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剪纸是古老的民间
传统艺术,也是
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种类繁多,用途不一,有春节时为了增强节日气氛的“
门笺”、
窗花、
墙花,有正月十五的灯笼花,新屋里的
顶棚花,
胶东的纸斗、笸箩花,还有送礼用的礼花、
喜花,用于刺绣底样的
鞋花、兜兜花、
枕头花、衣花,等等。
民俗概述
剪纸,山东各地名称不一,分别称为窗花、窗染花、花儿等,其制作过程称为铰花、抠花。按民俗功用,山东民间剪纸可分为三类:节日剪纸、礼俗仪式剪纸、日用剪纸。山东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不仅表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
文字图案、鸟兽
鱼虫、花卉
蔬果、山水风景、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
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
渤海湾地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
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
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刻细密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
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
剪花的样子。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
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
贴花。
胶东,是山东民间剪纸的主要代表地区之一。
烟台以西的蓬莱、
龙口、
莱州(旧称蓬、黄、掖)的剪纸,以线条细腻、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今
威海市所辖
荣成、
文登、
乳山等地的剪纸,则以夸张大方,浑厚朴实,粗犷中存细洁著称。
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顶棚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
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山东的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它独具的
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感觉。图示窗花“金玉满堂”由于受到窗格的限制,分为四部分,用“金鱼”谐音“金玉”,六条金鱼形态各异,生动无比。
在创作构思上一般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视觉享受,又有丰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
鸳鸯象征“爱情”。用谐音的方法在剪纸中也常见。如
莲花和
鲤鱼表示“
连年有余”,
喜鹊和
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这些题材和
表现手法,在广大农村经几代民间艺人的承传、提炼、修改,创作出一大批构图严谨、造型优美、格调高雅的传统剪纸精品。
胶东剪纸
胶东剪纸的流传时间,据史料《
招远县志》、《
莱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胶东各地的
民间剪纸已经普遍存在,
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传世的元末明初到
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
戚继光盾牌舞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胶东一代民间流行,绝不会始于元代,而是要更为早些。研究发现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
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
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民俗节日中,用多种颜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多种题材的内容,贴在窗户上(称“窗花”)、
门楣上(称“
门笺”)等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
刺绣花样之用的。“剪金银箔是胶东独有的剪纸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上推测,胶东剪纸,应起源于汉唐之前。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
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
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
黄河流域的
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堪称中国数千年
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在
滨州剪纸的传统题材中,表现较多的有
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羊
骡马等,无不蕴涵着
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其主要题材,多与古时
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
中华民族的一些神话有关。
滨州剪纸艺术新人辈出,许多名作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
中国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出国展出。
茌平剪纸
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
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民间艺人不用打
底稿,也不用
刀刻笔描,只需一把剪刀,一叠彩纸,就可剪出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
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
在艺术风格上,
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
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
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
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在1982年10月
山东省举办的
民间美术展览中,
茌平剪纸展三64幅,占剪纸部分的五分之三。1985年,全国举行
民间剪纸展览,展览会会标雄鸡剪纸就出自
茌平老剪纸艺人之手。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1994年,茌平县被
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民间艺人
山东省
聊城市茌平县年过六旬的剪纸艺人韩秀芹,展示其剪纸作品
《365个祝福》。
这幅剪纸作品直径90厘米,未经过任何拼贴,系韩秀芹老人用普通剪刀花了5天时间创作而成。
据了解,韩秀芹10岁起开始学习剪纸,创作生涯已有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