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
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中游的南缘,东面、西面和北面被黄河马型围绕,东西走向的库作齐沙漠状如束弦。库齐沙漠在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内均有分布。位于东经107°00—111°30'和北纬39°15'40°45'之间。沙带东西长约400千米,东部宽15—20千米,西部宽50千米,面积约1.863万平方千米。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又是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沙漠。
形成演变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其北是黄河,再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其沙漠来源,可能有三: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前洪积物;就地起沙。鉴于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种沙源,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
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因此,库布齐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库布齐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它对于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似可说,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位置境域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地处黄河中游的南缘,东面、西面和北面被黄河马型围绕,东西走向的库作齐沙漠状如束弦。库齐沙漠在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内均有分布。位于东经107°00—111°30'和北纬39°15'40°45'之间。沙带东西长约400千米,东部宽15—20千米,西部宽50千米,面积约1.863万平方千米。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又是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沙漠。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库布齐沙漠地区的地形是西南面相对比较的、东北面相对比较低,西南面与鄂尔多斯高原相连,东北面与黄河河滩相接。其宏观地貌格局是:西有贺兰山、桌子山;北有乌拉山、大青山;海拔平均比鄂尔多斯高原的海拔高100米,因为海拔在1000米—2000米,所以被称为鄂尔多斯高原中的高原;由于本地区的沙漠多为流动沙漠,其主要的地形、地貌呈东西走向。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沙漠沙丘的形状各异,沙丘高度15米—30米,流动沙地占的面积是最大的,其次是半固定沙漠,较为平缓的沙地占地面积最小,四周被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分割成许多快状沙漠。
气候特征
库布齐沙漠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北部内陆地区,是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多风少雨,秋季凉爽,四季温差比较较大。在夏季降雨量较大,雷雨大风的天气比较多,夏日空气中水气充沛,对流旺盛,极易形成冰雹。库布齐沙漠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7.5℃,无霜期122天—160天。在库布齐沙漠东部地区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分为东部的半干旱地区和西部的干旱地区,西部地区降水量0毫米—400毫米,而年蒸发量2100毫米—2700毫米,干燥度达到了1.5—4。
土壤分布
因为库布齐沙漠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其土壤的组成方面颇为复杂。还有就是该地区东西降水量存在着很大差异,也是造成土壤分布差异非常大原因。东部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大,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主要以栗钙土为主;西部地区降水量非常稀少,主要以抗早植物生长的棕钙土为主,降水量更少的部分含有灰漠土,由于该地区水量蒸发大,因此河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淡色的草甸土。该地区土壤除了受降水量多少的分布规律影响以外,还受一些其它的分布规律影响,使库布齐沙漠地区土壤分布复杂,类型种类多。
水文条件
库布齐沙漠地区的地形是西南面相对比较高、东北面相对比较低,西南面与鄂尔多斯高原相连,东北面与黄河河滩相接。库布齐沙漠中部区域、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水热分布各具特色。地表水和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又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大气的影响非常微弱,中部、东部雨量较多,西部降水少但是热量丰富,因此该地区的地表面水和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雨补给。库布齐沙漠地区每年降水期只在7月、8月、9月(3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仅250毫米—350毫米,并且由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形成东部将雨充足、西部降雨量少,夏秋雨水多,冬春降雨少,雷雨多、阵雨少的降水特点。
植被类型
库布齐沙漠东部地区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分为东部的半干早地区属于干旱草原类型,其主要的植被类型有针茅(Sipakemenzii)等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主,伴随着小半灌木的藜科的华北驼绒藜(Krascheniniikovia arborescens)、百合科的戈壁天门冬(Asparagus gobicus)等;西部的干旱地区,西部地区降水量0毫米—400毫米,而年蒸发量2100米—2700米,干燥度达到了1.5—4。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阿拉善沙拐枣(Calligonum alaschanicum)等强旱生植物。南部丘陵小半灌木、半灌木为主,建群种为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并头黄苓(Scutellaria scordifolia)等。
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上很少有植物生长,仅在沙丘下部和丘间地生长有籽蒿杨柴木蓼沙米沙竹等;流沙上有沙拐枣半固定沙丘表现为:东部以油蒿、柠条、沙米、沙竹为主;西部以油蒿、柠条、霸王沙冬青为主,伴生有刺蓬、虫实、沙米、沙竹等。固沙丘表现为:东、西部都以油蒿为建群种;东部还有冷蒿、阿尔泰紫菀、白草等,牛心朴子也有一定数量。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库布齐沙漠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56科、163属、248种(包含13变种、3变型),其中,蕨类植物有1科1属2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被子植物有53科160属244种。被子植物是该地区野生植物种类构成的主要成份,占总该区植物种数的98.38%,其次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所占比例相同都比较少,分别占总数的0.81%和0.81%。把库布齐沙漠地区的维管植物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维管植物科、属、种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科的总数占全区科数的38.89%、属数的21.36%、种数占全区的8.73%。
旅游资源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中率先提出沙产业一词。钱学森认为,可以利用沙漠独特的光热资源,推广沙漠节水农业。随后,钱学森对沙产业理论,做了许多补充,将沙产业的范围延伸至沙生植物种植及开发沙漠旅游产业等。
在沙产业、沙漠旅游等理论问世后,库布齐响沙湾成为全国沙漠旅游试点地区。随后,随着沙漠旅游热度的增加,恩格贝旅游区、七星湖旅游区悄然兴起。
能源资源
库布齐沙漠全年光照时间超过3100小时,光照时长充足,为大规模光伏发电提供了坚实基础,能够保证光伏电站持续稳定地产生电能;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品质高,能够使光伏板充分吸收太阳能,进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提升电站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大气透明度高,云雾等天气现象较少,因此日照的稳定性较好,可预测性强,这有利于光伏电站的规划和运行管理,降低因天气变化导致的发电功率波动风险,提高电网接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2年8月3日,库布齐基地项目成功获批,成为中国“沙戈荒”基地首批、首个项目。项目规划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改扩建先进高效煤电装机400万千瓦,配置多尺度、多型式储能约400—600万千瓦时,通过集中式、规模化开发新能源,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生态保护
治理措施
随着1956年毛泽东主席“绿化中国”号召下,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的展开库布齐沙漠治理工作也得到了逐步发展。
1950—1960年建国初期阶段,国家对沙漠化治理予以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在库布齐沙漠地区建立治沙中心与固沙站。
1958年,在库布齐沙漠北部、黄河南岸成立达拉特旗白土梁机械林场,规划面积42万亩。
1959年,在库布齐沙漠东南部成立了布尔陶亥治沙站,规划面积21万亩,库布齐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的连接地带也成立了阿日柴达木治沙站,规划面积14.6万亩。
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林科院在达拉特旗展旦召治沙站,通过对沙丘移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乔灌结合综合治理流沙的技术,库布齐沙漠的流沙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治理。
1978年,原国家林业总局在库布齐沙漠中部建立伊克昭盟机械造林总场,规划面积128万亩,将库布齐沙漠治理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9年,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库布齐沙漠东北部一直从事以林为主的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
1982年起,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先后在绿洲外围荒漠区,绿洲边缘区,绿洲林网中心区建立地面气象站3座。
1988年,原杭锦旗盐厂(亿利资源集团前身)厂长王文彪,为企业生存开始库布齐的治沙工作。
199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库布齐开始“会战式”地修建第一条贯穿沙漠南北的穿沙公路。
1999年,穿沙公路三级油路全线贯通。
20世纪90年代末,亿利集团自主研发了“平移栽培法”开展甘草套种,大大提高了甘草的种植效率和固沙效率;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库布齐沙漠地区开始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要目的的沙漠治理,在库布齐沙漠及周边地区营造了“带状、网状、片状”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21世纪后,中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特色沙草产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保护和恢复库布齐沙漠地区生态环境。
2005年,鄂尔多斯市委出台《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为库布齐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0年,鄂尔多斯市创造出一条沙棘生态产业化的新方法。
2001年到2012年,是库布齐沙漠地区生态保护历程中投资大、速度快、成效好,农牧民得实惠多、发展水平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荒漠化防治成为捍卫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鄂尔多斯市通过推行禁休轮牧政策、完善林业执法和保护管理体系,建成自然保护区10个,有效推动了库布齐沙漠的综合治理。
治理成效
经过1988年—2018年30年的治沙,库布齐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每年可以阻止上亿吨黄沙侵入黄河。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6000平方千米荒漠变成绿洲,占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的1/3。从1988年到2016年,库布齐沙漠降雨量从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沙尘暴从每年50次减少到每年1次。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更可喜的是,沙漠中还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使其初步具备农业耕作条件。30年来,库布齐模式创造的绿色经济已实现300多亿元的生态收入,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长到了1.5万多元,10多万人彻底摆脱贫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野生动植物。库布齐沙漠已有1/3面积被绿化,沙漠绿色经济创造了数百亿的生态财富,累计带动了沙区10万多人彻底摆脱贫困。
2012年6月,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
2014年,库布齐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5年,库布齐沙漠绿化成果获联合国颁发的年度土地生命奖。
2015年7月28日,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治理模式获得世界标本意义,中国亿利资源集团埃及SEKEM同时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
2018年12月,库布齐沙漠中的亿利生态治理区荣膺“国家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019年2月1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篇推文显示,库布齐较20年前更绿。
历史记载
秦汉时期的古文献中,迄今尚未检到有关库布齐沙漠的记录。关于库布齐沙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谈及早期的库布齐沙漠。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保存着早期库布齐沙漠的资料。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三》中写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郦道元生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年)、被害于孝昌三年(527年)。其著作《水经注》成书年月自然在卒年之前,略当魏宣武帝景明元年至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00—527年)。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记录的流动沙丘(移沙七所),就是公元六世纪初期的早期库布齐沙漠之状况及位置。
郦道元所谓“南河”即指今黄河河道的大体位置(实际在今河道之南,详后),安阳县故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侧。这就表明:“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的流沙地貌景观分布在“南河”(即今黄河)之南,而这一带正是今杭锦旗北半部的库布齐沙漠之区。
北魏末年,早期库布齐沙漠仍被时人提及,称作“沙塞”。《周书·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宇文泰(黑獭)与贺拔岳讨论关西灵州夏州形势时,曾说:“公若引军近陇,……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复魏室,此桓文之举也。”
8世纪末期,库布齐沙漠再度被唐代人所记载,并且被命名为“库结沙”(或作普纳沙、或称破讷沙)。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宰相贾耽在其所记载“从边州入四夷七道”的“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记述了库结沙的南部边缘位置、局部分布宽度及其与黄河、湖泉的关系,提供了早期库布齐沙漠分布范围之线索。
依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孝昌三年(527年)前、永熙二年(533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简略地勾画库布齐沙漠在九世纪初的分布格局如下:西限黄河、北临黄河南支河道、东达今杭锦旗北部的毛布拉格孔兑沟之西侧、南缘在今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李益在其穿行“河曲”地域途中所作纪行诗多有描述库结沙区之作。他在《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中,对库结沙(早期库布齐沙漠)边缘地貌景观作了描写。
李益的另一篇《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则直接描述库结沙区的沙漠景象,“眼见风来沙旋移,终年不省草生时。”一派流沙漫漫、毫无生机之象。而其《早发破讷沙》则咏曰:“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吟咏的是早期库布齐沙漠腹地的地貌景象,应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区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1:44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