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为私立中国大学理化系,1931年开始招生,1934年改为化学系。1949年并入山西大学理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理学院和文学院合并,改名为
山西师范学院,1961年山西大学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后又改名为山西大学化学系。2001年根据学科的需要,山西大学批准由化学系、分子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联合组建成立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办学历史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为私立中国大学理化系,1931年开始招生。
1934年改称化学系。
1949年并入山西大学理学院。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更名为
山西师范学院化学系。
1961年随山西大学建制的恢复,改为山西大学化学系。
2001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成立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获得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材料化学或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和教学工作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的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实验,无机化学和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和实验,有机化学和实验,物理化学和实验,结构化学和实验,化工基础,化工制图,
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文献,英语,化学专业英语,生产实习,实用电工等。
无机材料化学方向主要学习的专业课有无机合成和实验,生物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山西省资源的开发应用等,以及半年毕业论文实践。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从事教育,化工,日化,水泥,玻璃,陶瓷金属及非金属化合物的生产合成开发和研究。
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毕业生主要学习的专业课有有机合成和实验,现代色谱,波谱分析,物理有机,高分子化学,小化工产品制作技术等,及半年毕业论文实践。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从事教育,药物,塑料,橡胶,黏合剂,涂料,
农用化学品,染料,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和应用研究。
药学专业
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及药物安全评价、药物制备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药事管理法规,政策和营销基本知识,能从事药物分析,临床药学,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医药营销等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临床医学概论,创新药物学研究与开发。
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和其它领域从事科学、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为研究生的培养准备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和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5月,学院共有教师15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3.8%,博士化率92%,拥有杰出青年、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各类省级人才35人次,并通过山西省百人计划聘请了40余位知名学者在本学科兼职。
学科建设
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拥有一个化学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和化工专业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和化学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硕士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有化学类和药学本科专业,有3个学科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
学院狠抓本科教学,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着力提高科研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依托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结合三学期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研究,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突出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共培养本科生1393名,硕士研究生462名,博士研究生52名。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均达到40%以上,就业率90%左右,毕业生综合评价的优良率达到95%以上。
合作交流
学院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
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原山西化肥厂)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
学术研究
学术成果
截至2021年5月,根据学院官网显示,在基础研究领域,“计算化学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硼球烯,实现了硼化学和类富勒烯化学的重要突破;创新性提出流变化学键概念,揭示了全金属芳香三明治体系成键本质并定量化描述,相关成果发表在 Nat. Chem.、Acc. Chem. Res.、JACS、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杂志。“绿色催化团队”发展了固体催化剂界面活性调控方法,阐明了催化剂界面活性、乳液界面性质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Pickering 乳固体床催化概念,实现了酶、均相催化剂等高效连续化催化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在 Nat. Commun.、JACS、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期刊。“晶态材料团队”提出溶剂辅助金属交换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新方法,合成并表征了苯乙炔保护的Ag74纳米团簇和密堆积Cu53纳米团簇,并通过结构调控获得了系列新颖的铁蛋白自组装结构,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 JACS、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等国际权威期刊。“分子发光与生物传感团队”通过荧光染料与温和化学反应的整合,开发了特异性传感生物活性氧、活性硫、活性氮的有机小分子及聚合物纳米粒荧光探针,揭示了其在细胞氧化还原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并在癌细胞诊断、巨噬细胞表型的区分、热休克蛋白应激响应、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探究中成功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 JACS、Angew. Chem. Int. Ed. 、 Chem. Soc. Rev. 等国际期刊。“能量转换与存储团队”以煤沥青为碳源开发了高储锂容量碳硅复合电极材料,以氧化微晶石墨烯为载体开发了金属氧化物和纳米硅复合电极材料,通过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复合制备了导电高分子柔性超级电容器,并采用电化学氧化和CVD氟化策略开发了高活性铁基双功能水分解电催化剂,相关成果发表在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J. Mater. Chem. A 等国际权威期刊。
在应用研究领域,“工业催化团队”开发出1,4-丁二醇制备加氢催化剂并在国内建成生产线,相关成果被《中国催化三十年发展》列为八项工业化重大成果之一;开发出温和条件下顺酐加氢制丁二酸酐催化剂并在河南能化集团建成3000吨/年工业示范装置。“混凝土外加剂团队”成立了山大合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聚羧酸减水剂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年产值近亿元,产品先后应用于近 4000公里的高速及地方铁路、10余条高速公路和20多个城市的市政建设。“生物有机肥研究团队”结合化学与生物技术,开发了高吸收率、低排放量的预消化液体饲料,累计示范作物面积达550万亩,并于2019年与襄汾县政府、襄汾浦新发电共同成立了山西大学绿色循环农业襄汾产业及科技园区,项目总投资1.9亿元,预计将带来15亿/年的产值。“中草药功效物质团队”与大同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黄芪大健康产业合作协议,并与山西振东制药、山西华卫药业、山西国新晋药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发了连翘叶、黄芪等相关技术和产品,并制订了山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连翘叶》DBS14/001-2017标准,为山西省道地药材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外影响方面,本学科培养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5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国药控股山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及山西省六个高校化学院系的中层干部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本学科三名教授分别担任山西省化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在推进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承办了第二届国际硼化学会议、第八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第五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第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青年学者论坛,并拟承办第十五届全国生物无机化学学术会议,增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国内影响;与英国利兹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化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了4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本学科兼职,选派了30余名学生赴国外21所大学交流学习,并接受10余名国外留学生到本学科交流学习。本学科迄今已连续8年位于ESI前1%,并支持了学校材料、工程两个学科进入ESI前1%。
科研平台
学院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3个系,分子科学研究所、现代化学研究所以及建有专门进行技术开发转化的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有四大基础实验室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
学术资源
学院分图书馆藏书9000多册、报刊80余种。
学院领导
知名院友
秦安军,教授,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所获荣誉
202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培育工作验收通过名单,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开物党支部)顺利通过验收。
2023年8月,山西大学党委组织部公布了山西大学第二批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建设单位名单。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第六党支部、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第四党支部、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分别入选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