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柑科
罂粟目下的一科
山柑科(Capparaceae)曾被称为白花菜科,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广义的山柑科约45属800余种。中国产5属约42种。大多数种类适应于旱生生境,因而世界上热带与亚热带的干旱地区的种类特别丰富。常见种类有醉蝶花刺山柑子鱼木等。
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乔木,常为木质藤本,毛被存在时分枝或不分枝,如为草本常具腺毛和有特殊气味。叶互生,很少对生,单叶或掌状复叶;托叶刺状,细小或不存在。花序为总状、伞房状、亚伞形或圆锥花序,或(1-)2-10花排成一短纵列,腋上生,少有单花腋生;花两性,有时杂性或单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常有苞片,但常早落;萼片4-8,常为4片,排成2轮或1轮,相等或不相等,分离或基部连生,少有外轮或全部萼片连生成帽状;花瓣4-8,常为4片,与萼片互生,在芽中的排列为闭合式或开放式,分离,无柄或有爪,有时无花瓣;花托扁平或锥形,或常延伸为长或短的雌雄蕊柄,常有各式花盘或腺体;雄蕊(4-)6至多数,花丝分离,在芽中时内折或成螺旋形,着生在花托上或雌雄蕊柄顶上;花药以背部近基部着生在花丝顶上,2室,内向,纵裂;雌蕊由2(-8)心皮组成,常有长或短的雌蕊柄,子房卵球形或圆柱形,1室有2至数个侧膜胎座,少有3-6室而具中轴胎座;花柱不明显,有时丝状,少有花柱3枚;柱头头状或不明显;胚珠常多数,弯生,珠被2层。果为有坚韧外果皮的浆果或瓣裂蒴果,球形或伸长,有时近念珠状;种子1至多数,肾形至多角形,种皮平滑或有各种雕刻状花纹;胚弯曲,胚乳少量或不存在。
模式属:Capparis Tourn. ex Linn.
分布
约42-45属,700-900种,主产热带与亚热带,少数至温带,10种以上的属约10个,其他都是单型属或寡种属,单型属约占属总数的二分之一。除三属为全热带分布外,其余的属分布区大都比较局限,约15属仅见于西半球,约10属仅见于非洲,大洋洲有3属,亚洲特有6属,主产中南半岛。大多数属与种适应于早生生境,因而热带与亚热带的干早地区属种特别丰富。少数也适应于其它生态条件,如鱼木属常生于溪边或河岸;斑果藤属山柑属的少数种常生于季风区湿润而明亮的森林环境;节蒴木属仅见于热带雨林;白花菜属有些种是伴人分布的植物。中国有5属,约44种及1变种,主产西南部至台湾。
关于科的中文名称问题,中国过去的文献中有的用“山柑科”,有的用“白花菜科”。中国植物志倾向于用山柑科为科的中文名称,理由是近代有人主张将广义的山柑科分为 Capparaceae 与 Cleomaceae 等,如照这样理解,白花菜科一名用于 Cleomaceae 则是理所当然的。
经济价值
山柑科有些种是常用的中草药;有的种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有的种种子可榨油;少数种的嫩叶或花可供蔬菜且宜腌食;爪瓣山柑是一种优良的固沙植物。
亲缘关系
在A·恩格勒系统中,山柑科放在罂粟科十字花科之间,科的范围也是广义的,但J·哈钦森1967年主张将广义的山柑科分为狭义的山柑科(Capparaceae)与白花菜科(Cleomaceae)。它们的区别是:前者为木本,果为浆果,不具胎座框(replum),它与大风子科有联系。后者为草本,果为蒴果,开裂后具宿存的胎座框,一般都认为十字花科同它很相近。克朗奎斯特系统中,山柑科(Capparaceae)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白花菜目(Capparales)的1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8 17:1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