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说的就是坐落在南雄盆地的南雄市,隶属韶关。这一座别致生趣的小城,随着大量恐龙骨骼、恐龙蛋以及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逐渐被世界关注。
发现历程
1961年,广东省地质调查队首次在南雄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当时采得恐龙趾骨,后相继发现三条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恐龙牙齿、脊柱、肋骨、肩脚骨及恐龙蛋等化石;
1962年,中科院杨钟健和周明镇院士研究报道了南雄盆地发现的
虚骨龙类等化石,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地质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
1975年,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资奎研究员报道了南雄盆地发现的
恐龙蛋化石,创立了恐龙蛋化石分类和命名方法,建立新的蛋化石类型;
1983~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
德国波恩大学、马普学会联合科考队对对盆地内的红层和
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广东南雄盆地是我国乃至全球研究陆相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
200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8次年会在南雄召开,到会的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一步论证了南雄红层及
古生物化石在恐龙绝灭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3年及2006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殷鸿福两度专程考察了南雄盆地的地层古生物;
2004年,地质矿产部石油勘查队张显球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博物馆方晓思研究员等先后在南雄古市镇发现十几个鸭嘴龙脚印,有关鸭嘴龙脚印的发现均在广东省尚属首次;
2004年12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程政武、李佩贤等地质、古生物研究员在南雄立项《南雄盆地生物地层》科研课题研究。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古生物终生教授斯隆盛赞“南雄是世界上研究恐龙绝灭最好的地方”;
2013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厉大亮博士与邢立达博士在“2013国际
恐龙足迹联合考察”计划中,在南雄盆地再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次发现将对研究
鸭嘴龙类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园区分布
主田-水口园区
主田-水口园区位于南雄市古市镇—主田镇—湖口镇—水口镇一带,园区面积65.00平方千米,以恐龙蛋、足迹及骨骼化石为主。
园区以保存较好的恐龙蛋化石和
恐龙足迹化石为主的恐龙遗迹为特色,辅以恐龙骨骼化石产出遗址、浈江曲流、水库景色及美丽的田园风景。恐龙遗迹主要呈带状分布于白垩系主田组及浈水组内,特别是下坪村原址保护的窝状恐龙蛋化石、古市枫树岭原址保存的恐龙足迹化石以及南雄市城南大量恐龙蛋壳化石碎片和幼小恐龙骨骼化石碎片的同时存在,使主田-水口园区不仅具有较好的美学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杨梅坑园区
杨梅坑园区分布于南雄市乌迳镇杨梅杭及油山镇一带,园区面积13.80平方千米,以恐龙足迹化石及含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化石的地层剖面为主。
园区以发现较多的
恐龙足迹化石和富含化石的地层剖面为特色,辅以火焰山、龙脉等碎屑岩地貌。具有代表性的剖面为坪岭剖面又称大塘剖面或杨梅坑—逆龙坑剖面,此剖面为我国陆相白垩—古近系界线层型剖面,它以发现恐龙足印、双壳类、腹足类化石及地层出露良好和研究程度较高著称。南雄盆地最早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即在杨梅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21世纪均有发现,2013年11月在杨梅坑园区再次发现恐龙足迹,此次发现将对研究
鸭嘴龙类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演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白垩系南雄盆地恐龙群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意义。
苍石寨园区
苍石寨园区位于南雄市全安镇,园区面积6.38平方千米。
该园区以气势恢弘、景色迷人的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其以 “顶圆、身陡、麓缓”的特色有别于“顶平、身陡、麓缓“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苍石寨园区由九个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远观如一头雄狮盘踞,侧面看又恰似长者之首,五官俱全,其身似起伏的巨龙遨游在绿色丛林之间,加上深山白练的瀑布、雾气氤氲的温泉和那曲径通幽的情人谷及秋天火红的树叶,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美景,具有很好的旅游观赏价值。
登上首阳峰项,可远眺南雄市区全貌,品味“一览众山小,荣辱皆忘”的意境。
旅游线路
●古市—主田—湖口—杨梅坑恐龙遗迹科考游
●下坪村恐龙蛋化石科考游
●苍石寨登山游
●瑶隆峡探险游
●苍石寨瀑-潭景观生态游
●浈江风景河段生态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