁青、察雅、八宿、左贡、芒康、洛隆、边坝等11个县,居住着藏、汉、回、壮、纳西、珞巴、门巴、白族等21个民族,总计人口55万余人,其中藏族占98.26%。经济以农业为主,牧业也占有相当比重。 昌都地区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边坝县边界的念青唐古拉山峰高达6956米,万丈冰峰,银装素裹。
昌都然乌湖
昌都地区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
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干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数为2100-2700小时,年无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雪灾、冰雹、山洪。
卡若文化遗址
由于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区形成了多层次高原特征,有着复杂的地貌结构和不同的地形、气候类型及植物生长层次,在这里有水草肥美的辽阔牧场,麦浪起伏的千顷良田,一望无际的翠峰林海,丰富的矿藏、水利和光能资源,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也有桔柑满枝的亚热带风光。在这里,山、水、林、鸟、兽、虫、鱼、花、草同生共荣,绘织了昌都高原雄伟绮丽,多姿多彩,幽静原始而又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
强巴林寺
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唐代,昌都地区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专区。昌都是西藏东部横断山脉中的一个镇,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点。从川藏公路的西端拉萨或它的东端成都乘客车,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达这里。
多拉神山
昌都作为康巴地区的腹心,有着亚洲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和丰富的水能、森林资源;有着被人称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人文胜景,有着毗邻川、滇、青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开发条件,青藏高原发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经此地,经过横断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孕育、不仅哺育了长江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为未来的南水北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造就了三江并流的奇绝风景。更是古老卡若遗址、强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昌都城
三江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