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法大桥之战,又称浮桥之战,发生于634年8月,是阿拉伯大征服中的一场大败绩。由于哈立德在攻克希拉之后被调往西线,其副手穆桑纳·哈里斯(al-Muthanna)采取了收缩战略。哈里发欧麦尔派阿布-奥拜德率军6000-10000前往东线,接过指挥权,与波斯大将巴曼在库法大桥以东发生激战,结果被波斯人所用的战象击败,阿布-奥拜德及其两个儿子都战死,阿拉伯人损失数千人,穆桑纳侥幸逃脱。
事件背景
库法大桥之战爆发前,由于悍将
哈立德的连战连捷,
萨珊波斯方面已先后折损约100000名士兵。除了继续用不计后果的手段实施动员,也丝毫拿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开启这场旷世鏖战的
艾卜·伯克尔因病去世,将
哈里发之位留给了继任者
欧麦尔。远在
泰西封的
波斯国王
伊嗣俟三世,也要求手下的将领们尝试展开反击。只是苦于先前的损失规模太大,只得暂时停留在
幼发拉底河东岸聚集兵力。这些动作自然难逃
阿拉伯斥候们的缜密监视,并因此引来了新任哈里发的高度警惕。他很快就派阿布-奥拜德到东线战场督军,增援原来的哈立德副手穆桑纳·哈里斯,并调拨给他一支约有6000-10000人规模的新募部队。
在萨珊方面,此前因滞留首都而错过
乌莱之战的巴曼,继续被国王委以领兵重任。由于边境上的阿拉伯
基督徒盟军已基本消耗完毕,他此时只能更加依赖那些从帝国各东部省份赶来的援军。其中,主要靠
印度人驾驭的战象分队,还是首次被投入到反击
穆斯林的战争中来。但至关重要的骑兵力量依旧匮乏,迫使这位波斯大将只能寻求单纯的防守反击策略。在预判到对手会继续向北征伐后,又把主营地设到位于两河中游的
库法城附近。因为那里有一座可以直接过河的大桥,所以对参战双方而言都非常重要。
经过
公元634年8月,阿布-奥拜德和他的穆斯林远征军抵达库法附近,发现波斯人的营地已稳固竖立在幼发拉底河对岸。但这位新上任的东部战区统帅,却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觉得能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全部消灭。加之萨珊王师也的确没有在桥头位置布防,进一步诱使全体
阿拉伯人的大胆渡河。特别是具有贵族身份的骑兵,直接策马从大桥上踏过。期间也没有遇到敌方部队的任何阻拦,直到全军都安然登上河流的东岸。
值得一提的是,波斯大将巴曼的副手,居然拥有希腊式的名字--加里努斯。如果不是在早年战争中叛逃东方的拜占庭旧将,也极有可能是被萨珊骑兵掳到两河流域的罗马后裔。考虑到当时的萨珊王家武装,对步兵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应该是企图效仿老对手
罗马,组建起更有战斗力的重装分队。加之
两河流域的中游,也的确存在几个安置西方战俘后裔的城镇,足见穆斯林入侵给波斯造成的重大压力。毕竟,类似事情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怪局。
不过,轻敌冒进还是给穆斯林阵营造成不小的麻烦。由于大部分阿拉伯人都不曾见识过大象,因而在遭遇萨珊军队的铁骑+战象组合后,立即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手足无措。这对惯于采取两翼包夹战术的他们而言,无疑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在中路严阵以待的波斯步兵,同样没有给刚刚渡河的
阿拉伯人以太多机会。他们继续用厚实的密集阵队列,将对方限制在大桥附近的极其有限空间内,尽最大努力的为侧翼重兵争取时间。
很快,阿拉伯骑兵就因胯下战驹的惊慌而陷入被动。阿布-奥拜德为扭转颓势,强行策马上前,攻击一头全身呈白色的显眼大象。然而,还没来得及用手中的利剑砍伤对方,就被愤怒的大象用鼻子拉扯坠马。这位有勇无谋的前敌大将,也因这次糟糕的进攻选择而被直接踩扁脑袋。波斯人则乘势在两翼发起反扑,逐步将失去锐气的穆斯林武士们向战场中线位置挤压。原本还战意盎然的阿拉伯步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让恐慌情绪开始在军中弥漫开来。阿布的两个儿子先后站出来接过指挥大权,却根本没法止住混乱,自己也在渐渐缩小的包围圈中毙命。
结果
眼看没有任何获胜希望,向来以不要命打法著称的穆斯林士兵,也终于出现了士气崩溃情况。于是,一位名叫阿里的首领主动站出来,带着部分志愿者掩护所有人向幼发拉底河西岸撤退。也正是依靠这些勇敢者的拼死抗争,让不少阿拉伯人得以通过大桥撤退至安全地带,其中就包括哈立德调走后一度负责东线战事的穆桑纳·哈里斯和他的少数亲卫。然而,不可控的混乱局面,还是让不少倒霉蛋被自己人挤入水中淹死。
步步紧逼的萨珊士兵,也不愿放过任何实施报复的虐杀机会。仅仅是因为本方的骑兵数量太少,才没有继续展开渡河追击。但他们利用战象所带来的不对称优势,已经让至少3000-4000名敌军折戟沉沙。从而获得了自穆斯林阵营入侵以来,对阿拉伯军方面的最大胜利。
对于这个早就暮气沉沉的老大帝国而言,无异于彻底偃旗息鼓前的最后一剂强心剂量。双方也将不约而同的在继续展开增兵行动,直到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卡迪西亚战役中分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