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绿绒蒿
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
川滇绿绒蒿(学名:Meconopsis wilsonii Grey-Wilson)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体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茎圆柱形;基生叶密集丛生,长达30厘米,宽达17厘米,形态多变;花茎具分枝,多花,在茎、枝先端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花下垂;花瓣4,卵形至近圆形,蓝色,稀红色、紫色或白色;蒴果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种子卵形至宽椭圆形。花果期6-9月。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以及西藏,尼泊尔、印度、不丹也有分布;一般生于海拔2700-4000米的草坡。
形态特征
川滇绿绒蒿为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体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主根肥厚延长,长约9厘米,粗约2.5厘米,向下渐狭。圆柱形,粗壮,粗达3厘米,具分枝,有时纵棱明显,基部盖以宿存的叶基,其上被密集成丛、通常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花期-7月,花果期6-9月。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体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主根肥厚延长,长约9厘米,粗约2.5厘米,向下渐狭。茎圆柱形,粗壮,粗达3厘米,具分枝,有时纵棱明显,基部盖以宿存的叶基,其上被密集成丛、通常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基生叶密集丛生,长达30厘米,宽达17厘米,形态多变,通常基部羽状全裂,先端羽状半裂,裂片长圆形,先端急尖或圆,边缘缺刻状羽状浅裂,两面被毛,边缘具较密的长柔毛,表面绿色,中脉突起,侧脉不明显,背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均隆起,叶柄长达22厘米,上面具沟槽;下部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具短柄,上部茎生叶长3-13厘米,宽1-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深裂或全裂,先端圆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耳形,近无柄。
花茎具分枝,多花,在茎、枝先端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花梗长3-10厘米。花下垂;花芽圆形至卵形,长1-2.5厘米,粗1-1.8厘米;萼片卵圆形;花瓣4,卵形至近圆形,长3-4.3厘米,宽2-3.7厘米,蓝色,稀红色、紫色或白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约1厘米,与花瓣同色或较深色,花药橘黄色,长圆形;子房近球形或卵形、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0.7-1厘米,密被淡黄色或锈色、紧贴、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及微柔毛,花柱棒状,长0.5-1厘米,果时1.2厘米,基部稍粗,柱头头状,5-8裂,深绿色。蒴果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2.5厘米,粗0.7-1.5厘米,5-8瓣自顶端微裂。种子卵形至宽椭圆形,表面密具乳突。花果期6-9月。
产地生境
川滇绿绒蒿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盐源、普格、木里、冕宁)和云南西北部、西南部(泸水、腾冲)、中部及东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尼泊尔、印度(锡金邦)、不丹也有分布。一般生于海拔2700-4000米的草坡。
育植技术
播种:一般于3-4月春播,发芽适温13-16℃,播后20-30天发芽。
分株:春季或初秋结合换盆进行,一般2-3年分株1次。
养护:播种出苗后及时间苗,7-8片叶时定植于10厘米盆。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盆土保持湿润,但不能过湿。夏季防止强光直射和风吹。
主要亚种
主要价值
川滇绿绒蒿全草可入药。味苦,性寒。有毒,慎用。有清热利湿、镇咳平喘之功效。可用于肺炎、肝炎、湿热黄疸、皮肤病、头痛、痛经、白带、肠胃炎、湿热水肿、伤口久不愈合等。且根据文献记载,在中国西藏的部分地区,作为“欧贝赛保”全缘叶绿绒蒿的代替品使用,具有清热止咳的疗效。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川滇绿绒蒿.植物智-植物志.
川滇绿绒蒿.植物智-植物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6: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