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常,汉语一级字,读作cháng,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穿在下身的衣服,也泛指衣服。引申为恒久、经常之义,还用来指法典、伦常等。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巾,尚声。”巾“为形旁,”尚“为声旁。同“裳”。裙子。”《逸周书·度邑》:“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常有固定不变,恒定的意思。《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左传·昭公元年》:“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由不变的引申为普通的,一般的。如:老生常谈。由恒久引申为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由固定不变引申为规律,准则。《荀子·天论》:“天行有常。”常又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丈六尺。古代衣巾之类字多通用,裳也写作常。后世常、裳二字的用法发生分歧,其中裳字仍保留着它的本义,指下身的裙,而常字则多借用为恒久、经常之义,又用来指法度伦常等。(胡伟)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市羊切。
说文解字注
(常)下帬也。
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积玄端。玄裳、黄裳、襍裳可也。礼记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废矣。
从巾。尙声。
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为经常字。市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并音裳。《玉篇》恒也。《正韵》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系辞》动静有常。《诗·周颂》軰常于时夏。《笺》谓軰久长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传》谓君臣父子之常道。
又五常。《书·舜典愼徽五典传》五典,五常之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五品传》五品,谓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
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兑为常,西方之神也。
又地名。《诗·鲁颂》居常与许。《传》常许,鲁南鄙西鄙也。
又州名。《隋书·地理志毗陵郡平軰置常州。
又山名。《前汉·地理志》常山郡。《注》恒山在西,避汉文帝讳,故改曰常山
又水名。《史记·夏本纪》常衞旣从。《注》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书·禹贡》作恒。
又旂名。《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为常。《又》王建大常。《释名》日月为常。谓画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又常服。《诗·小雅》载是常服。《传》日月为常服,戎服也。
又《广韵》倍寻曰常。
车戟名。《释名》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曰常也。
又木名。《尔雅·释木》常棣。《注》关西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又姓。《广韵》出河内。《前汉·常惠传》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
又与裳同。《说文》下帬也。《徐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法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2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