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地方政权等在诸多地方之间的分割,及其所产生的地方政府体制下的分裂,即“
碎片化”(Fragmentation)。
原指
巴尔干地区由于没有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民族和国家或者实体,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预,而使得该地成为局势紧张的“火药桶”;后指一个地区没有强大的力量维护该地的所有权,再加上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于是成为许多对象争夺的焦点而致使局势紧张。
巴尔干化原指巴尔干地区因无可以实际控制整个地区的政权或实体,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涉,致使该地区成为局势紧张似“火药桶”,现今多指一个地区因无强大的力量来维护该地区的所有权,以及因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成为众多对象争夺的焦点而致使的紧张局面。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东南,是亚洲、欧洲、非洲的交汇处,东临
黑海、
土耳其海峡,南面
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因此控制着地中海与黑海的门户和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半岛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从14世纪,巴尔干大部就处于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
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和奴役下。因而巴尔干各民族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政权。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逐步走向衰落和分裂,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
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寻求瓜分的又一重要目标。所以这里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及
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因这一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致使巴尔干又有着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
1912年3月到8月,已取得独立的保加利亚、
塞尔维亚、希腊和
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
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关系和侵略目的,先后插手巴尔干事务。俄、英、法支持着巴尔干同盟,德、奥则支持土耳其。导致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10月,巴尔干同盟各国先后对土耳其宣战,从此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
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直拖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
伦敦和约》,《伦敦和约》中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
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少部分区域外,其余部分归巴尔干同盟各国所有;承认
阿尔巴尼亚独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
巴尔干同盟各国产生严重分歧。保加利亚获得
马其顿和
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致使希腊和塞尔维亚对此结果十分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在1913年6月1日相互签订了反保同盟条约,之后,
罗马尼亚加入。
俄国想利用反保同盟对抗德国、
奥匈帝国,则宣布支持该同盟。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则宣布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发动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果以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告终。同年8月10日,双方在
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然而这次战争致使保加利亚丧失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的大部分土地,同时还丧失了部分原有土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通常被视为一场正义的
民族解放战争,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则被视为一场非正义的领土争夺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复仇积极投靠德国、
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则投靠同
协约国一方。这样,两大集团对
巴尔干的利益之争和巴尔干各国间的矛盾更加白热化,终于促使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地区历尽风风雨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的
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纷纷建立起了
社会主义政权。
东欧剧变又使这一地区的
民族矛盾激发,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二战后的欧洲也唯一在巴尔干地区有着武装冲突或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