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公办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广西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
历史沿革
广西最早的师范教育可追溯至1904年,坐落于桂林的广西高等学堂开办简易师范。次年建立了师范传习所。1908年起,广西开始设置独立的初级师范学校,陆续开办了3所省立初级师范和4所女子师范。但到了1929年夏,广西当局停办省立师范,将其并入各高级中学,设高中师范科,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
院校初期
1931年,广西当局决定逐渐恢复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大力培养乡村师范教育师资。遂决定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其为本省培养师资的中心。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以1929年停办的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为基础,至1932年3月,已修建校舍四座。后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学校于7月迁至桂林南郊的雁山园(西林公园),并添建宿舍及教室。
1932年6月7日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生,9月1日开学。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校暨校长就职典礼,杨东莼就任首任校长。此后,在杨东莼校长的主持和一批进步教师的努力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所颇具特色的新型民主进步学校,有“小莫斯科”之称,并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乐群”和“弘文励教”的办学传统。并于1936年6月,将其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国立茁壮
广西当局为解决全省中等学校师资的缺乏,适应广西教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于1941年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1年11月1日成立筹备处。学校于1941年12月开学,暂以桂林市东灵街(今七星公园内)原广西教育研究所旧址为校址。
1942年2月,迁至东江六合路。同年4月1日,广西省政府下令将广西师专升格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首开广西本科师范教育的先河。12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开学,设有教育、史地、理化3个专修科,学制3年,招收学生110名。
1943年8月1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升级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令接收了广西大学中文、理化、史地3个专修科,还承担西南各省中等学校师资培养的任务,接收西南各省选送的保送生,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中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其中国立师范学院仅有6所,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1944年7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桂林,桂林师院奉命疏迁。10月抵达柳州附近三江县丹洲乡,借省立柳庆师范学校旧址开学复课;11月,日军直逼柳州,桂林师院再次迁移。12月到达贵州榕江,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全校又分作两支队伍,一队经三合到贵州平越,另一队取道剑河、凯里抵达平越。1945年2月,全校抵达平越,3月,借交通大学旧址正式复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林师院开始陆续回迁桂林。六合路校舍被毁,便向省政府借得王城部分房舍为校址,同时续招新生和保送生300名,于11月开学。至1946年1月,其他师生全部迁回桂林。
1946年起迁址南宁,1947年5月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为文教学院),并从南宁迁回桂林。
再续文脉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5月,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着手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9月24日,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委员会发出关于广西大学调整的通知,明确广西大学各院系调整搬迁方案。通知指出,“由广西大学师范专科组成广西师范学院,不搬迁”,即留在原广西大学校址办学。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及师范专修科全体学生为基础组建广西师范学院。这一时期,学院全部专业为师范教育专业。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迁入桂林市王城(现为王城校区)。1960年2月21 日,中文系党总支召开成立大会。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院党组织及其活动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1976年8月,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现为育才校区)。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全院师生员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党组织,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和落实各项措施,进行各项改革,办学秩序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1年,成立了留学生班教学小组,首批留学生12人是来自美国的旅游学习团。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学院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2年,学院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至1982年,共招收研究生39人。随后,接受27名来自美国高校的校际交流留学生。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汉语课设有精读、会话、听力等课程,中国文化课包括书法、绘画、武术课以及一些传统文化讲座。
继往开来
1983年,广西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并举行更名挂牌仪式。 1984年,学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1994年开始,学校实施“本科副修专科制”教学管理改革。1995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级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出高质量的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
1996年,教学单位陆续由系升级为学院。此后,由于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部分学院又衍生出两三个新的学院,院系设置更为合理健全。1998年,学校在中文系开始试点学分制,1999年扩大学分制试点,从2000级起全面实行学分制。2001年开始实行第二学士学位制教学改革。
1996年至2013年,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有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所附属中学和1所附属小学-桂林市卓然小学、1所附属实验幼儿园,有后勤服务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王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产业单位。
2015年7月,学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11月17日,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2022年9月20日,担任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3年,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12月8日,发起成立广西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4月30日,广西师范大学成立出版学院。2024年5月31日,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东盟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75个,学科专业共分为13大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学科专业涵盖了13大门类。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在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获得广西一流学科A类建设,软件工程、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获得B类建设。4个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前1%。
截至2017年10月27日,广西师范大学包含35个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各类教职工4000多人(含离退休人员),拥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6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人选27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40多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一流课程2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7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精品课程27门,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自治区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广西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个,广西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
2022年,获批设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优秀奖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已与世界35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也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人才培养单位。近十年共接收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近16000名。广西师范大学是中国接收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在越南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学校致力建设国际化特色平台,2018年成立了越南研究院,2022年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批准成立“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成立广西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
截至2022年11月,国际学生类型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以及长短期汉语进修生。学院的汉语教学形成了实景教学与地方文化体验相结合的语言教学特色,每年接收长、短期国际学生约1500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荷兰、意大利、尼泊尔、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60多个国家。外国语言文化系主要承担“2+2”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中国学生前两年的教学工作。该项目招生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按国家二本招生政策录取,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国际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此外学院还提供赴北美、欧洲、澳洲、日韩、东盟国家等地长短期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cinal Bioinorganic Chemistry-Satellite Meeting of ICBIC-17)在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40名专家学者,以及80多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广西师范大学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梁宏教授代表承办。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现有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广西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心理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9个,广西应用数学中心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2个,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5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7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490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67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9.48亿元。2020年,学校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6年以来,科研成果获中国专利奖2项,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获专利授权近2000件。在2016-2022年的四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项221项,其中一等奖18项,获奖总数连续两届均在全区排名首位。2016-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2.21%,并获得核技术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创立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随学校历史变迁几经改址。1954年图书馆随学校迁入王城校园;1982年,育才校区图书馆馆舍建成;2002年9月育才校区图书馆新馆取代原馆舍正式启用,建筑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2018年10月12日,雁山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翻开新的一页。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积累,形成了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馆藏文献资源特色。截至2023年6月,图书馆纸本图书总量达362.9538万册,电子图书267.3762万册,各类数据库109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图书馆现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广西区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广西区古籍修复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版及第九 版;2005年、2008年连续获评第五、第六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奖”、“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和“广西期刊政府奖提名奖”;2015—2018年荣获“广西十佳科技期刊” “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奖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广西师范大学校名由该校原艺术系首任系主任、著名书法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伍纯道先生题写。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颜色采用学校标准色,中央分别印有白色校名中文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和校徽。
精神文化
每年的10月12日,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庆日。
社团文化
“清廉学生社团”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清廉学生社团”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清廉学生社团的经验与做法。学院社团致力于提升社团质量、扩大辐射影响。承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未来”两个公益实践项目,获赠资金14万元,支持28支公益团队完成落地实践。法律援助中心与校工会和资源县司法局共建“普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各个学生团队获省级奖项10项,社团负责人和成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超过30项,学院荣获广西高校唯一的法治建设先进集体,大力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和法治文明校园建设。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协会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起文楼104成功举办“新起点,心启航”主题迎新晚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育才校区和雁山校区分期举行了系列性的大学新生团体辅导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新生的互动和交流,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来了解彼此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教育学部红十字分会
教育学部红十字分会于田径场与棒球垒协会合办“秦春赛道众棒出击,红十字会贴心守护”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皆在弘扬“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会精神。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团队得到了运动员们的认可和赞扬,同时也提高服务技能和社区责任感,深刻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校区情况
位于广西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位于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位于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桂林王城
王城承运门
王城承运门以“奉天承运”之意而得名,是明朝时期靖江王王府所在地,清朝时改为广西贡院,出了4个状元(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1个榜眼(于建章)、585名进士、1685位举人,是中国科举文化重镇。民国初年改建为中山公园。1936年至1949年,为民国时期广西省政府所在地,1954年至今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所在地。桂林王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独秀峰
独秀峰
独秀峰因南朝文学家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而得名,海拔216米,高66米,有306级台阶。其岩壁上有“紫袍金带”四个大字,故又被称“紫金山”,又有“南天一柱”之称。
博物馆
桂学博物馆是以广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术型博物馆,位于雁山校区图书馆内,于2021年7月建成开馆,展览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在建设“大学人文实验室"的理念下,以“桂学”为主题,以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传播广西学术文化为宗旨,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广西文化。截至2024年6月,现共有展品2000余件,包括文物、图书资料、报纸期刊、手稿、书信及图像、音视频等。展馆设有人文广西、文化桂林、抗战桂林文化城、八桂学术、广西当代文学和捐赠文物陈列馆六个专题展厅。人文广西展厅,展示的是远古至清代广西人文社会历史进程;文化桂林展厅,展示的是文化名城桂林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抗战桂林文化城展厅,呈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文化中心的桂林城的文化景观;八桂学术展厅,呈现的是从清代到当代的广西学术景观;广西当代文学展厅,呈现的是边缘崛起的当代广西文学景观;捐赠文物陈列展厅,展示的是杨子才先生、周作女士和杨小涟先生捐赠的珍贵文物、史料。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广西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简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学校领导.广西师范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