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
页岩型生物群
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位于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为5.05亿年前的中寒武世,它与中国贵州凯里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证据。已发现大约119属140种海洋动物,改变科学界对寒武纪海洋生物的认知。1981年,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但是布尔吉斯页岩的化石软体的保真度不高,而硬体保存较多,因此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存在偏差的缺点。
地理环境
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位于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时代大约为中寒武纪(5.15亿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在此期间,大量动物种群在较短时期(也许仅是几百万年内)内突然出现,几乎所有的现生生物类群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祖先,而在此之前,动物世界还是由多细胞后生动物及小壳动物等一些简单的生物组成。这里是研究埋藏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动物各个种群起源与演化的窗口。
但是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的化石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化石软体的保真度不是很高,而硬体保存较多,因此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存在偏差。同时由于地质保存上的缺陷,布尔吉斯动物群化石没有立体的层面,很多的动物形态只能依靠推测。
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发现了大约119属140种动物。节肢动物是优势种群,另外还有海绵、蠕虫、腕足、棘皮、甚至脊索动物等的软体都有保存,而且这些生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深海的。
1981年,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成为全世界古生物学者关注的圣地。
成因
在布尔吉斯细纹层的页岩中有大量软体保存为黑色有机质膜,软体部分如肌肉和矿化程度较低的骨骼都被很好的保存了细节。软体保存的原因通常解释为海洋或陆地浊流的快速埋藏及对生物的快速杀死作用。如图《原始复原图》所示
地震、风暴或重力可能引起沉积物的搬运并造成浊流,浊流携带的微细颗粒的泥质快速将生物埋藏,缺氧的环境导致食腐生物活动减弱,对生物尸体的破坏也较弱。
最初曾有人认为是粘土在生物软体表面的附着作用使软体得以保存,但有实验发现粘土的颗粒太大,几乎不可能均匀黏附到生物表面并将其结构长期保存。于是就有人解释是细菌活动产生的铁离子首先黏附到了生物表面并最终保存其结构。至于其软体保存的最终原因,一直没有定论。
发现
1909年8月,维尔卡特带领全家到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山去野外地质旅行。在回程的路上,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夫人的坐骑,维尔卡特捡起这块作怪的石头,奇迹出现了,一块保存有软体动物的化石显现在维尔卡特面前。
他发现了中寒武纪三叶虫和像蠕虫那样的动物软体的压印化石。第二年夏天,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得到了除有壳的三叶虫和海绵动物以外的100多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有的像海母、海葵那样的腔肠动物,有的像环节动物,也有象海参那样的棘皮动物......。同时发现节肢动物是优势种群,另外还有海绵、蠕虫、腕足、棘皮、甚至脊索动物等的软体都有保存,而且这些生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深海的。后来,美国科学家维尔卡特把这些动物称为布尔吉斯生物群。
意义
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记录了5.15亿年前寒武纪中期无脊椎动物惊人的丰富,被科学界视为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依据,为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迷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大规模的发掘、采集和研究后,布尔吉斯生物群给当时科学界造成极大震撼。它使科学家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在寒武纪海洋中具有骨骼化的动物仅仅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门类,纠正了人们对寒武纪仅存有三叶虫等少数硬体动物的错误认识。
最新研究成果
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又有了新的发现,一种生活于5亿多年前的中寒武世“奇怪”生物慢慢浮现出它的样子。它被命名为Siphusauctum gregarium,是一类形状像郁金香的、长约为一支餐刀(约20厘米或8英寸)的生物,它拥有滤食性的取食器官。它由一枝长茎和萼部(一个“球茎状”结构)组成,萼部位于顶部,充当着滤食器与消化道。萼部的进水孔将水流吸入后,通过滤食,水中的食物颗粒便会被捕捉到,继而成为它的食物。茎部底有一个锚状结构使其固定在海底。它们通常群居而生,因此经常会在一块岩石上发现大量的化石标本。(如右图所示)
它的产地为加拿大布尔吉斯的Tulip Beds。Tulip Beds最早于1983年被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发现,位于育空国家公园里,其中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精美的软体动物化石。Siphusauctum gregarium的发现扩展了5.05亿年前的生物分异度。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21:18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