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八贤是对广东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八人,记载于旧《
广东通志》中,他们分别是: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
文天祥、
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
八贤由来
在旧《
广东通志》中,把对广东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八人,列为广东古八贤。他们分别是: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文天祥、
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
八贤简介
程旼
程旼(约公元419~518年),
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
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
河南义阳郡。生于
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
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
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仰慕,于是
萧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
程乡县”,因此,
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之说。
程旼事迹,在《
平远县志》、 《
嘉应州志》和《程乡县志》中均有简要记述。唐朝的时候,程乡县属
潮州潮阳郡,群众在所建
韩文公祠内设25位粤东乡贤神位,程旼居于首位。宋朝诗人徐庾,曾经作诗赞扬程旼“万古江山与姓俱”。由此可见,唐宋时程旼已名扬潮州、
粤东。旧时,平远、梅县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旧时《
广东通志》人物评选中,程旼名列广东古八贤之一。与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文天祥、
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齐名。
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广州
南粤先贤馆。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
孟州市)人,汉族,自称“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
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
进士第,两任节度
推官,累官
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
史馆修撰、
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
裴度的
行军司马,参与讨平“
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
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
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
礼部尚书,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
欧阳修和
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务去陈言”、“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
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
师说》等。
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
韶关市)人,世称“
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
丞相,诗人。西汉留侯
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
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
唐中宗景龙初年
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
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
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
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
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
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
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
王维、
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
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
八哀诗》)。
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文天祥、
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齐名。
刘元城
刘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魏(今河北
馆陶刘齐固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以直谏闻名,被时人称之为“
殿上虎”。熙宁六年(1073年),登
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
司马光,司马光拜相,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又以
吕公著荐,任
右正言,累迁左谏议大夫,进
枢密都承旨,
章惇掌权,贬英州安置,徙
梅州,徽宗立得赦,历知衡、鼎、郓州及镇定府。在
蔡京为相后,连谪至峡州羁管。卒于宣和七年(1125年),后赐谥忠定。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著有《
尽言集》。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
武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
文山、浮休
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
陆秀夫、
张世杰并称为“
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
右丞相,封
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
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
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
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齐名。
蔡蒙吉
蔡蒙吉(1245—1276),
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
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32岁。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将
陈子壮齐名。
为纪念抗元英雄蔡蒙吉,梅州人民先后在梅城、松口建立了七贤堂、
七贤亭(七贤指刘安世、文天祥、张九龄、狄青、蔡蒙吉、韩愈、程旼)及蔡蒙吉纪念碑、纪念馆等,以彰先贤,激励后人。 此外,还在
蔡蒙吉故居附近建有蒙吉大道、蒙吉大桥、蒙吉文化公园、蒙吉书院、蔡蒙吉石雕像、蒙吉文化长廊等纪念性建筑,并主编出版了《蔡蒙吉史略》、《蔡氏文化荟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等著作,创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贤蔡蒙吉》、《蔡蒙吉戏》等文艺作品。
陈子壮
陈子壮(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将领,与
陈邦彦、
张家玉合称“
岭南三忠”。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汉族,广东南海沙贝村(今属广州市
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人。明末清初 “岭南三忠”之一。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官编修、崇祯间累迁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礼部尚书、
桂王东阁大学士兼
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惨被锯死。著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
在旧《
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
韩愈、
张九龄,北宋
刘元城、
狄青,南宋文天祥、
蔡蒙吉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