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伦敦落魄记
201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1933年。
内容简介
整部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巴黎的流亡生活,作者租住在巴黎贫民窟的三等旅馆,这里的房客大多是流亡在巴黎的外国人。旅馆肮脏不堪,臭虫遍布,房客稀奇古怪。作者少许存款被偷,丢掉了家教的工作,当掉衣物,穷困潦倒,忍饥挨饿,最终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每天在闷热肮脏的地下室工作十几个小时。作品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作者无法忍受洗碗工的生活后,从巴黎回到伦敦,然而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流浪者,结交了几位流浪汉朋友,在各个收容所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
创作背景
1930年,奥威尔来到巴黎,想靠写作谋生,结果差不多待了两年,头一年半基本上是靠积蓄维持生活。期间他也勤奋写作,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但都没有人赏识。他的积蓄渐渐枯竭,手头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谁料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仅剩下的一点点钱还被人偷了。奥威尔彻底破产了,过了一段赤贫的日子,斤斤计较每一分钱,后来他根据这段似流浪的日子创作了《巴黎伦敦落魄记》。
人物介绍
鲍里斯
鲍里斯是受伤的军人,落下一条腿是残疾的。在他腿受伤住院时,与作者有过一面之交,并且说,有困难就去找他。在作者的叙述中,充满着对鲍里斯的喜爱。同时,又觉得他是一个怪人。可能他怪就怪在:他身无分文,急需催老友还借款充饥。小说中描写他饿得像生病的人,加上屡次找工作被拒绝,没有任何生活来源,想起故友还有一笔欠款,可以要来抵挡暂时的经济困难。他提笔写信,得到回复,知道故友还不了钱,没有再追债,反倒安慰其友,希望他坚强勇敢地渡过难关。
查理
流浪汉查理属于典型的恶棍流浪汉。他出身高贵,受过教育,后选择离家出走,靠家里偶尔寄来的钱过日子,落魄到要和作者住在同一家贫民窟旅馆。他肤色粉红,一头小孩子般的褐色软头发,嘴唇像樱桃一样红润,在孩童般的面庞下却藏着一颗邪恶的心。查理父母让他哥哥找他回家,他设法将哥哥灌醉,偷走了哥哥身上的一千一百法郎,用这笔钱逛窑子,强暴了一个被父母卖身为妓女的农村姑娘。家里不再给他寄钱,查理当掉了一切,身无分文,三天没有吃东西,仍然不愿意工作,却想出了一个歪主意。当时查理和一个名叫伊冯娜的姑娘同居,他教唆伊冯娜假扮孕妇去公立产科医院,那里向孕妇提供免费饭菜,伊冯娜每次吃饱之后,把面包和乳酪塞在口袋里带回来给查理吃。一年后,查理和伊冯娜在路上碰到了产科医院的护士,护士询问宝宝是否是男孩,伊冯娜浑身发抖,紧张地说不是。护士又问那显然是个女孩了? 伊冯娜太紧张了,也回答不是。查理立刻说是双胞胎,护士非常高兴。查理为自己的机智感到骄傲,在小酒馆里向大家炫耀这段经历,吹嘘他的智慧救了他和伊冯娜。
帕蒂·雅克
善良与儒雅的流浪汉。他忧郁、苍白、还算干净,也不粗鲁,忧郁苍白的外表象征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欠佳,引导读者作不好的想象。同时,又不动声色地继续拉着家常,他看见路边纸包里有两个三明治,坚持要和“我”分享,“他天性慷慨’“从来不去偷东西”,即使饿极了,看到触手可及的牛奶,非常想喝,却毅然转身走开了。他以道德意识与品行战胜了生理的饥饿难熬,读者自然就会在眼前呈现一位有道德约束力的流浪汉。他从不指望从那些有钱的少爷那儿讨到一分钱,反而可从这些穿得很邋遢的家伙那得到最多。在这拉家常中穿插了事实的对照,以有钱人与穷人的言行,昭示着物质上富有者其精神却贫穷;物质上贫穷者其精神却富有。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品对失业流亡原因及其危害的探讨反映了奥威尔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失业问题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底层大众的关注,充满社会主义人道精神。大部分的流亡者都是因为失业导致贫困流亡。文中以幽默的手法记述了作者的一次应聘经历。一个马戏团招人,工作主要是让一头狮子从胯下穿过,十分危险。作者提前一小时到,已有五十个人在排队,作者调侃狮子具有某种吸引力。小说深入探讨了流亡生活的三大危害:饥饿摧毁了流亡者的身体和未来的工作潜能;流浪汉绝大多数是男性,流浪使他们和女性绝缘,催生了收容所里的同性恋行为;流浪汉不断流动,每天步行几十英里,从一个城市的收容所颠簸到另一座城市的收容所,因为英国《游民法》规定,“流浪汉一个月内不能进同一间收容所或者伦敦的任何两间收容所超过一次,违者拘留一周”。这三大危害摧垮了流浪汉的身心,使他们成为无用的社会弃儿。
作品批判了《游民法》《寄宿宿舍法》和《乞丐法》这三项法令,提出保护流浪者权益的修改意见,体现了奥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法治观。《游民法》如前所述,充分暴露了当权阶级恐惧群氓闹事,以此项法律将流浪汉捆绑在路上。关于《游民法》,奥威尔认为流浪汉不断流动完全是由其造成的,每间收容所的目标就是把流浪汉赶到另一间,因此后厨浪费严重,大量美食被倒掉,对流浪汉提供劣质茶点。奥威尔建议收容所可以经营一个小农场,至少一块自用菜园,要求身强体健的流浪汉干活,这样既可以改善流浪汉伙食,又可以让流浪汉做出贡献,允许他们在一家收容所呆更长时间,避免现在的人为流动。除了收容所,流浪汉的另一选择就是寄宿宿舍,但《寄宿宿舍法》只是“致力于禁止酗酒、赌博、斗殴等,没有一项法律规定寄宿宿舍的床铺必须睡着舒服”。关于《寄宿宿舍法》,奥威尔认为应该增加维护流浪汉权益的规定,比如要求寄宿宿舍老板提供足够的卧具和更好的床垫,把宿舍隔成小间等。《乞丐法》规定,如果你走到陌生人面前跟他要两便士,他可以报警,让你因为乞讨而被关七天,这就导致大量身无分文的流浪者采取一些“合法化的犯罪行为”,如骗人照相,来赚取钱财。
作品抨击了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以及特权阶级,倡导平等民主的价值观。“金钱已经变成对美德的极其重要的试金石”,流浪汉中很多人被迫乞讨遭人鄙视,作者嘲讽“要是一个人靠乞讨每周能挣到哪怕十英镑,乞讨马上就会成为一种高尚职业”。
作品抨击宗教捆绑和强行传教的行为,体现了奥威尔宗教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奥威尔在该书中传达了强烈的反宗教情绪,在他看来教堂向流浪汉发放免费茶水和面包,并以此强行传教是宗教特权阶层对底层流浪汉的羞辱和精神捆绑,流浪汉对此非常反感和抵制。
艺术特色
《巴黎伦敦落魄记》主题虽然是黑暗的,但奥威尔以喜写悲,让读者哭中带笑。幽默的创作手法弱化了黑暗主题的沉重和压抑,增强了读者阅读过程的愉悦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多方位立体地刻画出流浪汉群体的形象,颠覆人们对于流浪汉邋遢、懒惰的刻板印象,强化读者对这一社会底层群体的同情和怜悯,同时体现了奥威尔对严酷生活的反叛和超脱,以及审视过往痛苦人生历程的超然态度。幽默的人物形象容易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接受,鲍里斯的乐观和聪明,作者的真实和善良,博佐的清高和坚持均通过作品幽默生动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该小说艺术价值表现在:第一,具有流浪汉小说的主要特点,其第一人称叙事与缀段式情节;第二,内视点叙事方式的真实性;第三,以“我”的漂泊为母题,外柔内刚式的逆向叙述;第四,写作技巧表现在既重意象、图像又重反讽意蕴,既重言语又重行动的人物描写技巧;第五,采用对话性的描写或叙事,仿佛让人感觉到是一种拉家常的叙述方式,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昭示着人的善恶对照,讽刺社会给流浪汉带来的悲剧人生。
作品评价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巴黎伦敦落魄记》让我喜欢得要命。这是一部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他的最佳著作。
美国作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这本书结构松散,显得粗糙,个别地方甚至像记录流水账。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作家。曾担任驻缅英国皇家警察,为支持共和政府而参加西班牙内战,在二战期间参与地方志愿军,并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文章。他著有大量小说和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动物农庄》、《一九八四》、《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3:1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