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蜡梅
蜡梅科蜡梅属植物
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是蜡梅科蜡梅属常绿灌木,高可达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被微毛,后渐无毛。叶片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数为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钝至急尖,叶面略粗糙,有光泽,叶脉和叶柄上被短柔毛;叶脉在叶面扁平,在叶背凸起,网脉不明显。花小,黄色或黄白色;花被片圆形、卵形、倒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丝短,被短柔毛,花药卵形,向内弯,比花丝长,果托坛状,口部收缩,成熟时灰褐色,被短绒毛,内藏聚合瘦果。10月至翌年1月开花,4-7月结果。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被微毛,后渐无毛。叶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数为长圆状披针形,长2-13厘米,宽1.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至急尖,叶面略粗糙,有光泽,基部有不明显的腺毛,叶背无毛,或有时在叶缘、叶脉和叶柄上被短柔毛;叶脉在叶面扁平,在叶背凸起,网脉不明显。
花小,直径7-10毫米,黄色或黄白色;花被片圆形、卵形、倒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15毫米,宽2.5-10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雄蕊长2毫米,花丝短,被短柔毛,花药卵形,向内弯,比花丝长,退化雄蕊长1.5毫米;心皮长2毫米,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果托坛状,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成熟时灰褐色,被短绒毛,内藏聚合瘦果。花期10月至翌年1月,果期4-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和陕西等省区。生于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繁殖方法
播种
种子采集:山蜡梅种子成熟期一般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实变为黑褐色时成熟。果实为聚合瘦果,自然状态下,种子成熟后,果托开口,种子自然散落,在野外难以收集。因此,准确把握种子采收时间,并采取适宜的种子处理方式,对提高种子发芽率至关重要。
播种:山蜡梅成熟种子采收后无后熟期,选择土壤土质疏松、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做圃地,搭建荫棚,透光度以50%为宜,翻耕,耙细,做成床宽100-120厘米,步道宽15-20厘米的苗床,整细、整平,开沟,均匀条播在沟里。
扦插
插穗来源:从植株基部采集适当部位作为扦插用穗条。
扦插床的准备:选择透光度30-40%的阴湿林下作为扦插圃地,或条件相当、有遮蔽的普通苗圃地作扦插床,翻耕后做成床宽100-110厘米,步道宽30厘米的苗床,整细整平后,在床面上铺一层厚2.0-2.5厘米的黄心土。同时准备与苗床长度和宽度相适应的农用薄膜,长180厘米、宽3厘米、两头楔形的竹片,多菌灵等灭菌剂。
穗条采集及扦插:剪取穗条,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处理穗条,将处理好的穗条按5×10厘米的株行距扦插到苗床上。插完后用喷雾洒水壶将配有1000倍液的多菌灵的水浇透床面,将竹片横跨床面插好,每隔100厘米插一根,将农用薄膜展开覆盖在成拱形的竹片上,四周用土将薄膜盖严实,将整个床面封起来。
栽培技术
播种后管理。6-8月是山蜡梅生长旺盛期,期间每隔15-20天,喷施一次0.2%的尿素,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7月下旬至8月中旬高温、干旱天气,适时浇水。
扦插后管理:待扦插的山蜡梅穗条基本生根。视气温、光照和天气情况,将苗床两头或整个床面揭开进行炼苗,并视土壤湿润情况适时补充水分,10-15天后,即可看出苗木扦插成活情况。保持土壤湿润,并每隔10天喷施一次1000倍液的多菌灵。
主要价值
花黄色美丽,叶常绿,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根可药用,治跌打损伤、风湿、劳伤咳嗽、寒性胃痛、感冒头痛、疔疮毒疮等。种子含油脂。
参考资料
山蜡梅.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