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拼音:chó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最古形体为《
三体石经》中的古文。古字形从山、宗声,宗亦表意。崇本义是指山高,引申泛指高大;又引申指提倡、尊敬、重视。
文字源流
“崇”字在《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中写作图A,但构型不明。小篆的“崇”字写作图1,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上部的“
山”字是形符,表示跟山有关;下面的“
宗”字是声符,指示读音。“宗”字义为祖先,本身也包含一个辈份高的意思。而“崇”指山非常高大,所以“崇”字以“宗”字作声符并会意。“崇”本义指“山非常高大”。汉隶或沿袭小篆,或将形旁“山”移至“宗”下部,写作图2。
有学者考证,“崇”字原为“
嵩”字,这是个会意字,指“山高大”。异体字写作“崧”。“嵩”字的本义指“山高大”,后来这个字用来特指五岳中的中岳“
嵩山”。后来用法分化,专用“嵩”字表示“嵩山”,而“崇”字泛指高大,另外的“崧”字作为异体字淘汰了。
“崇”引申为一般的、指向较宽泛的“高”时,既可以指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指无形的东西,如精神或思想领域方面的事物,这种用法从古至今大体一致。如“崇论宏议”,就表示论议高超。“崇”字有“尊敬”“推崇”的意思,“推崇”也就是“以之为高”。“崇敬”和“崇尚”的“崇”字都有“推崇”的意思。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九】【山部】鉏弓切(chóng)
嵬高也。从山宗聲。
说文解字注
“山大而高也”注:各本作“巍高也”三字,今正。《大雅》:“崧高維嶽”,《釋山》《毛傳》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閒居》引《詩》崧作嵩,《釋名》作“山大而高曰嵩”,崧、嵩二形皆即崇之異體。韋注《國語》云:“古通用崇字”,《太平御覽》及徐鉉皆引其語。《詩·序》曰:“《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此崇之故訓也。《河東賦》:“瞰帝唐之嵩高,眽隆周之大寧”,嵩高即崇高也。《漢碑》曰:“如山如岳,嵩如不傾”,謂崇而不傾也。中嶽,《禹貢》謂之外方,秦名大室,漢武帝始謂之崇高山,因以山下户三百爲之奉邑,名曰崇高縣,《武帝紀》《郊祀志》《地理志》《封禪書》可證。崇字《地理志》作崈,體之小異耳,《史记》《漢书》或崇、嵩錯出,要無礙爲一字,惟《后漢書·靈帝紀》:“熹平五年復崇高山爲嵩高山”,語大可疑。證以《東觀紀》:“堂谿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爲嵩高山”,是則非復崇高爲嵩高,乃改崇高爲嵩高,盖其時六書之學不明,謂嵩與崇別而改之,沿至今日,尚仍其誤。李賢注云:“《前書》武帝祠中嶽,改嵩高爲崇高”,《前書》未嘗有此文,武帝改大室爲崇高,武帝以前但曰大室,不曰嵩高也。崇高本非中嶽之專偁,故淺人以崇爲氾辭,嵩爲中嶽,強生分別,許造《說文》不取嵩、崧字,盖其時固憭然也。崇之引伸爲凡高之偁,《大雅》“福祿來崇”,傳曰:“崇,重也”,《禮經》“崇酒”注:“崇,充也。”《邶風》“崇朝其雨”,傳曰:“崇,終也”,皆音近假借。或問《釋山》嵩高爲中嶽,非古名嵩高之證與?曰嵩即崇字,《封禪書》曰:“秦有大室,祠大室嵩高也”,此謂秦之大室即漢之崇高也。《釋山》之嵩高盖漢人語,非本經,故許嶽字下言大室,不言崇高。
“从山,宗聲”注:鉏弓切,九部。此篆舊在岊篆之后,解云“嵬高也”,必轉寫之誤。今依《玉篇》移其次,依《毛傳》、《釋名》易其解。
广韵
鋤弓切,平東崇 ‖ 宗聲終部(chóng)
崇,高也。敬也。就也。聚也。又姓。鋤弓切。四。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部】崇;部外笔画:8
《广韵》《集韵》《韵会》鉏弓切。《正韵》鉏中切。并音漴。《说文》:嵬高也。从山宗声。《尔雅·释诂》:崇,重也。邢昺曰:又高贵也。《易·系辞》:崇高莫大乎富贵。《左傅宣十二年》:师叔楚之崇也。
又充也。《礼·乐记》:复缀以崇。又《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再拜崇酒。注:崇,充也。谓相充实也。
又聚也。《诗·大雅》:福禄来崇。注:谓积而高也。《左传·隐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去草,芟夷蕴崇之。注:蕴,积。崇,聚也。
又《广韵》:敬也,就也。《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
又终也。《诗·卫风》: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注:言行不终朝而至也。
又崇牙,乐器饰。《诗·周颂》:崇牙树羽。注:悬钟磬之处,以采色为大牙,其状隆隆然。
又国名。尧时崇伯鲧,商崇侯虎,今西安府鄠县。
又地名。《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注:在今澧州澧阳县。
又姓。《正字通》:宋青田令崇大年。
又叶仕庄切,音牀。陈琳《大荒赋》:仰阆风之城楼兮,县圃邈以隆崇。垂若华之景曜兮,天门闶以高驤。
又《正譌》:嵩古作崇。别作崧,非。《正字通》:韦昭《国语》注通用崈,崇、崈音义同,合崇、嵩为一,非。互见后崧字注。
《集韵》:或作崈。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山”3画,㇗(竖折)一笔写成。“山”小“宗”大,上下窄中间宽。“山”,居上居中,首笔竖在竖中线。“宗”,“宀”居横中线上侧,点在竖中线;“示”居下居中,上横在横中线下侧,亅(竖钩)的竖段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