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诗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创于贬谪潮州(今属广东)途中,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州路八千⑶。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⑷!
云横秦岭家何在⑸?雪拥蓝关马不前⑹。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版本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⑼,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版本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⑽。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今属广东)。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二十七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欲,一作“本”。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事,一作“政”。肯,岂肯。一作“敢”。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⑸秦岭:在陕西省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⑼圣明:指皇帝。
⑽潮阳:唐潮州治所,今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白话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他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而“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名家点评
南宋·曾季狸:韩退之“雪拥蓝关”,“马不前”三字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艇斋诗话》)
明·金圣叹:一二不对也,然为“朝”字与“夕”字对,“奏”字与“贬”字对,“一封”“九重”字与“八千”字对,“天”字与“潮州”“路”字对,于是诵之,遂觉极其激昂。谁谓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一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今日。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险如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而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佛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之声哉!(《贯华堂批唐才子诗》)
清·何焯:安溪云: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结句即是不肯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之意,非怨怼,亦非悲伤也。(《义门读书记》)
清·李光地:《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榕村诗选》)
清·汪森:情极凄感,不长忠爱,此种诗何减《风》《骚》遗意?(《韩柳诗选》)
清·纪昀: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月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收缴此意。(《瀛奎律髓汇评》)
清·王寿昌:怨诗如“冉冉孤生竹”,比之《绿衣》,似不减其敦厚。尤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李义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时……”(《九日》),皆能寓悲凉于蕴藉。然不如韩昌黎之“一封朝奏九重天……”,虽不无怨意,而终无怨辞,所以为有德之言也。(《小清华园诗谈》)
清·朱宝莹:宪宗迎佛骨入内,昌黎上表切谏,宪宗怒,贬昌黎为潮州刺史。发句即本此。颔联上句承发句上句,言谏迎佛骨也;下句承发句下句,言贬潮州也。颈联切途中,分写景,情兼者也。落句对湘语。(品)雄健。(《诗式》)
近代·程学恂: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末句下)。(《韩诗臆说》)
近代·吴北江: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唐宋诗举要》引)
近代·俞陛云: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诗境浅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4 07:0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