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可以说是清人研究古代训诂的一部有
代表性的著作。解释了许多古书的文义,同时还可使人从中获得不少有关训诂的知识。
王念孙〈清 一七四四——一八三二〉,字怀祖,号石耀,江苏
高邮人,音韵学家、训诂学家。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探究古书文义,提倡从声音以通训诂。所撰《广雅疏证》,搜集汉魏以前
古训,详加考证,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又撰《
读书杂志》,校正文字,阐明古义,多有创见。所著又有《古韵谱》,对古韵分部,亦有发明。主要著作有《读书杂志》、《广雅疏证》、《古韵谱》、《导河议》等。
《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
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
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
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
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二是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尽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昔者
周公制礼作乐,爰箸《
尔雅》。其後七十子之徒、汉初辍学之士递有
补益。作者之圣,述者之明,卓乎六艺羣书之钤键矣。至於
旧书雅记诂训未能悉备,网罗放失将有待於来者。魏太和中,博士张君稚让,两汉诸儒後参考往籍,徧记所闻,分别部居,依乎《尔雅》,凡所不载悉著於篇。其自《易》、《书》、《诗》、《
三礼》、《三传》经之训;《
论语》《
孟子》《鸿烈》《
法言》之注;楚辞
汉赋之解;
谶纬之记;《仓颉》、《训纂》、《滂喜》、《
方言》、《
说文》之说靡不兼载。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藉以闚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於诂训也大矣。念孙不揆檮昧,为之疏证,殚精极虑十年於兹。窃以诂训之旨,本於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羣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尟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淩杂之讥亦所不辞。其或张君误采,博考以证其失;先儒误说,参酌而寤其非。以燕石之瑜补荆璞之瑕,适不知量者之用心云尔。张君进表《
广雅》分为上中下,是以《
隋书·经籍志》作三卷,而又云梁有四卷,不知析何篇。隋
曹宪《音释》,隋作四卷,《唐志》作十卷。今所传十卷之本,音与正文相次。然然《馆阁书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是音与《广雅》别行之证较然甚明,特後人合之耳。又宪避焬帝讳,始称《博雅》。今则仍名《广雅》,而复《音释》於後,从其朔也。宪所传本即有舛误,故音内多据误字作音。《
集韵》、《
类篇》、《
太平御览》诸书所引其误
亦或与今本同。盖是书之譌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譌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後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广雅》诸刻本以明毕效钦本为最善。凡诸本皆误而毕本未吴者,不在补正之列。最後一卷,子引之尝习其义,亦即存其说,窃放范氏《谷梁传集解》子弟列名之例。博访通人,载稽前典,义或易晓,略而不论,於所不知盖阙如也。後有好学湥思之士,匡所不及,企而望之。嘉庆元年正月
高邮王念孙叙。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
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於得义,得义莫切於得音。
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
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首,
玉篇以下次之;音书,
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
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於形,是为转注;义属於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綷於是,不孰於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已亾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於字母
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於说文所说之本意,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与於小学者也。
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
以古音得经义,葢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於怀祖氏,竝质诸天下後世言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