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住宅,就是住宅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是运用现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达到建筑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的
流水作业,从而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寿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
定义
工业化住宅
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先进的、集中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过去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造的住宅。工业化住宅的标志是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住宅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去全面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使住宅建筑工业生产和技术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住宅工业化,强调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住宅,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质量,并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筑方式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
历史来源
一、工业化住宅起源
国外工业化住宅的起源,不管是欧洲、日本抑或美国,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第一个是
工业革命。其带来大批农民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化运动急速发展。在1866年的伦敦,曾经有人选择一条街道作过一次调研。在这条街上,住10~12个人的房子有7间,12~16个人的房子有3间,17~18个人的房子有2间。居住情况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910年,在伦敦还出现了一些夜店。所谓夜店,不是现在作为娱乐场所的夜店,而是专门给无家可归的人过夜的一些店铺。它们基本上是人满为患,空间小到躺不下,只能一排一排地坐着,在每一排人的胸前拉一根绳子,大家都趴在绳子上睡觉。
第二个原因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住宅需求量的剧增。同时战争的破坏,导致住宅存量减少,因为军人大批复员,住宅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受工业化影响的一批现代派建筑大师开始考虑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住宅。如法国的现代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便曾经构想房子也能够像汽车底盘一样工业化成批生产。他的著作《
走向新建筑》奠定了工业化住宅、居住机器等最前沿建筑理论的基础。日本
丰田公司在二战以后从汽车行业涉足房屋制造业的时候,其领导人明确提出“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具体到国内的现状,中国停止福利分房以后,住宅需求一直持续膨胀。这主要是因为:一、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巨大;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这些情况和西方国家发展工业化住宅时的背景有些相似。
建造方式
工业化建造方式是指采用标准化的构件,并用通用的大型工具(如定型钢板)进行生产和施工的方式。根据住宅构件生产地点的不同,工业化建造方式又可分为工厂化建造和现场建造两种。
工厂化建造是指采用构配件定型生产的装配施工方式,即按照统一标准定型设计,在工厂内
成批生产各种构件,然后运到工地,在现场以机械化的方法装配成房屋的施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建造的住宅可以被称为
预制装配式住宅,主要有大型
砌块住宅、
大型壁板住宅、
框架轻板住宅、模块化住宅等类型。
现场建造是指直接在现场生产构件,生产的同时就组装起来,生产与装配过程合二为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仍然采用工厂内通用的大型工具和
生产管理标准。根据所采用工具模板类型的不同,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主要有
大模板住宅、
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
应用发展
住宅工业化是目前国际住宅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住宅工业化起源于二战以后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法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成为主要的住宅开发模式。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住宅工业化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成为地产业发展主流。
我国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住宅工业化的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一些大型开发和施工企业正在进行住宅工业发展实践,如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青岛
海尔集团等都在开展住宅工业化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而由于传统建筑方式存在着工期长、效率低以及质量不稳定等缺点使得住宅工业化成为住宅技术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趋势。
优缺点
能促进保障房建设
住宅工业化是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能够保证部件生产的同质化,避免构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而产生的裂缝,较好地解决厨房、卫生间漏水和窗台、外墙渗水,水电管线及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通病,同时可以保证装修质量和方便使用过程中部品的维修更换,全面提高住宅的品质。
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对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集中表现在:一是
工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仍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工人的
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
劳动生产率低。。二是技术集成能力弱,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目前住宅技术的发展还主要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体系,一些事关产业发展共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问题还缺少有效的解决机制。三是资源消耗高,生产过程的资源浪费严重。住宅产业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我国在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
资源浪费现象,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了住房的有无问题,但却付出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代价。住宅
建筑工业化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住宅
主体结构技术的变革。不从住宅生产方式入手,解决主体结构技术问题,住宅工业化就难以实现。
社会意义
目前我国的
十一五规划业已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共识,如何在建筑业界特别是结构使用方面实现这一目标,给出了答案:‘’预制结构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1.经济效益
由于预制构件的制作大部分是在工厂中完成(现场预制除外),在现场只需进行连接安装,所以使得施工周期大大缩短,从而可以加快
资金回收周期(有资料显示,
预制混凝土施工中,大约构件制作的工时占总工时的65%,构件运输占10-15%,结构安装占20-25%),从而可以显著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2.质量效益
前面提到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五多”现象,其中之一是“手工操作过多”,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句话原本是褒义,但建筑生产中可并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建筑工人的手工操作离散性较大,所以使得现浇结构的质量并不稳定,特别是在现浇结构的钢筋工程中,全凭工人们的手工操作完成,其中成品质量的离散性很大,熟练工人和不熟练工人的绑扎安装质量相差甚远,加之现浇部分在制作过程中各工种之间的安排始终有不可避免的错时,所以每次在浇筑混凝土前都要面临大量的返工整改,即便如此,在浇筑期间,由于浇筑工的操作面和责任心问题,总要出现钢筋工程成品再次被破坏的局面。反观预制结构,由于是在工厂进行主要的生产,有利于人员稳定和技术的积淀,也便于监控,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广工业化,虽然其中会有短期的阵痛,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搞好研究,克服混凝土预制化的短期缺点,我们就能取得更好的质量效益。
3.环境效益
环保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的发展时期,如何不走西方发展的老路,如何尽可能避免大范围的先发展后治理,可以说是很棘手又很现实的问题。而建筑业因为涉及面很广。对于环保的影响更是巨大。
首先,对于我们上游产品——建筑材料(如水泥、石材、砂子、钢材、木材、模板等)的节约不仅降低了采矿、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能耗,而且也会因为能耗的降低而减轻空气的污染程度.这种节约贯穿在建筑材料开采、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全过程中。而在
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还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用于临时支撑、
脚手架模板等。采用预制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木材,从而有助于保护森林和
野生动植物。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用量降低了,公路运输的次数也就减少,用于公路保养方面的费用以及公路修理时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另外对于现在全球性的温室效应问题,预制结构也已经被证明比现浇结构更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社会效益
预制结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首先由于在工厂预先制作构件,材料的分批运输次数就会明显降低,这十分有助于缓解城市道路的压力,而如果运输的次数增加,就会带来车辆道路的修理增加,另外还会引起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和社会的不满。除此以外,现浇结构的建造特别是在施工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因为手工作业较多,生产效率较低),而由于大城市本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加之为了降低成本,所以在进行建设时往往不得不从农村吸引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则是从境外低收入的国家吸引劳动力),但是一旦工程完工后,这些人员的安置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少。而如果能够广泛地采用预制结构,则此类问题的解决难度将降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