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阎连科著中篇小说
《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7年第1期。
内容简介
《年月日》描写一个老汉,在大旱之年所有人都举家逃离的时候,他独自留下来照看一棵勉强存活的玉米秧苗,陪着他的只有一条瞎眼老狗。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酷暑、干旱、饥荒、鼠患、狼群袭击等等,最后玉米苗长大了,但因为缺少肥料不能结子,老汉决定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肥料,默默地死在那棵玉米边上的土坑里。逃荒回来的人们发现这个老汉的时候,那棵玉米的无数根须都深深扎入他的每一块腐肉和尸骨,从他的肉体里吸收了养料。人们从那棵玉米收获了七颗饱满的玉米粒子。第二年,当人们又离乡背井去逃荒的时候,村子里就有七个强壮男人留了下来,保护着七颗新的玉米秧苗茁壮长大。
创作背景
阎连科曾表示《年月日》里的情节、细节“不能说在我小时候的生活里发生过,但也不是特别奇特的想象,就是稍加想象了一点点。比如说饥饿,小时候哪怕只经过几天的饥饿,自然也就能够想象饥饿是什么样子了;经历过旱灾,自然可以想象水井里如果还有一点水,那就应该用棉花、棉被和衣服把水吸上来。这都是沿着日常生活经验,往想象的方向向前走一点的事。沿着日常的生活,朝着某个方向走上一小步。谈不上是极限,对我来说仍然是日常。”当说到小说为什么会写狗,阎连科表示因为自己是1958年出生的,是属狗的,也就自然写了狗。
人物介绍
先爷
先爷在千古大早、村人都去逃荒的时候,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他坚毅无畏地与狼对峙,吃老鼠肉度日,最后以血肉之躯喂养玉蜀黍,为的是以粮种奉献给逃荒归来的村人们。先爷是出于对村人的未来和命运的责任感,自身的潜能才被激发出来。读者在一个年迈的老人身上看到的是生命力的勃发和顽强,在悲剧感的壮美中,让人动容的老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生命智慧
在《年月日》中,作者赋予主人公先爷以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极其恶劣的生存境遇和背景之下,作者充分展示和显露出对人类的生存智慧的欣赏和赞颂之情,由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宣言“饿死天,饿死地,还能饿死我先爷。”可以得见生命的智慧何其坚强和伟大,读者可以由先爷随后的夺食行动中,得以证明:刨地里没有发芽的玉米种;刨老鼠洞里的存粮;用褥子浸井水;捉老鼠当吃食等,这一幕幕惨烈的生存竞争,与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寓言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相类似,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生存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在先爷身上所凝聚的这种生存力量,是人类抗击自然力量的一个象征和意向;在先爷身上所看到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可以与寓言中的精神相媲美,也可以感受到先爷身上与苦难相抗争的激情。人们对这澎湃的生命激情备感敬畏,也使先爷这个人物成为了具有英雄气概的、悲剧性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先爷这个人物以其独立的意志和主体性的精神,实现了与远古神话的审美置换,他意寓着中华民族儿女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也象征着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寓言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历练
阎连科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即是毁灭,而毁灭也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本真原色,具有极其巨大的张力。在他所创作的小说《年月日》之中,创造出许多毁灭性的场景,例如:村庄在严重的旱情下被毁灭,动物被饥饿所毁灭,良知被金钱所毁灭,所有的具象都是一种苦难,也是对生存的历练,人类只有超越苦难才能成长,即便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玉米苗。在《年月日》之中,就连玉米苗的生命都实现了超越,在历练中成长。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环境中,毁灭性的苦难正是一种对生命的历练,所有的生命必须在超越苦难之后才能更加坚不可摧,如同在困苦中受折磨的人类。在《年月日》中,读者会感觉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而这种疼痛感正是对苦难和毁灭的印证。在阎连科的小说笔触之中,流露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使生命这个古老的命题变得具有韧性而厚重。
土地情结与社会文化
《年月日》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固执,而这种固执与思乡恋旧的土地情结密切相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厚的土地情结,对于土地的固守,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心理现象。这种土地情结,也是阎连科小说中的生命之根。当全村的人都逃离干旱灾难的时候,先爷因为固守自己的土地,想再看一眼家里土地里的一棵玉蜀黍苗,由此,他找寻到了生命的寄托,并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描写出先爷的这份土地情结。尤其是到了小说的最后,先爷的最终决定是将自己化身泥土,成为玉米苗最后的肥料,并在他身体的滋养下,为村里人留下了珍贵的七颗玉米种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深意:只有扎根于土地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希望。如此惨烈的生存抗争,让人不忍卒读,也使人类在苦难命运中的韧性发挥到了极致。乡土气息与现代气质的奇异结合,由单纯的苦难抗争性的叙写上升到对生存的深层透视和反思。
农民意识的局限性反思
在《年月日》之中,可以看到72岁老农所具有的生存技能的经验性,这一点可以由文中的“我七十二了,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长哩”得知,并且还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征服的心理状态,同时它也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然而,生存经验上的智慧与知识、价值观念的愚昧落后并非是对立关系。在先爷这个老农的人物之中,具有典型的中国农民的意识,他的年龄更加剧了其蒙昧的程度,他还惧怕变化,排斥一切有悖“常理”的东西,充分体现出中国农民“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意识和文化观念,呈现出一种封闭、求稳、屈从的行为思想和文化意识。最后,在先爷强烈的族群荣誉感和自身农民意识的局限之下,终究无法脱离必然的牺牲宿命。
艺术特色
细节描述
在表达小说的主题和要义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生动而逼真的细节描述,这对于呈现作品的主题具有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意义。作者阎连科向人们呈现和烘托出极其精彩的细节片段,并且有不少的细节描述让人惊心动魄。例如:人与狗的对话;铺天盖地的鼠类;高龄而疲惫的先爷与狼群的对峙;对玉米的以命相赠……如此种种,令人匪夷所思而触目惊心,这些奇谲诡异的细节描述,极其生动而逼真地烘托出小说的主题。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对于先爷死后的细节描述,更是悲惨与壮烈!从那些令人心惊的字眼:粗如筷子的红根、浑身的蛀洞、玉蜀黍根须网串在一起等,可以感受和体验到一种发自肺腑的、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也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能更为深刻地、从骨髓深处感受到恐惧和震颤,体味到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悲壮精神与强劲的韧性。
虚构化的处理风格
在《年月日》之中,作者对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虚构化的处理,他并不设置具体的时间和人物,而是将整个小说置于一种寓言般的、历史神话意味的氛围和意境之中,使这部小说作品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事件、环境相脱离,虚设了一个孤独、隔绝、贫困的乡土世界,这个虚构的情境和乡土世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成为了作者创设的一个艺术的、意象化的世界,由作者所简洁交待的一句“千古旱天那一年”,可以看到作者所创设的这个虚化的世界,感受到由一个72岁高龄的老人所演绎的生命的独舞,在这个简洁的、虚化的世界之中,苍茫宇宙由唯一的人类、狗、玉蜀黍苗、狼群构成,在这些极其有限的作品材料之中,可以看到作者所勾画出的复杂的世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精神和命运的精神意旨。在这个虚构的世界和场景之中,历史与现实在同一个坐标之中,可以同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话语和现实的真切感受,由此也可以在作者所创设的模糊和清晰之中,感受和体悟到其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作品影响
1998年9月,《年月日》第四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篇一等奖。
2001年,《年月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01年,《年月日》获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2009年,《年月日》获法国唯一小说翻译奖。
出版信息
《年月日》首次发表于《收获》1997年第1期,后收录在阎连科的小说集中。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丁庄梦》《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四书》等十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十余部,散文、言论集十二部;另有《阎连科文集》十六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20:3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