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画派(法语:Ecole de Paris)泛指20世纪初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于巴黎的所有画家,但可能不包括
抽象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画家。这个所谓的派别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到达顶峰,因为似乎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画家们都感到巴黎是他们唯一可能去的地方。此名称并不表示一种特殊风格,而是指
野兽派、
立体派画家(
毕加索被认为是其杰出人物)和其他一些画家,包括:阿米狄奥·
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朱尔斯·帕斯森(Jules Pascin,1885-1930)、查姆·
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马克·
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莫里斯·郁特里洛(Maurice Utrillo,1883-1955)等。
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19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前期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艺术运动都在巴黎诞生。且不说土生土长的
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
野兽主义、
立体主义、
超现实主义等等,甚至像意大利的
未来主义、德国的
表现主义、俄国的
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这些艺术运动也无不以巴黎为出发点。一百多年来,对于世界各国的每一位年经的艺术家来说,巴黎就像是一个强磁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希望实现个人的艺术之梦。
据不完全统计,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世纪早期,曾有世界各地的三万艺术家旅居巴黎。他们既带来了各自的本土文化,为法国艺术补充新的营养,又带走艺术之都的各种新的信息,将现代艺术的火种播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于外国艺术家来说,巴黎是一片丰饶的沃土,他们因巴黎而成功,对于巴黎来说,外国艺术家是一团燃烧的火,巴黎因他们的创造而辉煌。正是由于巴黎与外国艺术家对向互动的亲密关系,使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上出现了一个不是以风格命名,而是以巴黎这个地名为称号的艺术流派一一巴黎画派。
尽管巴黎画派这个词的含义因一些滥用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不确定了,但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巴黎画派最初所指的是两次大战之间聚集在巴黎的一个外国艺术家团体,其成员包括
莫迪里阿尼、
夏加尔、基斯林等。他们成就突出,引人注目。这些艺术家年龄相近,都是在1884-1900年间出生的,属于同一代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画派这个概念被泛化,有学者使用“巴黎画派”指代从20世纪初起在巴黎定居的外国艺术家群,包括
毕加索、格里斯、凡·东根、
蒙德里安等等。第二次世纪大战之后,西方艺术中心移到纽约,巴黎画派更成为一个与
纽约画派相对应的地域性概念,它不仅包括了在巴黎生活的外国画家,更包括了法国本国艺术家。这时,所有在巴黎的艺术家及其艺术运动都被归于巴黎画派的名下。
巴黎画派的艺术家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热爱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同时又没有被法国同化。他们是
立体派的同代人,与这个流派的画家互有往来,但并不受
立体主义的冲击,也不步其后尘。这些画家之间没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在画风上各树一帜,但即使如此,他们的绘画又有着潜在的一致性,这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抒发的是一种虽不强烈但却绵长且难以排解的忧伤之情。究其实质,巴黎画派艺术家们的绘画共有着
表现主义的特征。他们的艺术不特别注重形,也避免明确,静态的描写。其本质上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追求
浪漫主义的艺术。巴黎画派的艺术家把绘画当作表现内心世界而非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工具。正因为如此,他们采用了抒情主义和
象征主义这两种基本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