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
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主要由于
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宋朝方面,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外部方面,自
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屡战屡败,辽又迫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造成了
北宋中期的危机。
兴宗决定图谋关南十县(
瓦桥关以南)地,后听从
张俭的建议,于辽
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遣南院
宣徽使萧英(
萧特末)和翰林学士
刘六符与
北宋交涉,他们带去了
辽兴宗致
宋仁宗的一封信,就以下四个问题对
宋朝进行指责:
辽本想对宋发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攻势,但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
北宋却己购得
辽兴宗致书提出各项要求的底本,同时对辽聚兵幽蓟、准备入侵也早有洞察,使宋有较充裕的时间商量对策,但宋仍然处于被动。辽使刘六符在开封期间对
宋朝官员口出狂言,声称宋经营
塘泺毫无用途,“
一苇可航,投棰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遂可逾矣”。
王拱辰向
宋仁宗指出:“这都是
刘六符故意夸大其词,进行恫吓。兵不厌诈,他们如果真有这类计谋,岂肯向敌方透露!塘泺决非无用,设险守国应按照计划进行,不应受辽方干扰。”宋仁宗听了王洪辰的话,即命他起草复信,对辽方提出的指责一一予以驳斥:
六月,
富弼与副使
张茂实至
辽朝,由于更换了国书,因此他们的使命不是回绝辽朝的各项指责,而变成对辽表示妥协和退让。他们提出宋、辽联姻,也可增加
岁币,二者听凭
辽朝选择其一。辽方坚持割地,富弼不与。富弼劝辽兴宗与宋保持和好,说:“宋辽通好,则岁币尽归人主;如对中原用兵,虏获的金币则尽归臣下,而损失则尽归人主,何况用兵并不能保证必胜。”他的话打动了辽兴宗,于是他又提出:“议婚即不增岁币,不如增币对辽更有利。辽如能令夏国对宋臣服,则岁币增金帛二十万,不然则只增十万。”
八月,富弼等人再次使辽,兴宗要求宋朝对辽输送岁币应称“献”,富弼认为此乃下奉上之词,不可用于两个对等的朝廷之间,且宋为兄,辽为弟,岂有兄献于弟之理?辽退而求“纳”,富弼亦坚决不从。兴宗见他不肯让步,遗
耶律仁先及刘六符使宋。富弼上奏不可答应辽方。但宋仁宗讲和心切,听从
晏殊的主张,许称“纳”。
由于
宋仁宗缺乏坚定、明确的立场,他选定右正言知诰富弼为回谢辽方信使,除了复信外,又带去了妥协退让的口信。后富弼赴辽途中他怀疑国书与口信不一致,发书查看内容,果然不同,又驰还见仁宗,仁宗同意更换国书。
辽在此次经济与政治方面皆有巨大的收获。之后,辽兴宗为了实现与宋朝的增币之约,于明年正月派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令西夏与宋讲和。李元昊不满辽方借宋夏战争谋利,开始侵扰辽朝边境,招诱部落,向宋称臣求和以避免两面受敌。而辽朝于1044年、1049年两次对夏作战(
辽夏战争),皆败。增币之后,宋辽关系趋向缓和,而辽夏却不时出现紧张。
叶清臣:庆历,刘六符来,执政无术略,不能折冲樽俎,以破其谋。六符初亦疑大国之有人,藏奸计而未发。既见表里,遂肆陆梁。只烦一介之使,坐致二十万物,永匮膏血,以奉腥膻。此有识之士,所以为国长太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