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是指一种角膜上皮下发生钙质沉着而引起的角膜病变,又称角膜带状混浊和钙化带状角膜病变。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变发展缓慢,可长达10年以上。初期的角膜混浊轻微,肉眼不易发现;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浊斑;视力晚期可明显减退。
病因
1.眼部病变
见于重症眼病后期,如虹膜睫状体炎、绝对期青光眼角膜基质炎、眼球萎缩、眼内硅油术后等。
2.外伤
见于长期暴露在外,受汞等化学物质刺激引起。也可能与长期接触兔毛、蒸气和烟雾等有关。非典型的角膜带状病变,见于长期使用缩瞳剂的青光眼患者,这类缩瞳剂中含有硝酸苯汞防腐剂。
3.全身病变
见于血钙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结节病肾病麻风病等。
4.局部药物
泼尼松龙或磷酸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长期局部应用,增加泪液和角膜基质的磷酸盐浓度,也可促使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各种年龄,常为单眼,也可双眼发病。病变发展缓慢,可长达10年以上。初期的角膜混浊轻微,肉眼不易发现。混浊明显时可见其位于睑裂部暴露区角膜,相当于前弹力层水平,分别在鼻、颞侧近周边处,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浊斑,混浊区与角膜缘之间有一条约1mm的狭窄透明带将其隔开。混浊区的中央侧较模糊,可向中央缓慢扩展。经多年变化后两端混浊才能相接,融合成3~5mm宽的带状病变。有时可伴新生血管生长。裂隙灯检查可见混浊钙斑内有透明小孔,是三叉神经穿过前弹力膜的通道。混浊区由上皮下、前弹力膜及基质浅层的沉着物构成。混浊斑可逐渐致密、增厚,使其上方的上皮隆起,粗糙不平,甚至发生上皮糜烂,引起畏光、流泪及眼痛等刺激症状。患者的视力晚期可明显减退。
检查
1.血液内钙、镁、磷等元素检测。
2.肾功能检测,估计肾功能状况。
3.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
4.病理学检查
主要的病理变化在前弹力膜及上皮层。早期在前弹力层周边部有局灶性嗜酸性改变伴点状钙质沉着,上皮细胞基底膜呈嗜碱性着色。随着病情向中央发展,前弹力膜钙化并断裂,浅基质也可有类似改变。前弹力层断裂而代之以无血管的纤维组织,透明质样物进入。钙质沉着及钙化断片可伸入上皮细胞层使之变成厚薄不一,常有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病理变化可向深层发展,甚至可累及角膜内皮。电镜检查见前弹力层内有大小不一的高电子密度的钙化小球及斑点。有的周边部钙化小球的电子密度较中央部为浓密,有的则中央较浓密,周边较淡。
5.X线摄片
出现关节炎症状时,相应关节摄片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的角膜病变形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并发症
可并发角膜沉着物(KP)、虹膜萎缩及眼压升高等。
治疗
继发性角膜带状变性常发生于眼部原发病变的晚期,病人常无不适,故一般已无治疗意义。对于有治疗价值者,仍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继发有全身病者,还必须治疗原发病。对于视力受影响的患者,目前可以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手术来去掉混浊。
对于尚有视觉能力的晚期患者,可考虑行角膜表层切除或板层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力。但在术后3~4年内可复发。
预后
施行角膜移植后,部分患者病变可复发,影响视力恢复。
预防
对继发有全身疾病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52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