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是指2015年起,
广东将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经过层层遴选,最终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深圳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13所高校入选。其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深圳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于2018年11月加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于2021年8月加入。
项目背景
2015年广东省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工作,着力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水平大学”将继“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后的另一新重点建设内容。
2018年11月13日,
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
项目简介
2015年4月23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前下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意见》分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创新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改善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部分。
总体要求
更加注重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增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体目标
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中期目标
力争到2020年,重点建设的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若干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有力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远期目标
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校总体上在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成为地位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有效带动全省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扶持政策
提高生均资源配置水平
1、支持重点建设高校按照机构编制标准规范实施内设机构备案制;
3、力争重点建设高校生均资源配置水平走在全国同类高等学校前列。
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1、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2、依法依规适时下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招标审批权;
3、给予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与部属高校同等的招标自主权。
切实改善教师住房条件
1、支持重点建设高校采取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住房问题;
2、支持有土地资源的重点建设高校自建公共租凭住房,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公共租凭住房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1、提高高水大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2015年达到每生每年12000元;
2、省设立高水大学建设专项资金,2015年-2017年省财政安排50亿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服务和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等。
落实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1、扩大和落实办学自主权,给予重点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及调整政策支持;
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支持重点建设高校自主设置岗位,对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提高师资水平。
4、赋予科技成果自主处理权,科技成果转化所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重点建设高校联合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
入选名单
3、暨南大学
(按照入选时间排序)
各校目标
2015年7月9日上午,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布置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对正式推进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陈云贤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对下一阶段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山大学
先建设成为位于国内“第一方阵”的一流前列高校,进而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拟五年内引进和培育12-15位院士。
建设国家级高端智库和2011国家级平台。
谋划和承担“天琴计划”、“精准医疗”、“大数据科学与超级计算”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
按照一所完整的高水平大学架构,在珠海校区建设19个整建制学院,预计到2020年,常驻珠海校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将超过2000人,在校生人数将超过14000人。
华南理工大学
打造国际一流优势学科。围绕能源、环境、生命健康、海洋、大数据、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科技前沿领域,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在若干领域形成国际一流的优势和水平。
进一步突出工科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型”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强化“融入发展促发展,主动服务上水平”的社会服务特色,坚持“强化特色、质量为先”,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
暨南大学
到2017年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45名左右;到2020年综合实力力争接近或达到同类型“985工程”高校水平。
将构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光电通讯、华侨华人等九大学科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重点改革现有人事制度,对于教师岗位实行“预聘-长聘”制,对于行政岗位实行“合同-职员”制。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成立“暨南大学地方研究总院”。
实施动态化的绩效考核,建设资金安排以竞争性申报为主,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建设成效突出的建设项目倾斜。
积极引入外部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国内外同行等内外部评价,实现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大将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学校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师范大学领先水平和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形成全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的格局。
学校除统筹负责大型公共平台建设、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队伍与科研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综合性改革等全局性工作外,充分下放自主权,不再介入具体建设项目,其他都由学科群项目负责组织实施及落实完成。
约60%的资金全部投入学科群项目建设。加强管理考核与动态调整,建立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
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五大学科群:
一是种业学科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畜牧业学科群,防控人兽共患病,让人们吃得放心。
三是食品安全学科群,为从农田到餐桌的链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四是经济管理学科群,深入研究农村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五是农业技术装备学科群,致力于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的产学研用研究。
实现6大目标:
一是力争三年内工程、化学、微生物、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中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二是计划在三年内新增高层次人才15人;三是产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四是力争三年内新增获国家级科技奖3-4项;五是显着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六是显着改善办学条件。
南方医科大学
形成跨院系、跨学科领域的七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具体包括: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严重创伤救治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与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应对核化生危害卫生应急关键技术研究、消化道肿瘤诊治新技术研发、慢性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力争通过3—5年建设,使学校的办学体系更加完善,办学结构更加优化,整体办学水平有显着提升,顺利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
广东工业大学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新增3个,已进入的工程学科排名明显前移,2017年新增材料,2020年新增计算机、化学。同时,机械、控制、材料、化工一级学科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10%
到2020年,院士、杰青等A类领军人才达到60-8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4-6个,新增优秀青年教师500-600人,博士后等300-400名。
到2017年有望在高层次人才、国家级平台、国家基金数量等重要办学指标上接近或超过标杆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和湖南大学2015年办学水平;到2020年在重要的办学指标上全面赶超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办学水平,并有望在高层次人才、国家级平台、发明专利授权等重要办学指标上接近或超过标杆学校湖南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从2015年,两个学科群(“面向国际语言服务的外国语言文学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需求的经管学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到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等4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再到如今,升格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此次获升格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发展平台。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名校访谈
中山大学
(校长罗俊:)“三大建设”剑指世界一流
履新逾4个月,中科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带来什么样的治校新思路?这所2014年才过90岁生日的“985”大学、广东第一高校将如何焕发青春活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新力量?
“我校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前列,进而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路径。”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上,罗俊开门见山,剑指“世界一流大学”。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中大的春季工作会议上,学校未来发展思路已达成共识——坚持“三个面向”,坚持面向学术前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文理医工的全方位发展。
对“三个面向”,罗俊是这样阐述的:面向学术前沿,是指一流的教授要做一流的学术,力争学术的前沿攻关,潜心传世的经典著作和重要的原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要引导教授把个人的学术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要让科学家们把自己的想法纳入到国家的计划;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广东创新驱动。
“三个面向”如何落地?“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是主要的实现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
(校长王迎军:)专利转让全国第一 助力广东转型升级
华南理工大学从当年全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发展成一所理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稳居国内一流,迈入了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2014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华南理工大学工科排名跃入世界50强,而中国大学入榜的仅有6所,华南理工是其中之一,这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工科优势;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学6个学科都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个学科排在全国前10名,轻工排全国第一。
一是探索实践出了产学研的协同合作模式。比如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引导单纯的项目合作转向长期的战略合作,再以校地共建研究院为产学研创新试验田,将前沿研究的重心下移、向产业的前端推进,实现学校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对接。
二是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华南理工大学每年授权专利2000多项,十几年来一直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把它们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的任务。在《2015中国大学评价》中,我们的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根据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华南理工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授权量在全市大专院校中占的比例都超过了四成。
三是重视和地方的合作,把科研转化平台放到校园外面。学校建成各类工业研究院20多个。我们在广州市部市共建了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东莞共建了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珠海共建了广东首个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通过多年的运行,已有很好的成效。如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孵化企业19家,其中两家企业即将在新三板上市。
暨南大学
(校长胡军:)年推动5—10项重大成果产业化
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我们争取做到“三高”:一是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瞄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生物医药、光电通讯、食品安全、再生医学、环境保护、新闻传播、华侨华人等优势重点学科,在相关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凝聚创新力量,打造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计划在省内主要经济实力较强地市建成8—10个新型研究机构,在省外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地市建立2—3个新型研发机构,各个研发机构在大学支持3—5年后能够独立运营;每年服务地方企业300家以上,实现服务企业数翻一番;每年推动5—10项重大成果产业化并成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公司,力争用10年的时间孵化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三是突出侨校特色优势,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暨大已具备冲击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基础,学校将瞄准学科前沿、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汇聚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一批具有拔尖水平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重点打造九大学科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2017年,学校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45名左右;2020年,综合实力力争接近或达到同类型“985工程”高校水平。
华南师范大学
(校长刘鸣:)大力推动广东教育现代化
2015—2017年,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的拨款额度总量将近10个亿,每年3个亿左右。学校拟将这笔专款投入到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总体上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目标导向、强化绩效”的原则。
针对国家特别是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将以教育信息技术为牵引,大力推动广东教育现代化。同时,在新型印刷显示材料、可见光通讯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若干领域重点攻关,形成优势。此外,学校将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针对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中争创一流。
2015年,学校正式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现又进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现正在酝酿冲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希望经过3—5年和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学校教师教育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服务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传承岭南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师范大学领先水平,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到2017年,力争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总体形成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发展态势。
华南农业大学
(校长陈晓阳:)探索现代农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拿到资金如何干,我们的回答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现目标”。关键在4个方面:一是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和资源配置改革。要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使学校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二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在三年内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四是特种研究机构建设。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个特种专业研究机构,使之成为科技创新高地。
“重点”体现在5个方面,包括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广东省属高校,我们必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重点抓好4方面的工作:一是现代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二是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为广东“三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全面服务广东现代农业;四是实施“433新型产业服务工程”,支撑广东农业产业发展。现学校建立了七个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与14个企业联合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催生了温氏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大型企业。
目标是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校长余艳红:)争当国内医科院校领头羊
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人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国家级重大平台为依托,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导向,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为统领,促进各项工作快速发展。特别要在资源汇聚与配置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按照“统筹兼顾、学术主导、资源共享、配置科学”原则,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从而形成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我们首先要紧密对接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力争搭建新药创制大平台,完善成果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同时,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并大力加强医院集团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要借此契机,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提升科技创新、转化和服务能力,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形成跨院系、跨学科领域的七大重点建设项目(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严重创伤救治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与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应对核化生危害卫生应急关键技术研究、消化道肿瘤诊治新技术研发、慢性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学科人才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通过3年建设期,我们的整体办学水平将有显著提升,在学科人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转化、国际化办学等核心领域达到国内医科大学一流水准,努力成为国内医科院校的领头羊。
广东工业大学
(校长陈新:)
广工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贴合度特别高。自立校以来,我们就将“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确定为我们的办学方向。2012年以来,我们奔跑的加速度也是我们的优势。广工将紧紧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突出“顶天立地”,即紧跟学科前沿、支撑产业发展,进行学科结构优化。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到位后,将主要用于高水平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研攻关和成果培育,在产业深度融合中为企业提供造血功能,支撑引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广工将在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建设若干个“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特别是机械、电子、控制等,既是广东战略新兴产业,又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在相互融合中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相信在服务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得到显著增强。到2020年,将学校“三大平台”建成行业的创新驱动基地,并带动大批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实现学校工科优势更加明显,办学质量明显提升,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发展能力显著优化,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高校的前10%。最终将学校建设成为与产业深度融合、最具活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