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勇,1947年8月3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冶金材料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7年08月03日,干勇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
1965年09月—1970年08月,在东北工学院(现
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就读大学本科,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70年08月—1979年08月,在四川内江电力修造厂担任技术员。
1979年09月—1982年06月,在上海工业大学(现
上海大学)炼钢专业攻读硕士,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03月—1987年12月,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钢铁冶金专业攻读博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88年01月—1993年10月,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炼钢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
1993年11月—2001年03月,担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
1994年11月,出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04月,出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0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
2009年06月—2011年08月,担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2010年06月—2014年0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研究员。
2012年04月,出任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2012年04月,出任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第一任会长。
2019年04月,受聘为株洲火炬安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2023年11月3日,受聘为中共河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干勇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领域连铸工程与新技术基础理论、技术集成研究和近终形、高效连铸等方面的工程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首次提出了亚快速凝固的CET自由晶粒的半定量计算公式,建立了伺服振动系统两级固定匹配控制模型,结晶器电磁约束、电磁制动工程分析计算方法,结晶器弯月面综合计算模型,带液芯压下过程的传热及应力变形耦合模型和仿真软件;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半工业化和工业试验薄板坯连铸机组,在椭圆双曲面结晶器理论设计、水口及保护渣方面对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有进一步创新;主持了高效连铸关键装备及系统技术的开发,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效连铸软硬件配套工程技术,推广了以独特的连续锥度结晶器、板簧导向振动、连续矫直为核心的方坯高效连铸技术。
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干勇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准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干勇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担任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编制专家组组长。
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干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人才培养
2016年4月干勇回到母校,在参加上海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揭牌仪式,期间就“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什么”寄语上海大学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创新驱动战略中,通过学校的开放式教育,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大胆创新,大胆向旧体制、旧机构、旧知识结构挑战,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所学专业进行跨学科交融。
2014年5月20日,干勇应邀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作了一场题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22日,干勇应邀在
西北工业大学东会议室为师生做了题为《制造业强国战略与十三五新材料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
2019年4月2日,干勇做客
中国计量大学明德院士讲坛,为材料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制造业强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学术报告,分享了国际上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中新材料之重要性,解析了中国发展材料产业化的空间和瓶颈、提出了新材料测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9年5月13日,干勇参加在
北京科技大学建龙报告厅举行的工程技术名家讲坛第五讲,以《制造业强国新材料发展战略》为题做专场报告。
2019年5月16日,干勇应邀参加
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华园讲坛”报告会,做了题为《制造业强国新材料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干勇是中国材料、冶金、现代钢铁流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干勇毕业后来到钢铁研究总院工作,从科技项目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钢铁事业。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干勇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国连铸事业做出了贡献。(上海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