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建筑群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沙面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岛上,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成为英法租界。此后,大批西方人来到沙面,建造上百栋富有欧洲特色的建筑。
历史渊源
沙面原本不是岛,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这里曾经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对外通商的要津,明代还设“华节”管理对外贸易,后又被作为广州的城防要塞,设有炮台,重创过英国入侵者的舰队。
清咸丰六年(1856年)11月3日,英帝国主义军舰人侵珠江,炮轰广州民房,被激怒的广州人民火烧十三行洋馆,两日内全部烧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清咸丰八年(1858年)6月23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租界制度推广。在广州,英帝国主义要求在沙面恢复被烧洋馆。据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述,他们选定沙面的理由是:①沙面岛填筑后,可成为理想的船只停泊地。②这里接近广州西关,便于联系中国大贾巨商。③此地朝向广阔的珠江白鹅潭,夏天凉风习习,极宜居住。
清咸丰九年(1859年)7月12日,原英国代理广州领事巴夏礼逼迫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填筑沙面岛,作为广州租界,先由中国方面出资填筑。竣工后英、法等外国人租用。按英国人规划,沙面北面挖一条人工河,宽30多米,长1200米,命名“沙基涌”。所有堤岸用花岗石砌筑,围合成一个小岛,岛内用沙砾石填充,面积约334亩(55英亩),合22.26万平方米,即0.2226平方千米。建东、西两桥连接“沙基路”(现六二三路)。沙面岛靠沙基涌岸边仅在东、西桥两侧附近各设1个小步头,以利于英、法军队防守。沙面南面临江设一伸出珠江的条型码头,后来在其尽端建一避雨用的中式小亭,称“绿瓦亭”。整个工程历时两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3日,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正式签订开辟广州英租界的《沙面租界条约》。广州法租界的界址也被确定在沙面。与此同时,法国与英国达成协议,由法国承担沙面1/5的填筑费用,英国划出1/5土地(66亩)开辟法租界。按英国人规划:近似刀形的沙面岛采用主次道路纵横正交、环岛道路相连的道路系统。大小道路共8条:一条宽30米、东西走向的主道路(现沙面大街)贯穿全岛,南面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次道路(现沙面南街),另五条次道路(现沙面一街、沙面二街、沙面三街、沙面四街、沙面五街)南北走向,接通环岛道路(靠北的环岛道路现名沙面北街),于是沙面岛被分为12个区和4块公共用地。12个区内又划分若干地块,用于拍卖建房;4块公共用地用于建公园和运动场。英、法租界规定,除领事馆和教堂用地外,所有房屋用地都可向外国人拍卖,中国人除外。
清同治三年(1864年),沙面西部建成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和牧师楼。
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领事馆和英国汇丰银行(后这两建筑都重建)建成。
清同治七年(1868年),“广州俱乐部”建成。
清同治九年(1870年),沙面英租界早期的洋行、银行建筑基本建成。
清光绪九年(1883年)9月10日,因发生英国人接连伤害广州居民事件,致使愤怒的广州群众冲进沙面英租界,焚烧了大批房屋。
民国四年(1915年)7月12-15日,广州遭受百年不遇的“乙卯水灾”,沙面不少建筑被洪水破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沙面医院建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1日,日军攻陷广州,沙面租界未受大影响。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沙面英租界。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25日,日军把沙面英租界“交还”给汪伪政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11日,英国政府同意归还沙面英租界。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决定放弃法租界的行政管理权,交给汪精卫政权。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颁布“收回沙面前英、法租界为本市辖区”令。
1949年11月,广州解放。
2019年9月底,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工程完工。
建筑特点
建筑种类
广州沙面建筑群的欧式建筑可以分为5大类。
浪漫主义建筑模仿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所以也称为 “哥特复兴”,英国的国会大厦是欧洲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建筑。广州沙面露德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的尖塔门楼、尖拱门窗和圆窗洞等,是沙面浪漫主义建筑的孤例。
古典复兴建筑多以石材为底层或基座,采用或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柱式,造型规整,给人以庄严稳重之感,常用于政府大厦和银行建筑。沙面原汇丰洋行、东方汇理银行、沙面一街2号门廊 、台湾银行门廊、万国宝通银行等,均属此类建筑。与欧洲相比,沙面的古典复兴建筑设计手法更灵活,细部略有装饰,但有些处理得不够地道 (如沙面大街 56号的塔斯干柱廊柱),万国宝通银行的柱式是塔斯干柱身加爱奥尼涡卷,不伦不类。
19世纪中叶欧美出现了探求新建筑的运动,主张简化古典建筑的装饰,重视建筑的功能与经济性,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造型。从广州沙面的建筑中,可以看到其影响。原法国领事馆用房,采用了混凝土挑檐,柱头、线脚等装饰简洁或不作装饰;沙面大街58号的造型与立面,已与现代建筑相近;原粤海关俱乐部简洁的阳台与墙面线脚,隐含着现代主义建筑之端倪。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以法国的巴黎歌剧院为代表,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将其任意组合拼接成各种样式,特点是注重纯形式美,不讲求固定的法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折衷主义建筑盛行于欧美,广州沙面建筑也以此类为多。如英国领事馆,平面尚规整,但东立面人口两侧作弧面,首层为拱廊,二层为双柱廊;南立面上巨柱贯穿两层;西立面出挑阳台,正中的阳台又模仿罗马柱廊。虽集不同风格于一体,但造型、尺度、比例处理尚得当。另有法国传教社(今沙面大街36—38号)、万国医院门廊(今沙面北街65号)等。
新沙逊大厦(今沙面南街50号),采用阿拉伯风格的阳台,屋顶转角处用阿拉伯式的葱顶作为装饰;天祥洋行(今沙面大街61号),正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原粤海关俱乐部,红色的尖顶高耸,具有浓郁的法国乡村寨堡风格。
券廊式建筑常见于古罗马和气候温暖的地中海沿岸,特点是平面简单,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很适合于炎热多雨的广州 ,所以沙面的拱廊建筑不少 ,如原守桥法军驻地、太古轮船公司(今沙面南街48号),以及今沙面大街48号 、50号等;这些建筑的拱廊今皆为玻璃窗所封闭,已非原貌。
建筑材料
广州沙面建筑群建筑的立面构造主要有5种材料:红砖清水墙、细石粒水刷石、真实石材、抹灰、拉毛。另外还有水磨青砖对缝和粗砂粒的水刷石。
主要建筑
研究价值
历史价值
沙面岛原来是外国租界,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广州唯一的外国租界建筑群,所以它们是中国租界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
广州沙面建筑群里有近代各类典型建筑。有各西方大国的领事馆,有英国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以及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英国沙逊洋行等。所以它们是中国近代外交史、银行史、商贸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
在沙面租界里发生了许多近代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者的斗争事件。如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多次对沙面租界的斗争,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还有越南反法战士在沙面袭击法国驻越南总督事件等。在沙基惨案中,作为当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了反帝游行,亲眼看见英法军队开枪残杀游行群众的罪行。解放后,周恩来总理重来旧地,指示要“把沙面原貌和环境保护下来,作为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见证,教育后人”。所以沙面近代建筑群和周边历史环境是中外人民反帝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
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历史的见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沙面租界建筑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研究广州为广州一处具有独特历史风貌的文化旅游区。
科学价值
广州沙面建筑群的建筑大部分具有明显西洋建筑风格和特色,也兼有中式建筑的特点,体现了租界建筑的特殊风貌。
广州沙面建筑群反映了近代发达国家的小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和艺术、巿政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潮流。所以它们是中外近代建筑史和城市建设史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
艺术价值
广州沙面建筑群建筑的艺术价值不但反映在建筑内外立面的装修和装饰方面,也不但反映在建筑风格和风貌方面,这是视觉艺术,建筑的艺术价值还反映在它的平面组合、空间处理、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建筑与外环境的关系、建筑群空间起伏的轮廓线等多元感觉方面。
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见证。保护广州沙面建筑群,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同时让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它的综合效益作用。
历史文化
主词条:沙基惨案
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游行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罢工的准备工作。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罢工,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罢工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6月23日,10多万工人、商人、学生在东较场举行集会,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会后游行到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下午3时,当游行队伍行经沙基西桥口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军士兵机枪扫射,驻扎在白鹅潭的英国军舰同时向北岸开炮。游行队伍毫无防备,四散躲避,当场死亡50多人,170多人重伤,轻伤者不计其数,成为了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
文物保护
1992年1月8日,沙面岛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区。
1996年11月20日,广州沙面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2001年,广州市政府为了给沙面保护寻找到更多的资金,广州市政府提出了通过房屋置换逐步迁出居民,并且将欧式建筑翻新改造成为商业使用。
2017年12月2日,沙面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0年2月24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2022年3月,沙面人才休闲岛揭牌启用。
所获荣誉
1984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定为“外事旅游区”。
2013年,沙面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20年11月21日,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工程项目获得2020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3年1月,沙面街区被列入广州市国际化街区试点建设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线路
1.乘坐106路、181路、1路、217路、552路、556路、64路、75路、夜1路、夜26路、夜37路、夜69路、夜72路、广281路、广81路、广夜67路路到【市中医院】站下,再步行约110米可至广州沙面建筑群。
2.乘坐广高峰快线78路至【六二三路】站下,步行可至广州沙面建筑群。
乘坐地铁1号线或6号线至【黄沙】站下,从D口出站后,沿六二三路走约500米,过天桥,到路口斜对面,再步行约300米进入沙面北街。
参考资料
广州沙面建筑群.广东省情网.
沙面.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5 22:3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