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榛
桦木科榛属植物
川榛是桦木科榛属植物的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老枝灰褐色或黄褐色,小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叶片近圆形,倒卵形,椭圆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心形;雄花序着生于小枝的上部叶腋,圆柱状直立或下垂,坚果圆球形红褐色,灰褐色,果面具短绒毛,果仁无空心;开花期3月,坚果成熟期9月中下旬。
形态特征
川榛是桦木科榛属植物的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树高3-7米。老枝灰褐色或黄褐色,小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芽褐色,卵圆形,顶端稍尖,叶片近圆形,倒卵形,椭圆形,长8-15厘米,宽6.4-10.2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心形,对称或不对称,边缘具不规则复式尖锯齿,中部以上具缺刻,叶面具稀疏长柔毛,叶背脉上具稀疏长柔毛;侧脉6-9对;叶柄长1.4-3厘米,具稍稀的短柔毛。
花序着生于小枝的上部叶腋,圆柱状直立或下垂,1-7个总状着生,长1.3-4.3厘米,直径2.7-4.1毫米;三角形的苞片小,其上的刺毛贴附,果苞钟状,苞叶两片开张,长于坚果与坚果等长,其上密生腺毛和柔毛,上端具浅裂,有锯齿。坚果圆球形红褐色,灰褐色,1-5个簇生,果面具短绒毛,坚果平均果径1.45厘米,单果重1.71克,果壳厚度1.80毫米,出仁率27.7%,果仁无空心。开花期3月,坚果成熟期9月中下旬。
产地生境
生长环境
川榛生长于海拔700-2500米的山地林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四川东部、陕西、甘肃(中部和东南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
川榛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在中国黄河、秦岭(包括秦岭)以南到25°N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11个省。在中国陕西省的秦岭山区,川榛生长很普遍,资源较多。在中国川北的岷山山脉,大巴山脉,川东与湖北相接的山地均有川榛分布。川西的泸定、洪溪也有少量分布。川榛还分布在中国湖北西部山地,神农架一带。在中国贵州省川榛分布较为普遍,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清镇、水城、遵义、花溪等地。在中国湖南川榛主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南的黔阳、大庸、桑植及中部的衡山。在中国江西的庐山、罗霄山脉;浙江西北部的西天目山;浙东的天台山、昌化、临安一带有川榛分布。在中国安徽的黄山、霍山县、歙县;江苏的云台山、宜兴;河南西部的卢氏、西峡;甘肃的成县等地也有川榛的少量分布。川榛呈灌丛生长,连片群落较少,但其分布地域广泛,特别是在秦岭山区、川北、湖北和湖南西部、贵州等地生长居多。
生长习性
喜阴、耐干旱瘠薄。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1.5-17.1℃,年降雨量922-1328毫米,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育植技术
繁殖方法
川榛可通过播种繁育。
栽培技术
大树栽植之前对其进行截干处理,栽植时选择阳坡土壤肥沃地段,栽植密度可选择2.5米×3米或3米×3米或3米×4米,栽植之前施入有机肥作底肥,栽植深度比原根际深10厘米即可,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并覆盖地膜保墒。
树形主要采用单干开心形培育,野生川榛基本丛生,根蘖和萌蘖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在春季萌芽前抹除定干高度以下芽体,新稍生长期抹除根蘖,一年需3-4次除根蘖;在树体生长期间,4月和6月可各追施1次氮肥和复合肥,12月底追1次有机肥。
主要价值
食用
川榛性味甘、平、健胃,主治食欲不佳;川榛种子可食,并可榨油。果仁营养丰富,风味香。果仁含脂肪63.8%,含蛋白质14.2%,含碳水化合物6.14%。果仁光洁,为优良干果食品或作为食品工业原料。
科研
川榛在树形和生态适应性上与广为栽培的欧洲榛子相近,是培育理想栽培树形的良好亲本材料。
参考资料
川榛.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