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核
中药名
山楂核,中药名。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Br.、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或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 (Franch.)Rehd.等的种子。植物山里红,分布于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植物野山楂,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南等地;植物云南山楂,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广西等地;植物野山楂,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具有消食,散结,催生之功效。主治食积不化,疝气,睾丸偏坠,难产
入药部位
种子。
性味
归经
入胃、肝经。
功效
消食,散结,催生。
主治
食积不化,疝气,睾丸偏坠,难产。
相关配伍
1、治胃积坚久,嘈杂吞酸,胁间积块作痛,山楂核五钱(炒黄、研),沙苑蒺藜五钱(焙),鸡内金五钱(焙黄),加建曲五钱(焙)。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滚水送下。忌生冷。(《滇南本草》)
2、治阴肾癫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下。(《纲目》)
3、治难产,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海上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吞。
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作用。
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禁服。
现代应用
治疗软组织疼痛。
炮制
一、采集加工:加工山楂或山楂糕时,收集种子,晒干。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鉴别
一、药材性状:种子呈橘瓣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mm,宽2-3mm。表面黄棕色,背面稍隆起,左右两面平坦或有凹痕。质坚硬,不易碎。气微。
二、饮片性状:参见药材形状。
形态特征
1、山里红红果唐棣(河北),大山楂(江苏)。落叶乔木,高达6m。枝刺长1-2cm,或无刺。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6-12cm,宽5-8cm,有2-4对羽状裂片,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有光泽,下面沿叶脉被短柔毛,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伞房花序,直径约4-6cm;萼筒钟状,5齿裂;花冠白色,直径约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约20,花药粉红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径可达2.5cm,深红色,有黄白色小斑点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下一圆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内面侧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2、云南山楂,别名山林果(云南),大果山楂酸冷果(广西)。落叶乔木,高达lOm。树皮黑灰色,枝条通常无刺,小枝微屈曲。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锯齿,常不分裂或仅在不孕枝上有少数叶具3-5浅裂;总花梗及花梗无毛。果实球形,黄色或带红晕,直径1.5-2cm,小核5。
3、野山楂,落叶灌木,高达15米,分枝密,通常具细刺,刺长5-8毫米;小枝细弱,圆柱形,有稜,幼时被柔毛,一年生枝紫褐色,无毛,老枝灰褐色,散生长圆形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褐色。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连于叶柄,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顶端常有3或稀5-7浅裂片,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具稀疏柔毛,沿叶脉较密,以后脱落,叶脉显著;叶柄两侧有叶翼,长约4-15毫米;托叶大形,草质,镰刀状,边缘有齿。伞房花序,直径2-2.5厘米,具花5-7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梗长约1厘米;苞片草质,披针形,条裂或有锯齿,长8-12毫米,脱落很迟;花直径约1.5厘米;萼筒钟状,外被长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4毫米,约与萼筒等长,先端尾状渐尖,全缘或有齿,内外两面均具柔毛;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6-7毫米,白色,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药红色;花柱4-5,基部被绒毛。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2厘米,红色或黄色,常具有宿存反折萼片或1苞片;小核4-5,内面两侧平滑。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1、山里红,分布于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2、云南山楂,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林边灌木丛中或溪岸杂木林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广西等地。
3、野山楂,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生于山谷、多石湿地或山地灌木丛中,海拔250-2000米。也分布于日本。
相关论述
1、《纲目》:“吞之,化食磨积,治癫疝。”
2、《冯氏锦囊·药性》:“主催生,疝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5:22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