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河
海河流域蓟运河的支流
州河,古称庚水、沽河、蓟运河,清代始称州河。海河流域蓟运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的罗文峪,河道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2143平方公里。流经河北省兴隆县遵化市、天津市蓟州区,至天津市蓟州区下仓镇九王庄(1957年前至嘴头)与泃河汇合流入蓟运河。主要支流是果河(国河)(由上游沙河黎河组成)和淋河
名称变迁
州河,汉代名庚水,宋称“沽河”(一说北魏时称沽河)。明朝叫蓟运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蓟州牧张朝琮易今名。
干流概况
据《蓟州政务网》资料,州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的罗文峪(即以果河上游北支沙河为正源),河道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2143平方公里。但据《天津市地名意蓟州区(原蓟县)卷》沙河发源于河北省遵化县秋水岭山区,据《遵化市志》沙河发源于兴隆县大青山。据《遵化市志》果河(国河)上游沙河长70公里,据《天津市地名意蓟州区(原蓟县)卷》果河长16.5公里,据《蓟州区(原蓟县)志》州河上游淋、果河三岔口至九王庄长55公里,州河合计应长141.5公里。流域面积《蓟州区(原蓟县)志》记为2060平方公里。
州河干流,起于蓟州区于桥水库上游原东三岔口村(该村因修于桥水库搬到溵溜乡),上与淋河、果河衔接,流向先自东北向西南,至蔡庄子改为自北向南,至蓟州区与宝坻区交界的下仓镇九王庄(1957年前至嘴头)与泃河汇合流入蓟运河。主要流经蓟州区境平原区中部,纵贯南北,东头百户一于桥一段河道已改建为于桥水库,自水库出水口西流经城关镇、南析翠屏山、洇溜、礼明庄、东赵各庄、上仓、东塔庄、下窝头、杨津庄、白塔子、下仓等乡镇至九王庄,全长48公里,原东三岔口村(果河(国河)、淋河交汇处)以下全长55公里。河道上口宽80米,下口宽50米,堤高10.3~14米,水深7米。
水文特征
州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春、秋三季气候干燥少雨雪,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1.5℃,七月份温度最高,多年平均26℃,一月份温度最低,多年平均-5.5℃,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27.4℃。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60毫米以上。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常以暴雨形式出现,易暴雨成灾。
据《天津市蓟州区青甸洼蓄滞洪区专项规划(2021-2035年)》《蓟州区(原蓟县)志》,州河行洪能力(即最大流量)约为400立方米/秒。遇20年一遇的洪水,水库可闭门七天与下游沥水错峰,错峰后限泄150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果河(国河),由沙河与黎河在蓟州界内西龙虎峪镇藏山庄西三岔河口东南汇合而成,流经藏山庄、蔡三庄、蔡二庄、蔡老庄(农点)、东头百户,在原东三岔口村与淋河汇流汇入于桥水库。全长16.5公里(《天津市地名意蓟州区(原蓟县)卷》称5.6公里),河宽100米,水深3米,输水能力250立方米/秒。为常年河。
沙河,由遵化城东的主沙河与城西的老爪河、清水河、冷嘴头河、北岭河、魏进河、马兰河等支流组成,源于兴隆县大青山(一说遵化县秋水岭山区
黎河,源于境内,由城东主河北黎河,支流小厂河、东黎河、老峪河组成。北黎河源于遵化东北部柴户场北沟(一说遵化县甘泉岭、山寨岭山区),水流由东北向西南,穿流小厂、建明、新店子、团瓢庄、刘备寨、平安城六乡镇,在赵家街村南与沙河汇合入于桥水库。黎河中上游及下游河道于1983年建成引滦入津输水河道,地上输水河道长65公里,常年径流不断。黎河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60平方公里。
淋河,位于遵化西部,源于兴隆县南部若乎山南麓(一说八拨子岭),由长城券门子口入遵化市,经马兰峪、清东陵陵区南流出龙门口西流,在马庄入蓟州区境,在小岳各庄南与北来支流关东河汇合成淋河,过史各庄、淋河庄、好女塔、太平庄等村,至于桥水库区的原东三叉口村汇入果(国)河,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因河道上游植被好,河床陡,全流域径流不断,龙门口至小岳各庄间为潜流。1956年,在龙门口开渠引水灌溉农田。1975年兴建龙门口水库,1982年缓建,2003年续建,2005年主体及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淋河的支流关东河,发源于下营乡刘庄子东山,经小港乡、孙各庄乡至马庄南注入淋河,全长21.5公里。
么河,州河中游支流。该河古称龙池河,因发源地似挂半山腰,故又称腰河。其发源于蓟州区五名山东麓、公乐亭、大星峪、大岭子等地,向南流经大刀剪营、五里桥、上闸,往东穿过龙池桥南流,经三里庄沿公路东侧至蔡庄子西入州河。该河长12公里,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平水年产水量600万立方米,丰水年产水量1200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州河在历史上经常塌岸决堤,淹下游良田。自古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州河流域人民进行了多次改造治理,先后在上游支流沙河和黎河、淋河上修建了接官厅水库、龙门口水库、上关水库、般若院水库等水库,蓟州段修建了穿芳峪、于桥、二里店、西井峪、东五百户、西龙虎峪等水库,缓解了河水流速,减少了中下游水患。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该河变成了引滦入津的输水河道。
该河在历史上多水患长经多次治理,未能根除解放后,进行根治,1960年用块石浆砌护坡,加固河堤,相继修建了库容13亿立方米的于桥水库,开挖了引秃入漳、引漳入州人工河渠,减轻了州河行洪压力。在山下屯、杨津庄建了两座大型节制闸,在中下游修建一些中、小型排水站,达到了具有上蓄、中疏、下排之功能,不仅根本上解决了水患,而且于桥水库建成后,受益农田62.8万亩,防洪、防涝面积160万亩。1982年建设引滦入津工程,于桥水库变为天津市供水中转水库,州河变成了转水渠道。
防洪工程
州河源远流长,水量大,河道弯曲,两岸均系沙质土,且少有堤埝,汛期洪水凶猛,易泛滥,甚至造成局部河段改道。沿岸人民很早就对州河进行了治理,自明至清乾隆年间,主要是清淤疏浚,以适应南粮北运的需要。康熙三十四年(1695),疏通下仓至城南五里桥河道,设铺14个,漕运可抵五里桥。光绪二十年(1894)春,知州刘枝彦广招民夫,采取截湾治理,把由城南蔡庄子经科科至马圈头村14里弯曲河道,取直为由蔡庄子直至马圈头村,缩短4里,减轻了泄洪阻力。
1958年,开挖山下屯至科科村的引州入辽河道,把州河水导入辽运河,成为建设州河灌区的主要水源。1959年,根据州河治理规划,在州河上游修建了于桥水库,减轻了中、下游水患。1966年秋季,开挖引州入漳河灌区引水总干渠,自山下屯节制闸口起,西经蔡庄子,把州河水引入引漳入州横河,为建设漳河灌区奠定了水源基础。1975年,把西屯至嘴头村的河段截弯取直为西屯至九王庄,缩短5公里,又解决了嘴头入口处的淤积问题。50年代初,州河两岸只在上仓以下遗有旧堤各一段,单长不过20公里。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沿岸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对州河堤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新筑堤50公里,旧堤普遍复筑加高,左岸由上仓至王家浅村戗堤11.4公里,右岸程子口、大辛庄、白塔子戗堤3处,共2.8公里。新筑与复堤共动土石方500多万立方米。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期,对险堤6处、长18.6公里做了砌石护坡处理,砌石4.6万立方米。使州河两岸河堤总长达到90公里,其中左堤自山下屯起至九王庄长46公里,右堤蔡庄子至嘴头长44公里。两堤高度4~6.5米,堤宽2~4米,内坡1∶2,外坡1∶3,河道过水能力400立方米/秒。
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于桥调节水库改为天津城市供水中转水库,州河变成输水渠道。
州河的支流么河源近流急,迂曲回环,极易泛滥,河道多有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多次治理。1956年,将上闸村至城南龙池桥段截弯取直。1965年春,疏浚三岗子至龙池桥段河道,开挖龙池桥至西七园的引么入州河道。1978年,疏浚上闸村至三岗子段河道,并将河道由龙池桥往东改为由龙池桥往南,经三里庄至蔡庄子西,引入州河。
防洪设施
山下屯节制闸,建于蓟州区(原蓟县)山下屯州河河道上,为蓟州区(原蓟县)水利局设计并施工,施工期1974年至1975年6月,用于蓄水灌溉。水闸型式为开敞式,共6孔,单孔高5米,宽5.44米,闸门为钢丝网水泥膜形闸门。消能型式设有消力池。设计上游水位10.5米(大沽高程),下游水位10.25米,设计过闸流量200米3/秒。校核上游水位11米,设计过闸流量250米3/秒。为油压启闭设备,启闭力为20吨/台,共6台。
杨津庄节制闸,建于蓟州区(原蓟县)杨津庄,所在河流为州河,设计与施工均为蓟州区(原蓟县)水利局,1978年6月竣工,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水闸型式为开敞式,共5孔,单孔高5.8米,宽7米,闸门为钢结构弧形闸门,设计上游水位10.3米(大沽高程,下同),设计下游水位10.2米,设计过闸流量400米3/秒。启闭机为电动共5台。工程效益:设计蓄水量8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灌面积17万亩。
水库工程
般若院水库,位于县城东北8.1公里处,地处沙河上游,般若院村北。1959年始建,其作用是防洪、灌溉、养鱼、发电。1960年汛后,因处于困难时期,停建。1969年开始续建,至1972年7月竣工。总投资13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2万元,其余县自筹。总工程量为294.93万立方米,水库大坝长1157米,坝高26米,顶宽4米,设防浪墙高1.2米,滥洪道在大坝东侧,1978年由宽40米扩建成宽70米,最大泄洪量2250秒立方米,大坝东部设放水洞。库水由大河局水库、罗文峪河、秋科峪河、马蹄峪河、小厂河等水汇集。汇水面积130平方公里,总库容545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685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07.03米。1973~1980年,最高洪水位达104.47米。1985年有水面积3930亩。般若院水库修成后,拦洪蓄水,对控制南部平原水灾发挥了重要作用。1973—1980年,利用库水浇地35.7万亩。其中1978年最多浇地面积为5.8万亩。下游利用河滩造田3000亩。1980年产鱼苗20万尾,产鱼近10万市斤。
上关水库,位于县城西北21公里遵化,兴隆两县交界处,因所在地上关村而得名。该水库作用是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建于1974年,1979年完工。国家投资1100万元:县自筹1000万元。完成工程量为403万立方米,用905万工日。拦洪坝长642米,高36米,顶宽6米,防浪墙高1.2米。溢洪道在大坝东侧,宽40米,最大泄洪量2620秒立方米,放水洞在大坝西侧。库水由兴隆县挂兰峪河、西草厂河水汇集,汇水面积17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350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34万立方米,1985年有水面积1778亩,最大灌溉面积为g万亩,1980年实浇2万亩。因工程难度大,1985年仍在续建。该水库建有发电站,年发电量120一130万度。1979年并入国家电网,水库年养鱼百万尾。
龙门口水库,位于县城西30公里石门镇西北,截西大河水而建,既防洪又灌溉、发电。因地处龙门口而得名。1974年夏始勘测设计,1975年动工修建,计划容量为3100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可灌溉石门,小辛庄、马各庄,小马坊4个乡镇6万亩耕地,设计主坝顶海拔高程76米,已完成56.3米。已完成的工程还有二道副坝的第一副坝放水洞、发电洞及第一副坝北端灌溉洞引水明渠。因资金所限,1982年,该水库被省列为缓建工程。2003年续建,2005年主体及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大河局水库,(县办)位于县城北偏西9.2公里处,因地处大河局而得名。始建于1958年,1959年拦洪蓄水。坝长400米,高21.45米,顶宽4米,设有防浪墙。溢洪道在大坝北端西侧,宽57米。大坝南端有放水洞。由兴隆县天高地厚河集水而成,汇水面积30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25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0万立方米,最大水面积500亩,最大水深23米。
接官厅水库,位于县城东偏北25公里接官厅村西北处,始建于1958年接官厅水库。位于县城东偏北25公里接官厅村西北处,始建于1958年3月,1960年竣工。长280米,高23.5米,顶宽3米,顶上防浪墙高1米。世洪道在大坝东,宽40米,坝西头建42孔的阶梯卧管连接穿坝涵洞。汇水面积2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380万立米。方米,最大水面积500亩,最大水深18米。
于桥水库,是国家级大型水库,位于州河上游、蓟州区(原蓟县)山丘区于桥盆地。于桥盆地东临出头岭、龙虎峪,西界凤凰山、翠屏山,北依六子山、桃花山,南靠塔山、丘子峪,总面积250平方公里。沙河、黎河、淋河、果河、州河流入盆地,汇水面积2060平方公里。工程由河北省主持兴建,原设计主要是拦洪灌溉,1959年12月开始施工,196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坝顶高程27.38米,总库容1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2.05亿立方米。从1976年5月到1981年又进行了大坝加固和泄水洞的基础处理,并配套兴建了溢洪道工程。从建库到1980年共拦洪19次,1969年至1980年累计蓄水量22.4亿立方米,除支援城市用水外,平均每年灌溉农田31.95万亩。1982年至1983年,天津市在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中,对于桥水库又进行了扩建,实施了加高坝顶、加固坝基、截渗等工程措施,总库容由13亿立方米增加到15.5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由2.05亿扩大到3.85亿立方米。水库除保持防洪和农业供水功能外,主要已变为引滦入津调蓄水库。
灌溉工程
般若院水库灌区,已建成3条干渠:东干渠,南北走向,流经下石河,崔家庄、鸡鸣村,至谢庄子止,长14931米,有支渠38条,长4592米,纵坡五千分之一,流量每秒5立方米,最大灌溉面积2.5万亩;南干渠,南北走向,流经崔家庄、岳各店子3个乡,由黄台口跨黎河渡槽东经冯各庄、岳各庄、魏井至西南宅,长12583米,有支渠12条,长1715米,最大灌溉面积2万亩;西于渠,东西走向,流经下石河,大刘庄、西三里3个乡,到胡庄子止,长17855米.有支渠35条,总长3957米,纵坡三千分之一,最大灌溉面积为2.5万亩。
上关水库灌区,配套的灌渠有:东干渠,东西走向,长1.57万米,堡子店、西下营,汤泉、义井铺4个乡镇受益。有支渠4条,分别到义井铺、西新店子.堡子店,西下营。西干渠,北南走向,长9000米。在营房乡赵家沟建南支渠,长7000米,到钟庄止。马兰峪、营房、东陵、南新城4个乡镇受益。
大河局水库灌区,南北灌渠两条,北干渠流经侯家寨乡,自西向东长5500米,建渡槽1座,长B00米;南干渠由北向南大刘庄受益,长1.13万米,设计浇地面积9000亩。
接官厅水库灌区,建干渠2条,东西走向,长2万米,南干渠,流经接官厅、炸糕店,白马峪、东铺、西铺等村,浇地2500亩。北干渠经炸糕店、大于沟至阎家屯。因建潘家口水库铁路而毁。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开始兴建州河和泃河两项引水灌溉工程。1975年州河引水灌溉工程建成,自山下屯村西引州河水至科科村,沿辽运河故道南下至下仓,灌溉沿线翠屏山、礼明庄、上仓、杨津庄、大堼上、蒙𨟠、下仓等7个乡10万亩农田。州河引水渠全长40公里,最大过水流量50立方米/秒。
水电工程
1979年上关水库建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3×250千瓦.8月1日运行并入国家电网。
1982年大河局水库建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75千瓦,4月20日运行并网。
同年上关水库东干渠在汤泉段建站1座,装机容量2×250千瓦,8月1日运行并入网。
1988年在于桥水库放水洞口处,兴建起天津市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年发电1600万度,缓解了天津市,蓟州区(原蓟县)人民工农业及生活供电不足的状况。
调水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早在1972年中央领导就指出把丰富的滦河水拦蓄起来,解决天津市和唐山地区的用水问题。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就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开始兴建的。1981年6月14日,国发(1981)102号文件批转的《关于解决天津城市用水问题的会议纪要》中指出:“⋯⋯在潘家口水库可分配水量为19.5亿立方米中分配给天津城市用水10亿立方米”,相应保证率为75%。引滦输水线路是国务院于1981年9月批准的北线方案。从潘家口水库放水,经大黑汀水库抬高水位,发电后送入引滦总干渠,由分水枢纽闸分水,一路流向唐山称引滦入唐,一路入津。引滦入津首先穿越滦河、黎河的分水岭(景忠山引水隧洞),流入河北省遵化县的黎河干流,顺流而下注入天津市蓟州区(原蓟县)的于桥水库,出于桥水库后循州河南下汇入蓟运河,在蓟运河右岸九王庄处的渠首闸引入专用输水明渠,经宝坻、武清两县直达北郊区永定新河左岸。1982年5月11日举行引滦入津工程开工典礼。1983年8月15日,进行全线试通水,8月17日,滦河水进入芥园、凌庄水厂,全线试通水一次成功。1983年9月5日引滦入津全线正式通水。截止到1990年底共向天津市送水40.65亿立方米。
航道航运
历史上,州河是连接蓟州区(原蓟县)与天津方面的水上交通要道,为促进蓟州区(原蓟县)乃至天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军需物资由南方运达天津军粮城,再沿海北上,自北塘海口入鲍丘水(蓟运河),转运渔阳。唐神龙三年(707年),沧州刺史姜师度在海河与蓟运河之间开平虏渠(今金钟河故道),抵达天津的粮船不再走海路,而沿新开渠道入蓟运河北上,直抵渔阳,保证了水运的安全,蓟运河成了重要的军事供给转运路线。辽运河开通后,取代了州河及下仓至小河口的蓟运河段的航道,缩短40里的航程。到了元朝,因中、下游淤积严重,疏浚频繁,得不偿失,漕运仍沿用州河。
蓟运河枕山而下,河道曲折,沙土淤积,船只经常受阻。下仓至蓟州城,河路80余里,淤浅35处,明清两代多次疏通清淤。明天顺二年(1458),复由北塘海口开引新渠,转天津粮船直达蓟州,并立下三年一疏淤的制度。清定都北京后,为满足京城和马兰峪陵寝官兵人役物资消费、军需供应,更加重视州内河道的整修,派要员通查可达蓟州的运粮水道,令沿河道府、州、县挑挖河道。清康熙四十年(1701),河水过浅,行船困难。清乾隆三十年(1765),水源枯竭,连年淤塞,官运物资的漕运被迫改为陆运。
民国年间,每年6~9月为涨水期,河道全部畅通,冬、春为减水期,行船十分困难,全年通航时间约258天。涨水期,下仓至白龙港河段,水面宽13.8丈,水深0.75丈;上仓至下仓河段,河道弯曲处,水面宽4.5~10.5丈,最浅处水深0.21丈,船只可达县城南五里桥,其下游2里处的蔡庄子是外港停舶民船场所,少则十几只,多则上百只,进出物资均在此装卸。减水期,上仓至下仓的河道,只可通航吃水0.12丈、载重15吨的民船,上仓成为减水期民船的航行终点,两岸缓坡是良好的停船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内的内河运输处于时运时停状态。1958年,蓟县人委制定重新开辟北起溵溜,经上仓南到新安镇的68公里河道通航的规划,在上仓设立航运站,有职工51人。1958~1960年,蓟县内通航里程50公里。1960年,于桥水库建成蓄水,蓟运河道水位过浅,船只通航受阻。1961年,航运站迁到下仓。1970年代初,由上仓向南尚有船只通行。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2 08:18
目录
概述
名称变迁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