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蛤科
瓣鳃纲真瓣鳃目下的一科
帘蛤科,Veneridae,是瓣鳃纲真瓣鳃目的一科。两壳相等,质较坚厚。壳顶倾向前方。壳面常有各种刻纹。铰合部通常有主齿3枚,侧齿有变化。足无足丝。水管一部分愈合或分离。海产。
形态特征
帘蛤科Veneridae
瓣鳃纲真瓣鳃目的一科。两壳相等,质较坚厚。壳顶倾向前方。壳面常有各种刻纹。铰合部通常有主齿3枚,侧齿有变化。足无足丝。水管一部分愈合或分离。海产。我国习见的帘蛤科动物有60余种,如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日本镜蛤Dosinia japonica(Reeve)薄片镜蛤D. laminata(Reeve)、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a (Adams et Reeve)、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adoensis(Lischke)等动物的贝壳供药用。
科学分类
haca jedoensis是黄、渤海的习见种。它在我国分布最南的记录在浙江南部的南麂列岛 (27~N),北界在俄罗斯远东的大彼得湾(43~N左右),日本北海道南部和朝鲜半岛薄壳和平蛤Clementia vatheleti,这一种在我国分布的南限在山东青岛;分布北限至41~N;线丽目蛤Callithacastaminea,其分布南限也在青岛,但分布北限据报道可达73*N。在北太平洋,线丽目蛤从日本北部,俄罗斯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堪察加通过白令海、经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到达北美西海岸,成为典型的北太平洋两岸同源种(amphipacific species);紫石房蛤Saxidomuspurpuratus,这一种分布于辽宁和山东。烟台可能是它分布的南界,其分布北界是在北太平洋,日本的北海道。石房蛤属Saxidomus的种类较少,有人认为,分布在北太平洋亚洲沿岸的紫石房蛤和分布在北太平洋美洲沿岸的S.nutalli,这两个种是一对孪生种(twinspecies);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个种应合并为一种,成为北太平洋两岸同源的冷水种。 黄、渤海除了上述4个冷水种外,还有9个起源于亚热带一热带水域广分布的广温广盐暖水种。另有2个是分布面较窄的暖水种。
壳呈卵圆形,极膨胀。壳顶位于背缘中部偏前。小月面长心状形,楯面长披针状,韧带黄棕色。壳面橙黄色,生长线细密不规则。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窄长,有主齿3枚,前侧齿1~2枚。前闭壳肌痕呈长梨形,后闭壳肌痕马蹄状。外套窦较深,前端尖。
分布范围
东海
东海的海况较为复杂,大体上有两股不同的水系。在近岸区,影响海洋潮间带动物分布最甚者是几条大的江河人海。东海北面的长江和钱塘江冲淡水,近岸终年几乎被沿岸低盐水系所控制,长江口成为狭温、狭盐的暖水种往北分布难以逾越的屏障。加上南面的瓯江、闽江形成的浙闽沿岸冲淡水,冬季受到东北寒冷气流的影响,此股沿岸水明显加强,在从闽江口外到福建围头附近的近岸水域,水温小于13.212;而在夏季8月份的表层水温在28.0--29.4C。东海的近岸区盐度的变化也很大,闽江口附近在春季盐度低至14.29。这种温、盐的剧烈变化环境,只有广温、广盐、适应性广的暖水种才能适应和生存发展。
东海的外侧岛屿,受外侧高温、高盐水系的影响较大。出现了近岸种和起源于南方广温高盐或狭温高盐暖水种的混合带。例如浙江省南部的南麂列岛海域,受到台湾暖流的直接控制和影响,出现了纬度与动物分布的不相称现象:许多广泛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暖水种,随着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的流向,分布到这里,成为狭温性暖水种往北分布的终点站,并与近岸广温,广盐的暖水种汇合成为混合的过渡带。
东海60m等深线以下的舟山东侧海区,受到黑潮及其分支的影响,许多狭温、狭盐的暖水种到达这里,但再往北分布就受到长江口淡水的阻隔。在台湾海峡,暖流的主干顺中线略偏福建沿海一侧由西南一东北走向,即使在冬春季,这股暖流的流向仍然是由南往北。在春季,水温均在22.6—24.4℃之间,形成高温、高盐的态势。许多分布在南海适应高温,高盐的暖水种,随着暖流向北推移,如白帘蛤,头巾雪蛤,美叶雪蛤,真曲巴非蛤往北的分布可到达27010'一28~30'N,124~一126~E的暖流水域。而在浙江南部的南麂列岛,突角镜蛤,射带镜蛤、面具美女蛤、粗雪蛤等狭温暖水种也伴随台湾暖流北上分布到这里。还有一些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的暖水种如中国仙女蛤、巧环楔形蛤、歧脊加夫蛤、曲波皱纹蛤、波纹巴非蛤和沟纹巴非蛤等也自然地分布到这里。
东海区总共有31种帘蛤科的种类,除了江户布目蛤在东海为其分布的南限外,日本镜蛤、凸镜蛤、薄片镜蛤、菲律宾蛤仔、等边浅蛤、文蛤和青蛤等7个种为我国各海区的广分布种,其余23种都是与南海共有的,起源于暖水区的种类。
南海
厦门往南进入广东沿海,近岸水深也都不超过200m,北部湾最大深度不超过100m。近岸受到大陆气候和珠江等河流的影响,温、盐度的变化也很剧烈,冬季表层水温在15—18~C,夏季可达30'C。从福建的东山往南,汕头的南澳岛、香港、上、下川岛等近岸受到暖流分支的影响,在种类组成上除了广温、广盐、广分布种外,有着更多的暖水种成分。在本志描述的88种中,南海区的帘蛤科共有79种。其中,与黄、渤海区共有7种,与东海区共有29种,仅在南海区发现的有47种。
通常情况下,在广东的雷州半岛、北部湾和海南岛,栖息着数量较多的狭温暖水种,众多的亚热带一热带暖水种往南的分布,至多到海南岛的南端。我国的西沙群岛与南海诸岛海域是珊瑚礁繁茂的海区,终年水温在25C以上,具典型的热带气候特点
帘蛤科
。少数热带性强的种如斜角卵蛤和锦绣光壳蛤等至今尚未在海南岛发现,或有些热带种往北的分布只到海南岛的南端。
综上所述,中国近海的基本特点是深度小,大陆架面积大。近岸受到大陆气候和降水的影响,水温变化幅度大;河口地带盐度的变化也十分剧烈。在这种环境中,最能适应和发展的是广温、广盐的种类如菲律宾蛤仔、青蛤、等边浅蛤和文蛤等,这些种类在,各个海区广为分布,在河口地带的种群数量特别大,并成为我国贝类养殖业的主要成员。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的纬度多,从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5‘N)至渤海的辽东湾(41’N);从典型的热带一亚热带一暖温带。实际上在南中国海广袤的海洋疆土上,西沙群岛贝类区系的调查研究较为深入,采集到的标本相对较完整,具代表性;东沙群岛在香港外海,国内没有进行过调查,只有零星的标本散存在美国的博物馆,而南沙群岛虽然也进行过许多次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但对贝类缺乏专题调查、采集,南沙群岛贝类的区系研究虽然已有许多论文发表,但仍具局限性,反映不出西太平洋分布中心的面貌。总的看来,我国热带贝类区系的研究大体上说是从西沙群岛往北。进入大陆沿岸后,受到大陆气候和江河口冲淡水影响,环境条件变为复杂多样。在近外海的暖流系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适应于高温、高盐的暖水种增多。
与邻近国家比较
日本
日本帘蛤科的种类有131种(波部,1977)。北海道有若干暖温带冷水种在我国的黄、渤海区也有分布,但北海道有一些冷水性较强的属如Liocyma,我国就没有分布。所以,日本的北海道比我国有更多一些的冷水种。日本的帘蛤科,多数的种分布在房总、能登半岛以南。这与我国许多亚热带一热带种,也即适应范围较广的暖水种的分布甚为一致;而日本分布在纪伊半岛以南的种类又恰与我国厦门以南或广东大陆以南、适温较窄暖水种的分布相当;日本奄美大岛的种类与我国海南岛分布的种相近,而奄美大岛以南的硫球群岛又与我国海南岛南端往南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种类同属一个地理分布区。在这一海区,日本的种类比我国略多,这可能是与调查采集和研究深度有关。我国帘蛤科有一些在分布上偏重印度洋的种,在日本没有发现;而日本有若干在分布上偏向中太平洋诸岛的种,在我国则较少分布。
菲律宾
菲律宾的帘蛤科区系,在地理分布上应当是与我国极为相近。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报道,只散见于许多零星记录或大的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中。仅见的菲律宾动物志中的帘蛤科,总共才描述15种,与实际种类相差甚远。据统计,本志描述的帘蛤科种类,至少有一半在菲律宾有记录。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地处西太平洋的中心地带,软体动物区系应为丰富,但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只能根据Siboga的调查结果(Prashad,1932),帘蛤科在这海域有49种,只有13种没有分布到我国。
由帘蛤科的地理分布以及和邻近水域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近海帘蛤科的种类基本上是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范畴,而且是以广泛分布在这一地理分布区内的暖水种为主体组成。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1 22:3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科学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