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干渴的“干”源于
繁体字的“乾”,和
易经八卦的“乾(QIAN)”同字异音。
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GAN)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乾就是天不下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我们的津液。不经过五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我们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的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脾。肾主闭藏,主要是指藏精。
人体的70%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乾”。津液为阴,干为阴虚,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热邪气,比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其次是内因,由于饮食不当和七情欲火产生内热,耗伤津液。比如《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导致干的原因二是阴失封藏,首要原因就是直接脱水伤阴,比如大汗、腹泻、多尿、呕吐等等,另外原因就是摄入不够,没水喝,自然也就津液不足。肺主皮毛,司开阖。外感风邪,卫气失固,或者滥用发汗药物,会导致腠理
开泄,津液脱失,甚至伤及阴血精液。《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现代社会滥用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但是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很多病人动辄汗出,甚至汗毛脱落。由于嗜食辛辣、香燥,或饮食不节、不洁,或者滥用攻下、消导药物,会伤脾气,导致呕吐、腹泻,丧失津液。
导致干的原因三是阳气衰微,气化不利。小肠有火热之性,能泌别清浊。膀胱是州督之官,蒸腾气化,化生津液。如果阳气衰微,就会出现“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饮水即尿,饮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
导致干的原因四是阴寒内盛,水饮痰湿凝聚,
真阴不足。阳气衰微不能化水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水饮痰湿留滞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现“不干而渴”的症状,“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终会渴死一样,体内尽管有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疗湿热
龙胆泻肝汤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顾病人湿邪重同时真阴不足的病机。
综上所述,正常人出现干渴,是暂时的津液不足,但是气化功能正常,所以就得水而解。有的人口干而不渴,初期是
真阴不足。后期是阴阳都虚,津液和气化功能都不足,需要阴阳双补。有的不干却渴,
涎水横流,胃肠留饮,腹满水肿。但是,口渴欲饮者,需要用泻痰饮化水湿,去阴寒。有的是既干又渴,但饮水不解,需要用温补阳气,化饮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