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初升,男,1968年1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县,文学
博士,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华南语言资源与方言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人物经历
1987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普师专业。
1991年毕业于
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
韶关学院中文系任教。(1995年评为讲师。1999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评为教授。)
2005年8月调到
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2006年12月聘为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9月、2003年2月至9月、2007年4月至12月、2010年1至6月赴港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Research Associate。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语言学概论、音韵学基础、广东方言与区域文化。
研究生:
普通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方言与文化。
博士生: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主持2000年度广东省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粤北土话比较研究”。
主持2002年度广东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粤北客家方言比较研究”。
主持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百多年来香港新界客家方言的发展演变”。
主持2006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主持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濒危方言研究”。
主持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从
巴色会文献看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主持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研究”。
主持2011年度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资助计划“海内外客家方言、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化的综合比较研究”。
主持2012年度广东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南雄方言音韵比较研究”。
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末以来西方人创制的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研究”。
主持2014年
东莞市档案局委托项目“建立东莞方言档案”。
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
主持2015年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课题“濒危汉语方言调查·广东连南土话”。
主持2016年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课题“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三管理”。
主持2016年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课题“港澳台疆汉语方言调查·苗栗”。
主要著作
《南雄珠玑方言志》(第二作者),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福建双方言研究》(第二作者),汉学出版社,1995年。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作者之一),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乐昌土话研究》(第二作者),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香港新界方言》(第二作者),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
连州土话研究》(第四作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独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韶华集——汉语方言学论稿》(独著),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2004年。
《
客家话通用词典》(编者之一),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
汉语方言地图集》(编者之一),商务印书馆,2008年。
《
韶关土话调查研究》(第二作者),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
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第一作者),语文出版社,2014年。
《濒危汉语方言研究》(第一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主要论文
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第一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4年12期全文复印。
双方言现象的一般认识,《韶关大学学报》1995年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1期全文复印。
试论汉语方言岛,《学术研究》1996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8期全文复印。
乐昌市塔头坝方言音系,《方言》1996年3期。
韶关市郊石陂村语言生活的调查(第三作者),《方言》1998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6期。
联系客方言考证闽南方言本字举隅,《语文研究》1999年1期。
曲江县白土墟言语交际中语码的选择与转换(第二作者),《语文研究》1999年4期。
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第一作者),《语文研究》2000年2期。
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第二作者),《方言》2000年2期。
曲江县白沙镇大村土话的小称变音(第一作者),《方言》2000年3期。
连州市丰阳土话的音韵特点,《语文研究》2001年3期。
从
巴色会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话的否定词和否定句(第二作者),《语言研究》2001
年4期。
粤北土话中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
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第21卷,2002年3月。
闽语平和方言中属于以母白读层的几个本字,《语文研究》2002年3期。
一百多年来新界客家方言音系的演变(第二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期,2003年。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反复问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003年2期。
粤北土话的小称变音,日本
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第23卷,2004年3月。
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研究的述评,《语文研究》2004年3期。
粤北土话及其他汉语方言表“孵化”义的词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005年2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方位词“里”, 日本
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第25卷,2006年5月。
论赣语中知组三等读如端组的层次,《方言》2007年1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体标记“开”和“里”,《暨南学报》2007年3期。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湾文津出版社,2007年6月。
19世纪美部会、圣公会传教士与闽北方言研究(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007年2期。
粤北土话、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中古全浊唇音、舌音今读的特殊表现,《东方语言学》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带“得”的可能式(第一作者),《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二卷第二期,中华书局,2008年6月。
广东方言的地理格局与自然地理及历史地理的关系(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总第四十八期,2008年8月。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东方语言学》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文化遗产》2009年3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一作者),《中国语文研究》2009年2期。
19世纪以来潮汕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第一作者),《南方语言学》第1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末民初西洋人编写的客家方言文献,《语言研究》2010年1期。
贺州铺门方言的浊塞音声母(第一作者),《暨南学报》2010年1期。
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的一部力作——读《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第2作者)《方言》2010年2期。
一百多年来新界客家方言名词性词语的演变,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No. 24,2010年。
湘南桂北三种土话平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性质,《方言》2010年4期。
连南瑶族自治县石蛤塘村的语言生活(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1年2期。
客、赣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不送气塞音塞擦音的性质(第二作者),《方言》2011年4期。
连州“四会声”中古精庄知章组今读的类型和层次,《暨南学报》2011年6期。
保留阳上调的龙川县大塘村客家方言,《语言科学》2012年1期。
邵阳县白仓方言同音字汇(第二作者),《开篇》(日本)第31卷,2012年10月。
闽中方言中古知组字今读的类型和性质(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46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
早期荷兰人编印的两种印尼客家方言文献(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3年2期。
湘西乡话中古知组读如端组的类型和性质(第一作者),《中国语文》2013年5期。
论粤语俗字对巴色会客家方言用字的影响,《粤语研究》总第十三期,2013年。
客家方言古知庄章精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及历史层次(第二作者),《第九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
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的罗马字拼音方案(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4年2期。
巴色会传教士与德文版《简明客家语法》,《承泽堂方言论丛——王福堂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
粤东某些客家方言中古知三章组声母今读的音值问题(第二作者),《方言》2014年4期。
成都泰兴客家方言古浊去字的今读及相关问题(第一作者),《汉语学报》2015年第3期。
关于东莞方言的调查和建档工作(第二作者),《文化遗产》2016年第2期。
兴国县潋江方言ʨ 组和tʂ 组声母的来源及相关问题,《客家方言调查与研究:第十一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客家方言及其他东南方言的唇化软腭音声母,《方言》2016年第2期。
学术交流
1996年11月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
1998年5月至9月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人。
1999年6月出席在
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
2001年6月出席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及第十三届北美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
2002年8月任日本
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访问学人,并出席在
爱知县立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
2005年1月至2月任香港中文大学
联合书院访问学人。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任香港中文大学
联合书院访问学人。
2007年11月出席在
台湾中山大学召开的“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讨会”。
2007年12月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作学术演讲。
2008年6月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2008年11月出席在
台湾中央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客家方言国际研讨会”。
2008年12月出席在
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国际研讨会”。
2008年12月出席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
2013年7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研讨会”。
2013年8月出席由澳门粤方言学会主办的“首届粤语论坛”。
获奖记录
2003年被评为“韶关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2004年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
2005年获评为“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校“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15年获评为“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16年起担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及广东项目首席专家。
2016年受聘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0年3月19日,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